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迪士尼乐园的历史文化背景?
迪士尼诞生于1928年,正值民国时期,开埠近百年的上海,当时已经成为连接中西的枢纽,也是古老中国接受西方文化的前站。由于聚集了近5万世界各国侨民,西方的娱乐方式最早在上海被引进,电影就是其中之一。1926年创立的《良友画报》是中国第一本大型综合性画报,也是目前发现的第一家刊发迪士尼内容的报刊。1932年,该画报第32期上刊发标题为《米鼠:美国最红的明星》的时尚软文,介绍米老鼠和其创造者华特先生,并且别出心裁地用米老鼠为其画报做广告。
1932年《良友画报》首次将迪士尼介绍到上海
之后,沪上媒体介绍迪士尼的文章越来越多,而1938年《白雪公主》在上海放映更引发观影热潮,达创纪录的40余万人次。之后各类迪士尼内容的图书及衍生品相继出版,电影也十分热销,南京大戏院、国泰大戏院等成为迪士尼电影的主要放映地。迪士尼的米老鼠成为民国上海最受欢迎的卡通形象之一,也深入上海的城市记忆,甚至林语堂先生曾三次以米老鼠为标题发表文章。
1939年《世风》刊发的范琅创作的长篇漫画《米老鼠游上海》
迪士尼风靡上海滩,也激发了当时上海画家的创作激情,从范琅借助米老鼠的形象创作《米老鼠游上海》,到叶浅予创作的中国特色形象“王先生”和张乐平创作的大家耳熟能详的“三毛”,都是那一时期的产物。《白雪公主》的成功,给了中国动画片从业者很大的触动,于是有了1941年中国动画片始祖万氏四兄弟创作出的第一部中国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取得极大的成功。说来也是奇缘,迪士尼影响了中国动画产业,中国动画又影响了日本。《铁臂阿童木》的创作者手冢治虫正是看了这部《铁扇公主》而放弃学医,从事动画创作。1978年他来到中国,第一个要拜访的就是自己的启蒙老师万氏兄弟。
可见,迪士尼与上海的情缘可以追溯到其诞生之日,上海也因迪士尼而引发漫画创作潮,成为城市记忆的一部分。
延伸阅读
青岛哪里有旧书摊啊?
书店就是书店,简单的说是卖书的地方。
好的书店一般不是书城,而是带有个性风格的一个存在。
青岛是人文文化比较淡泊的城市,所以城市的书香味很浅。
但正因此,好书店特别不易。他们,就像是沙滩中闪亮的贝壳,不是什么宝贝,却足够慰藉旅人……
良友是青岛书店当中融合沙龙和书店最好的。地址在邮政博物馆的旁边,德式老建筑胶澳邮局旧址(诞生于1901年)的一楼一部分和塔楼。良友的名字来自中国第一本画报《良友》,曾在80多年前就发行至全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迄今为止,国内无一杂志可与之比肩。与其说良友书店是一家书店,不如说是“杂志的立体化”,一本杂志的出版、读书板块,成了书店区;青岛城市艺术板块,成了展览区;杂志的时尚板块,则成了咖啡、服饰、文创等。
不是书店,市南区南京路100号创意100产业园(近kfc),创意咖啡小文青的书店。
不是书店就是原来老青岛老城的
学苑书店,
几乎青岛的读书人都光顾过学苑书店,
老板是同一个人
,2016年7月,旧书店房屋征收没办法经营了。
当晚8点,来见证书店最后一天的顾客还在增加,书店里的书已经不多,一些书架已经被买空了,而顾客们依旧在乐此不疲地拍照、盖章。有位书友在给书店的留言中写道:放弃书店的是我们,去纪念它的也是我们。
学苑书店的最后一夜:
【青岛故事】学苑书店最后一夜 市民连夜买书
如果我们对书籍的爱,还像那天晚上一样。。。。。。
如果说“良友”是全青岛挖掘城市历史最好的,那么“学苑书店”就是青岛书历史本身。
如是书店,银川东路北200米。
猫的天空之城。青岛市市南区山东路10号青岛华润万象城B1
西西弗书店,青岛市市南区澳门路117号海信广场B1层
二店地址:黑龙江南路18号B1层15号
————————————————————分割线————————
涵泳复合阅读空间
,
青岛市崂山区海尔路利群金鼎广场4楼
青岛书房 地址:安娜别墅
明阅岛
,
香港中路67号,青岛书城二楼的一个角落,是山东省第一家24h书店。
雨枫书馆 据说是全国首家会员制女性书店,北京有6家。地址:青岛市崂山区证大大拇指广场4楼。
我们书店,地址:市北区热河路8号
繁花我们图书馆,青岛江苏路59号甲,一栋1930年代初建筑。
以“上世纪30年代青岛文化”为主题的书店,荒岛书店。
沈从文说,
我知道你会来,所以我等。
民国的英华睿智,
都在这句话里,
这是书店写给读者的情书,
书店的法脉不会断,
因为我知道,
你会来。
花样年华中关平露的原型是谁?
角色原型
郑苹如
郑苹如(1918-1940),民国名媛,中日混血儿,革命英烈。父亲是追随孙中山奔走革命的国民党元老郑钺(又名郑英伯),母亲是郑钺留学日本结识的日本名门闺秀木村花子(随丈夫回到中国后,改名为郑华君)。当年上海第一大画报“良友画报”曾将郑苹如作为封面女郎。上海沦陷后,她秘密加入中统,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混迹于日伪人员当中获取情报。后参与暗杀日伪特务头子丁默邨,因暴露身份而被捕,但她咬定是为情所困而雇凶杀人,此事成为当年上海滩重大花边新闻之一。1940年2月,她被秘密处决于沪西中山路旁的一片荒地,连中3枪,时年23岁。
1940年上海牺牲的女演员?
是郑苹如
郑苹如(1918年—1940年),祖籍浙江兰溪,1918年出生于日本名古屋。民国时期上海名媛,早年就读上海法政学院,日语流利,家庭殷实,在1937年登上当时上海最具影响力的《良友画报》封面。1937年郑苹如在中统驻沪专员嵇希宗介绍下,加入中统,正式从事情报工作,利用美色与交际,周旋于日伪高官之间,刺取情报。
寻矛盾<<香市>>原文?
《香市》原文
“清明”过后,我们镇上照例有所谓“香市”,首尾大约半个月。
赶“香市”的群众,主要是农民。“香市”的地点,在社庙。从前农村还是“桃源”的时候,这“香市”就是农村的“狂欢节”。因为从“清明”到“谷雨”这二十天内,风暖日丽,正是“行乐”的时令,并且又是“蚕忙”的前夜,所以到“香市”来的农民一半是祈神赐福(蚕花二十四分),一半也是预酬蚕节的辛苦劳作。所谓“借佛游春”是也。
于是“香市”中主要的节目无非是“吃”和“玩”。临时的茶棚,戏法场,弄缸弄餐,走绳索,三上吊的武技班,老虎,矮子,提线戏,髦儿戏,西洋镜,–将社庙前五六十亩地的大广场挤得满满的。庙里的主人公是百草梨膏糖,花纸,各式各样泥的纸的金属的玩具,灿如繁星的“烛山”,熏得眼睛流泪的檀香烟,木拜垫上成排的磕头者。庙里庙外,人声和锣鼓声,还有孩子们手里的小喇叭、哨子的声音,混合成一片骚音,三里路外也听得见。
我幼时所见的“香市”,就是这样热闹的。在这“香市”中,我不但赏鉴了所谓“国技”,我还认识了老虎,豹,猴子,穿山甲。所以”香市”也是儿童们的狂欢节。
“革命”以后,据说为的要“破除迷信”,接连有两年不准举行“香市”。社庙的左屋被公安分局借去做了衙门,而庙前广场的一角也筑了篱笆,据说将造公园。社庙的左起殿上又有什么”蚕种改良所”的招牌。
然而从去年起,这迷信的香市忽又准许举行了。于是我又得机会重温儿时的旧梦,我很高兴地同三位堂妹子(她们运岂不好,出世以来没有见过像样的热闹的香市),赶那香市去。
天气虽然很好,“市面”却很不好。社庙前虽然比平日多了许多人,但那空气似乎很阴惨。居然有锣鼓的声音。可是那声音单调。庙前的乌龙潭一泓清水依然如昔,可是潭后那座戏台却坍塌了,屋椽子像瘦人的肋骨似的暴露在“光风化日”之下。一切都不像我儿时所见的香市了!
那么姑且到惟一的锣鼓响的地方去看一看罢。我以为这锣鼓响的是什么变把戏的,一定也是瘪三式的玩意了。然而出
乎意料,这是“南洋武术班”,上海的《良友画报》六十二期揭载“卧钉床”的大力士就是其中的一员。那不是无名的“江湖班”。然而他们只售平价十六枚铜元。
看客却也很少,不满二百(我进去的时候,大概只有五六十)。武术班的人们好像有点失望,但仍认真地表演了预告中的五六套:马戏,穿剑门,穿火门,走铅丝,大力士……他们说:“今天第一回,人少,可是把式不敢马虎”他们三条船上男女老小总共有到三十个!
在我看来,这所谓“南洋武术班”的几套把式比起从前“香市”里的打拳头卖膏药的玩意来,委实是好看得多了。要是放
在十多年前,怕不是挤得满场没个空隙儿么?但是今天第一天也只得二百来看客。往常“香市”的主角–农民,今天差不多看不见。后来我知道,镇上的小商人是重兴这“香市”的主动者;他们想借此吸引游客振兴市面,他们打算从农民的干瘪的袋里榨出几文来。可是他们这计划失败了!
中山装是什么时候的校服?
中山装源于日本的学生装。日本学生装用的是日本海军装,日本海军装学的是欧洲军装。
孙中山在日本多年,喜欢穿日本学生装。故1926年11月,《良友》画报在出版《孙中山先生纪念特刊》时,刊登的孙中山照片的介绍时曾说:“先生喜服学生装,今人咸称为中山装。”
连州近代名人?
梁得所(1905~1938)广东连州人。民国14年(1925)赴山东齐鲁大学攻读医科,后认为学医并非自己志趣而辍学另谋发展。翌年10月,就任上海《良友》画报主编。他对文学、美术、音乐都有相当造诣,每期《良友》都有他的杂文专栏《每月谈话》,很受读者欢迎。
民国17年4月,梁征得鲁迅同意,由梁摄鲁迅像和写《访问记》,司徒乔绘鲁迅速写画,同刊于《良友画报》第二十五期,一时传为佳话。他主编《良友》画报前后达7年之久,由第十三期起到第七十九期止,合计编了67期。
民国22年(1933)8月,与友人黄式匡创办大众出版社,并由他主编《大众画报》、《小说》和《时事旬报》四种期刊。民国24年7月因病住院。不久,“大众”也因资金与人力等问题而宣告结束。
民国27年(1938)8月8日,因患肺病不治,在家乡逝世。他一生勤于笔耕,遗著有《得所随笔》、《音乐辞典》、《西洋美术大纲》、《中国现代艺术史》等20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