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有自己关于粮票的故事吗?
我的粮票故事其实就是痛苦的回忆,一步一无奈,一步一心酸!
八十年代末我考上了北京的一所专科学校,父母高兴的脸上总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忧愁,没心没肺的我走亲戚、串同学,一脸的幸福。
我家在农村,在当时经济计划年代出门吃饭是个大问题,粮票为主配以少量的人民币你才可以买到所需的食物,我家在山东,去北京必须要使用全国通用粮票,农村人别说是全国粮票没见过,就是本省的粮票也很少见啊。
穷人啊,没有一个地方不穷的,上学的路费、生活费需要借,粮票也要借呀,跟着父亲就像要饭的人一样挨家挨户去借……。
500元钱借够了,粮票还差十多斤,况且借的二十多斤粮票80%都是山东粮票,最后没有办法只能去集市私下里买粮票,然后去乡粮食所去兑换全国粮票,也不知是粮食所的公职人员中饱私囊,还是国家政策就这么规定的,一斤山东粮票兑换一斤全国粮票还要外加5分钱,好歹折腾了四五天才把路费、粮票准备够。
跟着父亲四处借钱、借票,虽然身体不累心却无限的疲惫,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改变我家的现状……
三十多年过去了,父亲大人去世了,母亲尚在,做儿子的我不会让父亲牵挂母亲的晚年幸福,父亲安息!
延伸阅读
粮票镜子故事内容?
在当时艰苦的岁月里,粮票是救命稻草,如果有人捡到又物归原主,着时是一面照人善,恶的境子。
粮票的发展史?
1931年,苏维埃政府粮食委员会,专门印刷了借谷证,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发行过“米票”。民国时期,虽然没有直接发行粮票,但也发行过有关粮食的证券,如民国三十年(1941年),由国民政府财政部、粮食部联合发行了“粮食库券”,即一种提前征粮的凭证,并有财政部长孔祥熙、粮食部长徐湛的签章。
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之后,国家尚无统一制定发行粮票的政策,但华东、华北、西南、西北、中南等几个大行政区及部分地方政府,根据中央提出的“历行节约,计划用粮”的精神,在本行政范围内对军政干部、政府工作人员发行粮票,有的是以粮食计价,以粮票计工资。这个时期,各行政区的粮票设计严谨,票幅较大,票面构图与第一版人民币相似,并有编号。1953年,中央政府颁布了《关于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开始实行统购统销.1954年,有些市、县开始试用粮票,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同年11月,国家粮食部和各地省人民政府正式发行粮票,从此,全国实行粮票购粮制。
1955年粮食部印发的票面额有半市斤、壹市斤、叁市斤、伍市斤,地方粮票只限于省属区域使用,其票面额分壹市两、贰市两、伍市两、壹市斤、贰市斤、伍市斤、拾市斤,全国及地方粮票均以成品粮计算。在粮票正式发行之初,采用十六两制计量。1959年,国家计量改为十两制,粮票的面额也一律采用十两制计量,十两制一直沿用到1985年。1986年至1992年,是粮票实行公斤制时期,同时与千克制并存。1992年,由于国家粮食提价后,每斤粮票的市场价值不过2分钱,粮票不怕伪造,因此印制趋向简单化,粮票的发行使用也进入尾声,1993年作为“中国第一票证”的粮票随着粮价放开而自行结束。
六十年代用粮票的感人故事?
-六十年代那是个自然災害:极其严重的年代。粮食极其短缺,机关人员每月18斤供给,粮票被严格控制。因此变得极其珍贵。我在区中学读初三,我只有星期天回家学校退给我一天做粮票(一斤)。我哥破招收到外地工作,他找到我说他们要从县城步行到成都没吃的,问我有没有粮票。我有二斤区粮站发做粮票〈但那不是票是叫粮条子)是准备拿回去给妈妈买米的。但我还是给了哥哥。后来我哥到了单位又把它给寄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