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出处及意思是什么 风物长宜放眼量怎么读

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出处及意思是什么

风物长宜放眼量出自近代诗人、思想家、政治家毛泽东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原句是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意思是用更为宽广长远的目光去看待世间万物,放开眼界去衡量,要开阔视野,要着眼大局。

请教“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读法?

风物长宜放眼量

【注音】fēng wù cháng yí fàng yǎn liàng

【解释】人生往往会遭到很多困扰与烦恼,主要是来自于自己。说明一个人要淡泊名利。

延伸阅读

“风物长宜放眼量”,这是毛主席说的一句名言,诗中此“风物” 非那“风物” ,乃世态人情之意。

“能受天磨是铁汉,不被人妒乃庸才。”即能经受老天爷磨难的是好男儿,不招人妒忌者,则说明你没有什么值得人家学习、羡慕或嫉妒的,乃庸才一个。 所以说:磨难是一所大学。人生多艰,磨难和挫折让我们刻骨铭心,昂扬奋进,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善哉斯言。

古往今来,素有文人相轻的陋习,这种顽症,一直从远古沿袭至今。他们多是热衷于忌贤妒能,相互讥讽、诋毁,甚至扼杀。古时就有三国奇才周瑜妒嫉卧龙诸葛亮,唐代卢杞忌妒颜真卿,北宋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敌对,杜甫不喜陶渊明的风格,欧阳修瞧不起杜甫的诗,张居正惮忌海瑞,左宗堂妒忌曾国藩的才干等等,不一而足。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又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对于庸人和蠢才,别人不会嫉妒。别人的嫉妒,从反面证明了你或是优秀或是卓绝。对此,你应该感到高兴才是,为什么要痛苦呢?

如果别人的嫉妒就能把你打倒,这说明你虽然可能是优秀的,却不是最优秀的,在意志上更远不是最优秀的。

嫉妒不但是一种卑下,也是一种无聊。嫉妒者应该明白:能够被嫉妒毁灭的人,其实根本不太值得嫉妒;而嫉妒无法毁灭的人,嫉妒只能使他更加拔群超绝。

一般来说,嫉妒是一种人之常情,它源于人的某种自恋和自私相混合的情绪。它往往来自于一种比较,这种比较不是才华上的、工作上的,而是得失方面的。嫉妒者缺乏理性的标准,他用自己的欲求来衡量人生。凡是自我所欲求但是又得不到,而又被别人得到的事,都会引发嫉妒,嫉妒的对象无疑就是得到者。

但非常遗憾的是,文人相轻这种恶习仍然沿袭当今文坛。如不少地方文人之间经常发生口诛笔伐的事件,事态甚至发展到动粗的地步,还有近来童话作家郑渊洁退出作协事件,均或多或少隐含了文人之间相互妒嫉未能宽怀大度难以相容的不和谐一面。古今文人相轻的陋习,其实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学习好的东西,尤其要摈弃与时代不相适应的糟粕部分。

但是按照培根的说法,德行不好的人最容易嫉妒,因为这种人的心灵不能从自身优点中取得养料,用公德来克服自己的私欲,就必定要寻找别人的缺点来作为养料。而嫉妒者,恰恰就是自己没有什么优点、又不愿看到别人优点的人,因此就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情绪,想通过败坏别人来安慰自己。与此同时,嫉妒者必定是自己一事无成而又喜欢打听闲事的。从表面上看,他们特别关心别人,实际上是处处在计较得失,希望通过发现别人的不愉快来使自己愉快。所以培根说:“嫉妒是一种四处游荡的情欲,能享有他的只能是闲人。”

还有几种人容易嫉妒:一是贪婪而又不学无术的人。这种人自己没本事,就把仇恨转移到那些有本事的人身上。自学成才的淮河青年文化名人、作家施福明短短时间里创作了4部长篇5部电视剧,生活中却也遭遇过此类情景,古人云:“鸟不走,马不飞,不相能,胡相讥?”

面对嫉妒者的中伤,最容易做出的也是最下策的反应就是反唇相讥。这样,你会因为别人的无聊,自己也变得无聊。甚至有可能陷入一场旷日持久,使心智疲惫又毫无意义的纠葛中。

唐代丰干(阿弥陀佛的化身)禅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一天,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传来小孩啼哭声音,他寻声一看,原来是一个稚龄的小孩,衣服虽不整,但相貌奇伟,问了附近村庄人家,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丰干禅师不得已,只好把这男孩儿带回国清寺,等待人家来认领。因为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

拾得在国清寺安住下来,渐渐长大以后,上座就让他担任行堂(添饭)的工作。久而久之,拾得也结交了不少道友,尤其是与其中一个名叫寒山的贫子,两人相交最为莫逆。因为寒山贫困,所以,拾得就经常将斋堂里吃剩的渣滓用一个竹筒装起来,给寒山背回去享用。

一日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答道:“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又问:“还有甚诀可以躲得?”拾得说,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曰:“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密,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世人爱荣华,我不争场面;名利总成空,贪心无足厌。金银积如山,难买无常限;古今多少人,那个活几千。 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看看两发白,年年容颜变,日月像抛梭,光阴如射箭,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自想年少时,不把修行办,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马上放下手,回头未为晚;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骂着也不觉,问着如哑汉,打着也不理,推着混身转,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几年儿女债,抛开不再见。好个争名利,转眼荒郊伴。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淡。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段;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 悟得真常理,日月为邻伴。”

寒山与拾得两位大师,是佛教史上著名的诗僧,行迹怪诞,言语非常,相传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

资料表明,鲁迅可堪称善战斗士,他与胡适由朋友到关系恶化后,两人相互直接批判,最后胡适不敢应战,采取“老僧不见不闻”的态度,按拾得所说的那样“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

鲁迅与左联的矛盾,应是从徐懋庸开始的,后来他们的争论和争吵涉及更多的文人。鲁迅对左联作家中最不满的是“元帅”人物周扬,“憎恶和鄙视”田汉。晚年鲁迅很孤独,他的人生最大变革则是与周作人的交恶,兄弟俩水火难容,到了动粗的地步。诗人徐志摩去过英国,对鲁迅发言霸厉,目中无人,称中国除了他再也没有其他人更懂莎士比亚了,让鲁迅大为光火,直批徐志摩只会脱离现实、吟风弄月而已。郭沫若直到鲁迅逝世后仍怀不满,念念不忘对鲁迅大张挞伐和讥讽,有人怀疑郭天生跟鲁过不去。然则,他们可称得上大作家了,都各自独有风格,何必争个你强我弱呢!“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是啊,争强好胜,亦不过如此。

嫉妒是一种卑下的情感,但同是嫉妒,情况并不相同。有一种嫉妒完全出自恶意,甚至期盼有一天幸灾乐祸,对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轻蔑。另有一种嫉妒却不同,它同羡慕交织在一起,而嫉妒者本身也能意识到嫉妒的丑恶,只是忍不住偏偏生出嫉妒。对此,我们采取的态度应该不是轻蔑,而是宽容,是“风物长宜放眼量”。

有时换一种心情,换一种生活态度,人生是可以以退为进的。在不经意间便放了自己,也成全了别人!嫉妒者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不要嫉妒;而对某些嫉妒者最好的回答是——让他更加嫉妒。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