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散讲的是什么故事?
讲的是勇士聂政刺杀韩王的故事。
聂政的父亲奉命为韩王铸剑,过了约定的期限,宝剑还没有铸造好,残酷的韩王就杀了聂政的父亲。这时,聂政尚未出生。他长大后,发誓要为父亲报仇。后来受到高人指点,教他奏琴和易容术。学成之后,聂政去了韩国,在市中心弹琴,每个人都忍不住停下来欣赏琴声。
韩王听到此消息后,非常好奇,于是就让人把聂政带到王宫里去为他弹奏,弹到一半时,聂政趁众人都听得入迷,于是拿出藏匿在琴盒中的宝剑,刺杀了韩王,终于为父亲报了仇。刺杀成功后的聂政割下自己的眼皮、嘴唇、鼻子、耳朵,彻底毁坏了面容,他没有逃脱,他死后尸体被扔在闹市之中,没有人敢认领。只有听说自己儿子已死的母亲,来聂政的尸体前,痛苦地哭泣,后来因为伤心过度去世了。
延伸阅读
广陵散是什么意思,”广陵散”的汉语解释?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是我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它至少在汉代已经出现。其内容向来说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将它与《聂政刺韩王》琴曲联系起来。《聂政刺韩王》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关于此,蔡邕《琴操》记述得较为详细。
嵇康广陵散典故?
《广陵散》的来历:据《晋书》记载,此曲乃嵇康游玩洛西时,为一古人所赠。而《太平广记》里更有一则神鬼传奇,说的是嵇康好琴,有一次,嵇康夜宿月华亭,夜不能寝,起坐抚琴,琴声优雅,打动一幽灵,那幽灵遂传《广陵散》于嵇康,更与嵇康约定:此曲不得教人。公元263年,嵇康为司马昭所害。临死前,嵇康俱不伤感,唯叹惋:”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广陵散》者,叙事曲也。昔战国时,聂政之父为韩王铸剑,因误期被杀。聂政成年,誓报父仇,故入宫行刺,未遂而出逃。后于山中遇仙人授予琴艺。政不欲连累家人,漆面而变其形,吞炭而变其声,学习七年,欲往行刺。然路遇其妻,识得其齿。故政以石击碎牙齿,复学三年,而琴艺精绝。而后鼓琴于阙下,路人皆惊其艺。韩王闻之,招其入宫鼓琴。政藏剑于琴内,入于宫中,于鼓琴时刺死韩王,而欲不露身份,遂自剥面皮而自尽。宫廷欲知其身份,故曝尸于市,悬赏识者。政姊闻之,念政为父报仇,已舍其身,自复何惜己之性命,使弟之名埋没,遂往相认,述政为父报仇之事,扬聂政之名,而后自尽。《广陵散》曲,即述此聂政刺韩王之事也。
《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为父报仇的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如此酷爱《广陵散》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简述古琴曲《广陵散》所描写的故事和琴曲的特点?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一首曲调较为激昂的古琴曲。根据刘东升的《中国音乐史略》,此曲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据说,《广陵散》这一旷世名曲,因聂政刺韩相而缘起,因嵇康受大辟刑而绝世。因而古曲《广陵散》的背后,实际上包含了聂政和嵇康的两个典故。
《广陵散》的各曲段分别为井里(聂政故乡)、取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投剑、峻迹、微行,与聂政刺杀韩相的整个过程大致相切合。在东汉蔡邕的《琴操》里,这次刺杀变成了一则民间故事。在这则故事里,聂政杀的不是韩相,而是韩王。后来伏在聂政尸体上恸哭不止的不是聂荣,而是聂政的母亲。这个故事被蔡邕取名为“聂政刺韩王”。
嵇康可谓魏晋奇才,精于笛,妙于琴,还善于音律。尤其是他对琴及琴曲的嗜好,为后人留下了种种迷人的传说。嵇康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足见其影响之大、成就之高。正因为嵇康有着很深的音乐功底,所以,他临刑前,有三千太学生共同向司马氏要求“请以为师”,但未被允许,使“海内之士,莫不痛之”(《晋书》本传)。因此,嵇康的名字始终与《广陵散》联系在一起。
千年后重听此曲,不能不念及聂政,不能不遥想嵇康。
开指一段,小序三段,俱名止息。
大序五段(井里、申诚、顺物、因时、干时)。
正声十八段(取韩、呼幽、亡身、作气、含志、沉思、返魂、狥物、冲冠、长虹、寒风、发怒、烈妇、收人、扬名、含光、沉名、投剑)。
乱声十段(峻迹、守质、归政、仇毕、终思、同志、用事、辞卿、气衔、微行)。
后序八段(会止息意、意绝、悲志、叹息、长吁、伤感、恨愤、亡计)。
《广陵散》是谁的作品,讲述的是什么历史故事?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属汉代相和楚调曲之一为汉代原广陵地区(今江苏扬州一带)的民间器乐曲,所用乐器为笛、笙,后来发展为大型的七弦琴曲。汉代蔡邕《琴操》中载有《聂政刺韩王》,普遍认为就是后世所称的《广陵散》。
现存传谱见于明代朱权所编《神奇秘谱》,亦见于《风宣玄品》、明代汪芝《西麓堂琴统》及清代《琴苑心传全编》《蕉庵琴谱》《琴学初津》诸谱。谱中有“取韩”、“冲冠”、“发怒”、“投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而《聂政刺韩王》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对此,蔡邕《琴操》记述得较为翔实。所以古来琴曲家均把《广陵散》与《聂政刺韩王》看做是异名同曲。
《广陵散》之“散”,有散乐之意。先秦时已有的散乐,是一种有别于宫廷宴会与祭祀时雅乐的民间音乐。汉晋时《广陵散》曾作为相和歌流传。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广陵散》列为楚调曲,可能是由于当时流行于楚国地域的缘故。
《广陵散》的流传,据《神奇秘谱》所载,其上卷《太古之操》为“昔人不传之秘”,卷中载有《广陵散》曲,并注此曲“世有二谱,今予所取者隋宫中所收之谱,隋亡而入于唐,唐亡流落于民间者有年,至宋高宗建炎间复入于御府,经九百三十七年矣,予以此谱为正,故取之”。
《广陵散》在历史上曾绝响一时,建国后我国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据《神奇秘谱》所载曲调进行了整理、打谱,使这首奇妙绝伦的古琴曲又回到了人间。
这部作品表现的是这样一段故事:聂政的父亲替韩王铸剑,误了期限,为韩王所杀。聂政为报父仇,用十年时间,练就一手卓越的琴艺。韩王召聂政进宫弹琴取乐,聂政乘韩王听琴不备,于琴腹中出其所藏匕首,将韩王刺死。《史记》所记与本曲“情节”有所不同:聂政为严仲子收买,刺韩相侠累身亡。无论据何种传说,均属激昂愤慨之声无疑。
现存之《广陵散》,全曲基调深沉、粗犷质朴而气魄宏大,是当时一首十分杰出的乐曲,也是篇幅最长的古琴曲之一。
广陵散的现代故事?
《广陵散》全曲共有45个乐段,描写的是勇士聂政刺杀韩王的故事。
当年聂政的父亲给韩王铸剑,违了期限,为韩王所杀。聂政听说韩王喜欢听琴,就想扮作琴师接近韩王。
在山里,他请了位老师教他弹琴。为了通过关卡不让人认出,他用漆涂脸颊,用石头砸掉牙齿;为了改变声音,他吞火炭把嗓子弄哑,年深月久他终于弹得一手好琴。
一天,他在京城门楼下弹琴,“观者如堵,马牛止听”,韩国人都被他琴艺征服了。韩王得知有这样一位弹琴高手,就派人把他带进宫里献艺。
进宫时,聂政把匕首藏在琴腹。他弹的琴曲博得韩王和群臣的赞扬。就在这时,聂政突然拔出匕首,把韩王刺死。
然后他割下自己的眼皮、嘴唇、鼻子、耳朵,彻底毁坏了面容,自刎而死。韩人将他暴尸于街头,悬千金,征闻这刺客的姓氏和籍贯。
广陵散,又名,聂政刺韩王曲。但聂政刺杀的明明是侠累,也就是韩傀,他只是宰相,并非王,为何?
1、你很有历史学家的探索发现精神,这个事情的确很诡异。
2、释疑: 聂政乃辞独行。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卫。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史记?刺客列传》,由于史记的影响力,聂政刺杀韩相侠累是一个历代比较通行的说法。但是刺杀韩王也是有依据的: 聂政直入,上阶刺韩傀。韩傀走而抱(哀)[烈]侯,聂政刺之,兼中(哀)[烈]侯,左右大乱。——《战国策.韩策》这里的韩王是个被拉住垫背的倒霉蛋,但确实是中了聂政一剑送命。这样一来成了聂政主要去杀韩王甚至只是杀韩王了,反派配角成了主角。而《史记》则是根据《韩策》发挥,取材上省略了韩王同死的情节。其实秦汉以前同一人或者同一件事,不同史料出现不同记载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别说聂政了,春秋五霸有没有宋襄公都还没争明白呢。3、就故事本身也有不同的传说,正史说是因韩国大夫严仲子与韩相侠累结仇,请聂政刺杀侠累,另一说是聂政替父报仇而刺杀之,哪个更准确呢?不好说,难保不是统治者污蔑聂政的义举而说成受雇杀人。希望能够帮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