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香如故(只有香如故)

只有香如故

袁隆平之风范,如祖国大好河山,神州起,山河丽。岁月峥嵘,江山不老,逝者如是。

中华民国的战火时代,他穿着麻布衣服,辗转湖北、湖南、江西、重庆,颠沛流离,他不问利益,只问是非,立志解决人类的温饱问题;

新中国的特殊年代,他成为”反革命分子“,蹲牛棚、被贴大字报、做煤矿工人,他在无底线围攻中战胜愤懑、倦怠,没有被黑暗的深渊所浸染,重整信心,试验了三千多个杂交稻组合;
 
改革开放时代,彻底解决人们温饱成了国家瞩目的大事,他的研究生涯随即进入春天,成为杂交水稻之父。盛名之下的他,拒绝做官,只守田园。一年到头都穿着百十元的普通鞋子,在农地里调研奔走。别人的晚年含饴弄孙,他的晚年却像他选育的杂交稻和超级稻一样,不畏风吹雨打,只为奉献更多。
 
科研之外,不论国际国内荣誉如何加身,他依旧平易近人。

物质富足的年代,他深知农业研究的艰苦,即便再忙,遇见有困难的农学后生,都会施以援手。哪怕是一本农业科普小册子,只要他觉得对农业有意义,被无名之人辗转求上门来,也会写个序,言语之间,为国为民。
 
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91年的春夏秋冬,他人生的大部分时光,都处在朝不保夕的被动环境,但他依然保持一颗赤子之心,用他的小提琴弹奏出《思乡曲》,为自己为他人带来缕缕春风。
 
零落成泥碾作尘,香如故。

1
袁隆平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

1930年9月7日,在北京协和医院诞生了一个男婴,那个时代,神州大地正战火纷飞。蒋介石方炮声雷雷,阎锡山方烟雾缭绕,冯玉祥黄雀在后,三方你来我往,中原大战爆发。

彼时的中国并不太平,男婴父亲给他起名为“隆平”,期待“家族隆盛,世事昌平”。

很快,日军越过长城,抗日战争爆发,岁月不静好,生活连三瓜两枣都缺少。为了躲避战火,袁隆平和家人从天津辗转到江西赣州、德安生活。

像所有调皮孩子一样,袁隆平也爱捉尾巴一闪一闪的萤火虫,可是抓到没多久,萤火虫就变得奄奄一息。母亲对他说:萤火虫已经饿死了。
 
袁隆平心中充满悲伤,把那只饿死的萤火虫,装进火柴盒,埋进院子里。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袁隆平再也没有捕捉过萤火虫,那个时代,虫子都能饿死,何况人呢?从来没有挨过饿的袁隆平,隐约明白了世界最大的敌人——饥饿,并在心里逐渐萌生出战胜“饥饿”的青芽。

1931年秋天,袁隆平迁居到湖北汉口。

毕竟“要做生意你莫愁,拿好本钱备小舟,顺着汉水往下走,生意兴隆算汉口”。

就这样,袁隆平在动荡中一天天长大。

2

1948年年初,袁隆平父亲被委任南京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科长,袁隆平来到南京,就读于南京中山大学附中高中部二年级读书。

此时,袁隆平父亲建议袁隆平报考自己的母校——南京中山大学,以便将来早登仕途,光宗耀祖。

但袁隆平对中山大学毫无兴趣,他喜爱的是红彤彤的苹果、青色的苦瓜、紫色的茄子、翡翠般的葡萄。他想去相辉学院学农。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在民国时代,最苦最累最没社会地位的是农民,把农业当成理想的人,似乎注定要被现实摁在地上反复摩擦。

大哲学家康德曾经说:“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1949年8月,怀有一颗赤子之心的袁隆平叩问儿时“萤火虫”流下的印迹, 仰望着头顶灿烂的星空,成功地考进相辉学院(西南农业大学)。

也许是某种命运的安排,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彼时百废待兴的中国正式踏入被其他大国主导的世界新舞台。

历史往往都是草蛇灰线的,只是,当时身处其间的我们,不明就里,任由它席卷过来——1949年9月,当袁隆平走进相辉学院大门的时候,一场关于水稻的、翻天覆地的革命开始在这里酝酿。

万物生长,一切皆有可能。
 
3
甫一进学,袁隆平并没无特别之处。只是闲暇时间会偶尔读到孟德尔的书籍。

孟德尔,这位伟大的现代遗传学奠基人,学术研究却被放在西南农大图书馆一个不被人注意的角落,布满灰尘。因为特殊年代的特殊需求,当时的生物遗传学流行的是苏联科学家李森科的无性杂交。

不过,袁隆平从来只问是非,不迷权威。他觉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只关注量变,不关注质变,最后一定不会产生什么。背井离乡的袁隆平一边偷偷地看孟德尔的书籍,试验孟德尔的理论,利用寒暑假对豌豆进行研究;一边省钱买了一把廉价的小提琴,练习《思乡曲》,以解思乡之苦。

大学毕业之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校。

安江农校位于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镇。

农校坐落在风景如画的雪峰山下。雪峰山上岩石皆褶皱,坡度多陡峭,树木颇耸生。毕业的前两年,袁隆平和学生们喂鸡赶鸭,上山采风,放牛砍柴,过着自宋代南方大开发之后一千年不变的生活方式。岁月静好,不过三瓜两枣。

不过,命运很残酷。

4
一个“炼钢”年代开始了。学校开始停课,袁隆平被迫放下教鞭,希冀着“深翻三尺三,麦穗顶破天”,然而,实际上却事与愿违。

土地被深翻之后,地表的熟土被翻到了地下,地下的生土被弄到了地表,原来一亩地的小麦还能打个三五百斤,可是深翻之后,一亩地的小麦,竟然连两百斤都打不到了。

周边农民饥饿难耐之下,开始吃草根、树叶和“观音土”。
 
饥饿不是小事,对于想活着的人来说,饥饿会形成一种密不透风的缠绕感。再强悍的人,也会磨损心中万古刀。饥饿侵袭时,利刃会磨钝,烛光会暗淡。为了裹腹,袁隆平就领着学生们到雪峰山上去挖野菜,最难的时候,袁隆平要一边忍着饥饿,一边乐观地安慰学生。

为了解决饥饿,袁隆平想尽办法:将番茄苗嫁接在马铃薯苗上,又将西瓜苗嫁接到南瓜苗上。到了秋天,马铃薯秧上结了一些奇形怪状的番茄和马铃薯。南瓜藤上,当年也结了一个“怪”瓜,大家一尝,纷纷咧嘴,其味道实在不敢恭维。

不过,生活也会给这位年轻的老师一些“面子”,惊喜也会降临。师生们采收的时候,发现地上果实不怎么样,但地下的红薯个头都很大,最大的一个竟达到17.5斤,大家都兴奋地管这个红薯叫“红薯王”。

5

1962年,为了支持袁隆平进行遗传学实验,安江农校特地给他分了半亩地作实验田。虽然这块实验田的肥水情况并不是很好,但对于袁隆平来说,已经很满足了。

袁隆平一开始利用孟德尔和摩尔根的遗传学,试图在实验田中首先培育小麦。

可是就在这时候,一个全国性的小麦会议召开了,袁隆平得到一个令他震惊不已的消息,西藏的小麦都已经亩产千斤了,可是湖南省的小麦平均亩产却不到300斤,产量全国倒数第一。原因是当地的湿热气候不适合种小麦,小麦容易得赤霉病。

如果改种水稻呢?

一旦水稻能够亩产千斤,那将家家仓廪充实。娃娃们碗里的食物就不再是红薯粥,而是香喷喷的白米饭,他们可以尽情地吃,不再担心饿肚子,吃饱了也可以在阳光下尽情地玩耍。那将是一副多么美妙和谐的图画啊!

一转眼,袁隆平实验田中的水稻就到了抽穗的时节,可是这片“不争气”的禾苗抽穗早晚不同,高低参差不齐,不但没有它们的“父本”伟岸挺拔的英姿,反而一幅东倒西歪的“败家子”形象。
 
失败是成功之母,袁隆平总结失败经验后,并未固步自封。三人之行,必有我师。1962年,袁隆平自费来到北京,拜见了鲍文奎先生。鲍先生当时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的研究员,早年毕业于美国著名的加州理工学院,在那里担任生物系主任的正是摩尔根。

北京一行,袁隆平感觉收获满满,不仅坚定了对杂交水稻优势的判断,对培育出杂交水稻的信心也更坚定了。
 
天有不测风云,很快,袁隆平被评为“反革命分子”,去蹲牛棚,上大字报,一下子钉到了反动派的十字架上。

“广大革命群众和革命干部一定要擦亮眼睛,稳、准、狠地打击一小撮阶级敌人——袁隆平”等口号响彻在袁隆平周围。
 
老老实实做实验,兢兢业业带学生,一身埋在黄土里。如果换作普通人,面对如此的冤屈和重压,恐怕早就崩溃了。

然而,袁隆平虽然也有忐忑,但他心心念念都是实验,其他事情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了。一有时间,他便会悄悄地来到臭水沟里,为他那三钵不育株浇水、施肥,并仔细地观察它们的成长过程,并将那些珍贵的实验数据深深地记录在自己的脑子中。

他相信,这些珍贵的数据,总会有用得着的一天。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无论是狂风暴雨,还是激流险滩,最要紧的是要相信人生的太阳一定照常升起。

6
1967年,湖南科委根据国家科工委的公函指示,他们将“水稻雄性不育”课题正式列入到了省级的科研项目,并给袁隆平开了600块的科研启动经费,还保证经费会逐年递增。

期间,因为实验成效不好,谣言四起,“拿钱不干事”的袁隆平被污蔑为“科技骗子”,哪怕袁隆平为了以后的实验自由,而亲自将稻苗拔掉,也仍然没躲过被下放的劫。

1969年6月,“革委会”以到溆浦县低庄煤矿“宣传毛泽东思想”为由,抽调袁隆平和几十名还戴着“牛鬼蛇神”帽子的教师下放到低庄煤矿,并接受劳动人民的监督和改造。

袁隆平面对迎头打过来的闷棍,自觉无力反抗。每天一早,袁隆平听着哨声集合,接着列队下矿。就这样,他白天参加重体力的采矿工作,晚上还要接受矿工和革命群众的批斗。

命运跌宕,身不由己。

1970年,袁隆平指导学生们找到了“野败”,杂交水稻的研究终于露出了胜利的曙光。

1972年,对于袁隆平来说,是面对“杂交水稻”这个神秘之门奋起全身力气、起脚劲射的一年。

袁隆平发现“野败”后,将其无私分享给协作小组的成员,全国进行研究攻关。
 
1975年年末,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由1975年的370多公顷,跃升至1976年的13.87万公顷。自此,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正式从试验田种植走向大面积的农田种植。

接下来的几年,袁隆平的名望如同他的水稻产量一般节节攀升。1981年,国家科委发明奖评选委员会授予袁隆平特等发明奖。在领奖台上,他迎来了人生第一次经久不息的掌声。

经历了酷暑严寒,他的人生终于进入了春天。
 
7
 
人活一世,但求脚踏实地,但求顶天立地。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水稻平均亩产只有区区126公斤。到2019年,水稻平均亩产已接近470公斤。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相比,水稻平均亩产几乎翻了两番。中国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人口。
 
2004年感动中国,袁隆平的颁奖词最能代表人民群众的心声:
袁隆平,毕生梦想消除饥饿。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袁老先生蹲牛棚、做矿工,却保持纯粹本性,身处铁屋暗室,心中亦可光明如日月之炳炳。哪怕是对待那些冤枉他的人,也毫不计较,呵呵一乐。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感念与袁隆平院士这样的伟大人物处于同一时空的每一分每一秒,这个世界的星空因袁老而更加璀璨。

愿逝者安息,天堂里的萤火虫没有饥饿!
 
人生  人性  人心

只有香如故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