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鸽传书”出自哪个典故?
“飞鸽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讲的是大汉使者苏武出使匈奴的一段饱受磨难的经历。
苏武是汉朝著名的大臣,他原是汉武帝身边掌管鞍马、鹰犬、射猎工具的一个官员。当年,由于匈奴的老单于死了,新上台的单于主动把汉朝那些被扣的使者,都陆陆续续地给送回来了。为了缓和汉匈关系,汉武帝也决定把汉朝扣下来的匈奴使者也都送回去。于是,就给苏武配备了一百多个人,组成了一个外交使团。这次苏武使团不但要把匈奴的人送回去,同时还带了很多礼物要交给新单于。
这本来是件好事,但随后却出现了一个非常糟糕的事儿,差点儿致苏武于死地。
话说汉朝以前有一个投降匈奴的人,名叫卫律,他如今在匈奴那边当了大官,他手下有一个被扣的副手,叫虞常,这虞常觉得:你卫律是什么人啊?国家派你当使者,你却主动投降了,太罪过了。虞常就不待见自己的上司卫律。这次他一看,苏武手下的张胜不是自己的好朋友吗?虞常就跟张胜说:这个新单于他妈可是咱汉朝的人,咱们把她劫回去,立他一个大功,我去和匈奴缑王再去谋划一下。
张胜也没有多动脑子,就说这是挺好的事儿。
一个多月以后,单于决定出外打猎,这个时候,虞常、张胜、还有那缑王,三人商量后,就动员了六七十号人,决定劫匈奴单于他妈。大家刚要出发,有一个人动摇了,他去告了密。结果人家瓮中捉鳖就把这六七十个人全给逮起来了,缑王死了,虞常被活捉了。
苏武一看这让我怎么解释呢?我还不如抹脖子自杀算了,好在张胜、常惠等人把他拦下来了。
接着,卫律找到了苏武,说现在唯一的一条出路就是你们统统归顺我们,否则,你们谁都活不了!
苏武就急了,他说,我是汉朝的使节,我应刻对得起我们大汉天子,这种侮辱,我可不能承担,说时迟那时快,就要拔剑自刎了。
这刀一下子就砍在脖子上,卫律赶忙上前把苏武抱住,但是已经晚了,他已经受了重伤,昏死了过去。匈奴医生用急排瘀血的方法最后还是救活了他。
那卫律再也不敢正面劝了,单于一听卫律这么说,心想,这男子汉大丈夫要在我这儿多好啊,无论如何都得让他归顺于我。
接下来卫律软硬兼施,用了各种办法威逼、利诱苏武等归顺匈奴,副手张胜贪生怕死,就投降了。
但苏武软硬不吃,卫律没撤了,又报告了单于。单于对苏武更钦佩了,这苏武要是跟了我,那该是多大的好事呀。所以他一想,我采用长期折磨的办法,把你关到地窖里。
苏武在地窖里饱受折磨。冬天里下着鹅毛大雪,寒风刺骨,他渴了就吃着雪,嚼着身上的羊皮袄,用冰雪就着羊皮一起呑下肚子里,苏武就这样一天一天地熬着。
一年多过去了,苏武还是不投降,单于就决定让他去北海放羊。
苏武被放出来的这段历史,就是“苏武牧羊”这一段了。苏武被流放到了北海,那个时候的北海就是现在的俄罗斯西伯利亚一带。
单于让苏武走之前,跟苏武说,等你养的这个羊(指的是公羊),生了羊羔的时候,你就可以回来了。这意思就是说,苏武你再也不可能回来了。
从此,苏武白天陪着羊群,晚上枕着羊皮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转眼之间他的头发、胡须都变白了,节杖上面装饰的牦牛尾巴毛也都脱落掉了。尽管度日如年,但苏武还是一直抱着自己那个毛节,从来没有撒手。
苏武仍在坚持,他在等待机会,但苏武等到的却是汉武帝去世的消息。苏武悲痛欲绝,冲着南方号啕大哭。
十几年过去了,这个单于也死了,匈奴内部发生了内乱,很多匈奴王族级别的人都叛逃归降了汉朝。
新的单干打发使者向汉朝求和,这时的汉朝,已是汉昭帝时期了。在双方议和的过程中,有人提到了十多年前出使匈奴的苏武,匈奴的人却说,他早都死了。
但常惠还在匈奴那边,他辗转托人告诉汉朝的使者说,苏武没死,还在北海那边放羊呢。汉朝就给匈奴单于索要苏武,但单于仍坚持说,苏武真的死了。
汉朝使者就不容他说了:我可告诉你们,那天我们宫里头落了一只大雁,那大雁脚上拜着一块布,布上是苏武写的字儿:我在北海放羊呢。
单于一听,可真吓了一跳。他真的以为这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上天,感功了飞鸟,连大雁都替他传递消息啊!
单于没办法了,于时承认自己撒谎了,然后就把苏武找回来了。
历史上流传下来的“飞鸽传书”的故事,就是从苏武这儿来的。后人的书信往来都以此作典故,把大雁当成邮递员了。
公元前八十一年,饱受磨难的、阔别故国十九年的苏武,终于回到了长安。
据说当时苏武回到长安,长安城万人空巷,人们都出来迎接他的归来。熟悉苏武的人一看,当年的英俊壮年,现在已变成了白胡子、白发苍苍的老头子了,苏武手里面还拿着那根秃秃的扶节呢,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人人都夸奖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苏武一直令后人无比的崇敬,人们把他那种坚贞的情操和爱国的精神编成了一首首动人的诗篇。
比如说温庭筠的《苏武庙》、杜牧的《边上闻笳三首》、令狐楚的《塞上曲》以及文天祥的《正气歌》等等。
还有李白的一首《苏武诗》:“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所以人人颂扬苏武,苏武成就了一段千年佳话。
延伸阅读
女生说飞鸽传书是什么意思?
女生说飞鸽传书是指通过一只飞鸽来传递信件的方式。古代中国人发明了这种方式,用一只飞鸽把信件带到目的地,把信息传达给对方。虽然现在已经不再使用这种方式,但它仍然被用作比喻或表达,表示两个人之间传递信息的快速、准确和可靠性。就是说,双方之间的交流是快速而有效的,即使距离很远,也能够及时传达信息。
飞鸽传书什么时候出现的?
有记载飞鸽传书出现在西汉。飞鸽传书与“鸿雁传书”是一个意思,是古人之间联系的一种方法,将信件系在鸽子的脚上,然后传递给要传递的人。
古代通信不方便,所以聪明的人利用鸽子会飞,而且飞得比较快、会辨认方向等多方面优点,驯化了鸽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通常来讲,鸟类本身会认识回家的路,就像倦鸟归巢一样。
《山海经》曾经记载,西王母的身边有3只青鸟,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把幸福吉祥快乐的声音,传递到人间。
据说西王母曾给汉武帝刘彻写过信,就是派青鸟把信送到汉武帝的宫殿中。
后来,民间根据这样的传说,便利用鸿雁这种鸟进行传书,这就是古人之间联系的一种方式。再后来,就演变成了飞鸽传书。
飞鸽传书什么时候不用了?
在民国时期就不太用了。中国人使用飞鸽传书的历史非常的早,早在传球时期就已经开始应用了,到了汉唐时期的受,飞鸽传书已经大规模开始应用了,不论是军事上,还是民间都是如此。因此总体上来说,飞鸽传书还是可行的。如今人们对于飞鸽传书就已经不热衷了,其实在民国时期的时候,就已经不太需要飞鸽传书了,但是仍然有应用,毕竟电报和飞鸽一起配合使用,可以有更好的效果。
古代飞鸽传书是怎么回事?是什么原理?
飞鸽传书说白了就是利用鸽子恋巢这一特性,在古代将士出征,或者执行某些重要任务时会带上几只信鸽,当然信鸽是专门饲养的,往往在比较在事情比较紧急的时候才会采用信鸽来送信,一方面不容易被人发现,二则速度比较快,但是信鸽的归巢率并不一定那么高,像现在的詹森鸽子其归巢率也就在60%左右,所以一般送信的鸽子会有好几只,为确保信息能够到达目的地,而发信息的人也会写好几封同样的信。
绑在每只送信的鸽子腿上,一般话语比较简单。
而对鸽子的要求一般就是速度快,归巢性好。
其实和现在的赛鸽活动是一样的,针对鸽子的体形,归巢能力,机警等方面都有要求。
而在现代赛鸽活动中鸽子也分为短,中,长距离,不同鸽子的体形也不一样。
短距离鸽子一般速度快,但能回的距离在100–300公里。
中距离在300–700.长距离在700–2000,大概就是这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