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是什么意思 英特纳雄耐尔指的是什么

来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是什么意思?

这是中文国际歌中的一句,应该是这样的:英特耐雄奈尔就一定要实现,就是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

国际歌中的”英特纳雄耐尔”是什么意思?

英特纳雄耐尔,即英文international 源于法语的internationale,国际的意思;“国际”(“国际工人协会”的简称)的音译,也译作英特纳雄耐尔。在《国际歌》中指国际共产主义的理想。

延伸阅读

“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

133年前的5月,巴黎公社如火如荼的时候。

法国诗人欧仁·鲍迪埃怀着满腔愤懑,写下了这句歌词。

 

不久前,他的战友瓦尔兰刚被凡尔赛分子逮捕。那些人将瓦尔兰绑在大街上粗暴地拖行,并用大刀把他的头脸砍得血肉模糊。

狠狠折磨完瓦尔兰之后,那些人又掏出枪,将黢黑的枪口对准瓦尔兰。

这时,只听见奄奄一息的瓦尔兰突然开口大喊:“公社万岁……”

瓦尔兰的事迹,深深地刺激了鲍迪埃,著名的《国际歌》因此诞生。

如今,133年过去,“英特纳雄耐尔”还在么?

他要实现的东西,实现了么?

7月1日,《国际歌》又回响在了影片《革命者》中。

《革命者》由张颂文主演,故事主角名叫——李大钊。

张颂文饰演李大钊

01、理想

故事开始于上世纪20年代。

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在内,有军阀混战,争权夺利;在外,有列强虎视,蚕食鲸吞。中国的老百姓们,在内外双重重压的夹缝里艰难生存。

报童徐阿晨,年仅14岁。十里洋场,他穿梭其中,以卖报换取微薄的收入,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妹妹能够念书。

 

本想着安安分分,慢慢接近理想。

可仅仅因为惹恼了一个俄国人,他被蛮横地枪杀于上海大剧院门口。

俄国人开枪后,头也不回地离开。

在他的眼里,用子弹射穿一个中国男孩的胸膛,就像打死一条野狗一样轻松自如。

完全不必有任何负罪感。

在大上海的繁华地温柔乡,阿晨的死是微不足道的,与灯红酒绿的四周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时,唯有一个留着两撇大胡子,书生模样的人快步冲上前来,抱住他的身躯,不停拍打着他的脸颊,急切地喊道:

“别睡啊!阿晨!”

 

这个人,就是李大钊。

然而,回应他的只有阿晨颤抖的手和胸口不断涌出的血。

很快,李大钊愤然起身,连夜开始印刷报纸。

他自己上手刷墨,晾晒,并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四处派发。

又找来各大工会的代表,请求帮助。

最后,上百名工人拥着手持血书的阿晨母亲,在李大钊的带领下,与上海租界的外事总董对峙起来。

外国人强调,这里是“租界”。

他回答:“租界是上海的,上海是中国的,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中国的。”

 

最终迫使外事总董惩办凶手,还了阿晨公道。

工人们因此雀跃欢呼,李大钊脸上也绽出了会心的笑颜。

其实,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影片里,李大钊都是“爱折腾”的。

是他把马列主义传播到中国;

是他创办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是他一次次地演讲诠释,振聋发聩;

是他不厌其烦地领导工人运动,点燃星星之火。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李大钊完全可以不必如此的。

李大钊先生是喝过洋墨水的人,年轻时他曾在日本著名的早稻田大学留学。

按现在的话讲,毕业于名校,还是个海归。

 

1918年,李大钊先生在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当时他的月薪已经达到150大洋。两年后,薪水涨到了两百大洋。

要知道,当时北京老百姓的人均月收入才4~5块大洋。

有这样的经济收入,又任职北大。李大钊实则要名誉有名誉,要实惠有实惠。可在如此丰盈的物质条件下,他依旧毅然地为底层民众奔走,这完全是自己的选择。

不为别的,只是理想。

也就是那个“一定要实现”的东西。

02、行践

《革命者》几乎还原了李大钊生前领导过的所有大型运动。

“爱折腾”的李大钊,从来不是空想主义者,他对自己所信奉主义的践行,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电影巧妙地展现了他在四个阶级中的游刃有余,运筹帷幄。

面对工人,他抱着死去的孩子,在无数盏明灯的照耀下高喊“反抗”,他明白工人们血性十足,刚毅无畏,只要团结在一起,只要同仇敌忾,就能有巨大的力量;

面对农民,他和大伙儿一起用锄头和镰刀高举旗帜,誓要打破剥削,求得平等;

 

面对学生,他知道他们年轻,热血,但也胆小,孱弱。

他跟他们说:“我李大钊也怕,但是他们(军阀)更怕,他们如果不怕,就不会任由中国被列强凌虐踩踏。”

然后,他和他们手抓着手,一起冲向冯玉祥冰冷的枪口。

面对国民党,他与蒋中正对赌,说孙中山一定会接受他的建议,胸有成竹。

最终,“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出炉。

蒋中正果然输得一塌糊涂;国共第一次合作自此定下契机。

无论面对谁,他总能够找到正确的路子,去实现自己的想法。

他的所作所为,也影响了无数人。

在影片里,他面对外国总董时无所畏惧、仗义执言的神态,令人群中的张学良大为敬佩。张学良甚至劝父亲不要杀死李大钊;

他给孤儿“庆子”取了“李庆天”的名字,说:“工字下面加个人,为天,天下的天”,他告诉庆子“为天下人谋幸福,才是真正的大事”;

李九霄饰演李庆天

他鼓舞“二十八画生”毛泽东去寻找中国自己的路;在景山之上俯瞰北京,他振奋地说“试看三十年后,必是赤旗的天下!”

这些人后来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庆子的形象,是中国千千万地下党员的缩影,他们在新中国成立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

毛泽东,自不必多说了,他是我们的毛主席,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所有压迫,走向新时代。

李易峰饰演毛泽东

这些人在真实的历史上,的确深受共产党、共产主义的影响。

李大钊躬体力行所点燃的星星之火,早已燃遍了华夏大地。

03、殉道

《革命者》的主线,其实是李大钊的死。

影片以他生命的最后38小时为横轴,倒叙了他的革命生涯。

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李大钊显示出一种超乎常人的从容。

在历史上,李大钊先生是被绞杀而死的,但这个“绞杀”非同寻常,它是一场“三段式”的刑罚。

 

换句话说,在行刑的过程里,李大钊是完全可以求饶的。

绳子会下坠三次,一次比一次勒得更紧,一次会比一次更痛苦。

然而,也留足了回头的时间。

这个过程里,只要李大钊求饶,只要他动动嘴皮子,认个罪,只要他说一句“我李大钊错了”。

他马上就可以从绞刑架上头下来,马上就可以回家,回到妻儿,回到朋友,回到学生们身边。

然而,“三段式绞杀”持续了整整28分钟,李大钊至死也没有认罪。

所以,也可以说是他自己选择了死亡。

 

关于这一点,在电影里表现得更加直接:

已经任职京师监狱医师的李庆天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潜入监狱,准备营救李大钊。

没曾想,却被他拒绝了。

李大钊说:“如果革命要流血,那把我的血也流掉吧。”

在临刑前的最后关头,电影氛围反倒显得轻松。

在于谦扮演的张育文宣读完判决书(绞刑,立即执行)后,李大钊竟然翘起二郎腿,侧过身,缓慢地回了一个字——

“中。(可以)”

到临刑前的剃头,气氛更加欢快了。

李大钊跟剃头师傅插科打诨,说虽然没给钱,手艺可不能马虎。

他话音刚落,一起准备受刑的同志们也一个个也开始打趣,说投胎也得帅一点,说着说着,纷纷哈哈大笑起来。

仿佛他们不是要去赴死,而是要去一个充满欢乐的地方。

因为共同的信仰,他们结局相同;

因为共同的信仰,他们无所畏惧。

上了刑场后,刽子手递过来一碗杀头酒。

李大钊排第一,他双手捧碗,将碗中的透明液体,一饮而尽。

然后,他竟对身后即将一起行刑的同志们说:

“待会儿见。”

面对死亡,他非但不恐惧,反倒多了一丝戏谑和调皮。

但这场戏,却难坏了扮演李大钊的张颂文,当所有布景准备就绪的时候,张颂文突然惶惑——

“李大钊不怕么?”

这个疑问,直到他看见李大钊生前最后一张照片后,一切释然。

 

遗照里,他的脸上看不出一丝惶恐,只有从容与平静。

“他是做足了准备来的。”

“他是不会害怕的。”

张颂文如是说。

04、黎明

“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

影片的末尾,《国际歌》熟悉的旋律再度响起。

到这里,谜底可以揭开了。

其实“英特纳雄耐尔”并不是一个人名,他源于法语的“internationale”(本义为“国际主义”),在《国际歌》里,指代了共产主义的理想。

“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即是对共产主义抱着永不变更的信心。

就像《革命者》里李大钊说的:“你们一定要相信。”

相信黑夜必将过去;

相信黎明终将到来。

7月3日,北京邮电大学,800名学生在路演中自发高唱起《国际歌》。

 

这句“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依旧高亢而嘹亮。

《革命者》在猫眼、淘票票、豆瓣三个平台的评分,都是同档期第一。

淘票票、猫眼电影分别高达9.5、9.4,就连一向打分严苛的豆瓣,都给到了7.5的分数,无数网友为之感动落泪。

相信这只是开始,真正的用心之作,极富温度的历史电影。

理应被更多人看到。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