息烽集中营历史背景和重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息烽集中营历史背景和重大历史意义

息烽集中营历史背景和重大历史意义?

息烽集中营位于中国 贵州省 贵阳市 息烽县城南6公里,是抗战期间 国民党设立的关押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的最大秘密 监狱,与 重庆白公馆、 渣滓洞集中营、江西上饶集中营同为抗战期间国民党设立的四大集中营。息烽集中营对内称“新监”或“大学”,对外挂牌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重庆白公馆、渣滓洞监狱和望龙门看守所则分别称为中学和小学。

1988年,国务院公布息烽集中营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贵阳市将旧址修复一期工程列为当年15件实事之一,投资400多万元修复了集中营营区旧址,1997年正式对外开放。1998年,玄天洞杨虎城将军囚禁处也修复开放。一个占地80多亩,包括英烈事迹陈列展、营区、烈士陵园和玄天洞等“一线四点”参观线路的大型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初具规模。1997年息烽集中营旧址被中宣部公布为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息烽集中营被评为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

1927年,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建立了南京政府,并实行白色恐怖,陆续逮捕了许多有影响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囚于国民党设在南京的“军人监狱”。1937年 七七事变后,日寇大举进犯,南京岌岌可危,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令军统将这批人迁至武汉,不久再迁往湖南益阳,最后转移到贵阳息烽关押。息烽集中营从1938年11月建立至1946年7月撤销,先后关押了1200多人,被秘密处决和折磨致死的就有600多人,人们熟知的 罗世文、 杨虎城、 杨拯贵、 宋绮云、 小萝卜头、 黄显声、 马寅初等都曾囚禁于此。

延伸阅读

息烽集中营房子的来历?

息烽集中营,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统局设立的监狱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所秘密监狱,由设于息烽阳郎坝的本部和玄天洞囚禁处组成。

息烽集中营旧址,军统内部称之为”大学”,而重庆白公馆监狱和望龙门看守所则分虽称”中学”和”小学”。

息烽集中营从1938年11月建立至1946年7月撤销,先后关押共产党人、进步人士1220余人,抗日将领杨虎城就关押在在此。数百名革命者为民族解放事业在这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息烽集中营关过哪些人?

息烽集中营是抗战期间国民党关押中共党员和爱国进步人士的最大秘密监狱,先后关押过杨虎城、马寅初、黄显声、罗世文、车耀先、张露萍、许晓轩等共产党人、爱国将领和爱国民主人士1200多人,其中600多人被秘密杀害和折磨致死,400多人下落不明。

息烽集中营哪一年建立?

1938年。

息烽集中营位于贵州省息烽县城南6公里,是抗战期间国民党设立的关押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的最大秘密监狱,与重庆白公馆、渣滓洞集中营、江西上饶集中营同为抗战期间国民党设立的四大集中营。息烽集中营对内称“新监”或“大学”,对外挂牌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四面崇山峻岭,古树参天,山里有湖,有洞,地形隐蔽险要,集中营内设监狱八栋四十三间,监房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字命名,称为“忠斋”、“孝斋”、“仁斋”等等,“义斋”为女监狱。重庆白公馆、渣滓洞监狱和望龙门看守所则分别称为中学和小学。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