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文正的有哪些人?
一共八位。
第一位:汤斌
汤斌,其先祖汤宽曾跟随明太祖朱元璋起兵,而后世代为官,直到汤斌这一代。
康熙二十三年,时任“内阁学士”的汤斌被康熙皇帝钦点为“江宁巡抚”(也就是后来的江苏巡抚)。汤斌在巡抚任上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根据《清史稿》的记载,康熙皇帝将汤斌调回京城出任“太子师傅”的时候,江宁百姓“停市三天,哭泣挽留”,甚至烧香叩头为其送行。
康熙二十六年九月,汤斌升任“工部尚书”;十月,61岁的汤斌病逝于任上。根据时人笔记记载,汤斌去世时“体卧板床、身着陋衣,唯余俸银八两”,在同僚好友的资助下,汤斌的葬礼才得以举行。
曾任“江宁巡抚”、“工部尚书”的汤斌,临终仅余俸银八两,仅凭这一点,他就足以被追谥“文正”。奈何,汤斌生前受到“明党”攻击,无辜蒙冤,康熙皇帝并未给予其该有的谥号待遇。雍正年间,雍正皇帝为其平反;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为其追谥“文正”,算是还了汤斌一个公道。
第二位:刘统勋
受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影响,乾隆朝名臣——刘墉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但在真实的清朝历史中,刘墉绝不是和珅的对手,也从未将和珅视为对手,甚至在担任“左都御史”(也就是中纪委书记)期间,仍然静默自守、得过且过。而且,历史上的刘墉也远没有他的父亲——刘统勋声望高、影响大。
根据《清实录·世宗实录》的记载,刘统勋去世二十多年后,时任“体仁阁大学士”的刘墉仍被嘉庆皇帝称为“刘相之子”。
“清史研究第一人”萧一山先生曾在《清代通史》中如此评价刘统勋:“服官五十余年,居相位十余年,朝廷依赖之如肱股”;《清史稿》对其的评价为:“有古大臣风,亮哉”;《中国名人志》对其的评价为:“为官近五十载,清正廉洁,秉公无私”。
乾隆三十八年,刘统勋病逝于上朝的路上,乾隆皇帝亲往吊唁、悲痛落泪并将其评价为“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的“真宰相”,并下旨追谥“文正”,号召朝臣向其学习。
第三位:朱珪
朱珪,嘉庆皇帝的老师,曾长期于地方任职,乾隆朝后期为数不多敢同和珅叫板的“刚直铮臣”之一。
嘉庆皇帝亲政后,朱珪被调回京城并迅速官至“体仁阁大学士、监管工部事务”。嘉庆十一年,朱珪病逝,嘉庆皇帝号啕痛哭并给予了“半生惟独宿,一生不言钱”的至高评价,而后将其追谥为“文正”。
嘉庆朝初期的朱珪,到底拥有多高的朝廷地位?《清代通史》曾经如此评价:
嘉庆初年,刘以名相之子,继正揆席,王以先朝殊眷,恩宠有加,足与二人鼎立者,朱珪而已。
“刘”,即刘墉;“王”,即王杰。但刘墉或有“静默自守”,王杰亦或有“刚愎自用”,唯独与二人地位相当、影响相当的老臣朱珪,“可谓国之柱臣耳”。
第四位:曹振镛
乾隆年间,曹振镛官至“侍读学士”,一个正厅级的高级秘书;嘉庆年间,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成为兼任常委的住建部、水利部部长,行政级别为正国级;道光元年,成为朝廷首辅兼领班军机大臣,正式开始了长达15年的朝廷一把手生涯。
曹振镛到底有何特殊之处,为何能身历三朝而不倒,而且能得道光帝如此信任和倚重呢?
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
曹振镛为官50余年,始终谨慎小心、唯唯诺诺,既没有突出政绩,也无大的过错,正应了后世对其的评价:“八方无事岁岁丰,无灾无难到三公”。清官可敬,贪官可恨,但像曹振镛这种身居高位却毫无作为地“庸官”,才是大清王朝真正的害群之马。
可“英明”的道光皇帝偏就觉得曹振镛“人品端方、最可倚重”,甚至在其死后还美其名曰“揆诸谥法,足以当‘正’字而无愧”,予以了“文正”谥号。
只是,曹振镛能得“文正”谥号,到底是褒奖,还是羞辱呢?
第五位:杜受田
杜受田,咸丰皇帝的老师,也是教导咸丰皇帝“藏拙示孝”以赢得皇位之争的关键人物。
除去“帝师”这个尊崇身份外,杜受田还享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其所在的家族被后世称为“一门七进士、父子五翰林”,正儿八经的书香门第,家世异常显赫。
道光三年,杜受田延续了家族荣耀,以“会试第一、殿试二甲第一”的傲人成绩,成功进入仕途。助咸丰皇帝夺得皇位以后,杜受田被晋升为“吏部尚书”兼领“太子太傅衔”,而后升任“协办大学士兼领礼部尚书”。
根据《清史稿·杜受田传》的记载:
“受田虽未入枢廷,国家大政及进退大臣,上必谘而后行。”
也就是说,杜受田的官职虽不显赫,也从未进入朝廷权力中枢,但却能直接影响咸丰皇帝对军国大政、人事任免的决定,地位特殊、影响巨大。
咸丰二年,杜受田病逝,咸丰皇帝“伏案痛哭,如丧考妣”,并亲自率领文武大臣前往祭奠。除了将杜受田追谥为“文正”外,咸丰皇帝还给予了其一项极为特殊的恩宠,将其追封为“太师大学士”。清代文臣能追赠“太师”者,唯杜受田耳;清代文臣,能追赠“太师大学士”者,唯杜受田耳。
第六位:曾国藩
曾国藩,“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被后世评价为“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甚至被认为是“国人精神之典范”。
同治三年,曾国藩率领湘军攻破南京,天平天国宣告失败,此时的曾国藩达到了人生的巅峰时期——坐拥江南财赋之地,手握三十万雄兵,天下督抚大半出自其门下。如果此时的曾国藩挥师北上,能不能推翻晚清政权不好说,但绝对能造成致命打击。
当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曾国藩,并没有这样做,但按照咸丰皇帝临终“克复金陵者,可封郡王”的遗命,凭借一己之力为大清强力续命数十年的曾国藩仅被晋封“一等毅勇侯”已属委屈,死后追赠“太傅”,追谥“文正”也属必然。
第七、八位:李鸿藻、孙家鼐
为什么要将这两位“文正公”放在一块?
因为李鸿藻和孙家鼐并不是因为“正色立朝、德被后世”的品行操守,才被追谥“文正”,而是因为一个惯例:
李鸿藻、孙家鼐皆以师傅得之,则成惯例矣,其人盖尚无大过。
同治朝以后,曾任“帝师”的一品大员,如果没有大的过错,一般都能得到“文正”谥号。当然,同治朝以后,也只有李鸿藻和孙家鼐两位帝师而已。
延伸阅读
死谥文正的意思?
意思是:死了之后获得了朝庭赐予的“文正”称号。
历史上能得到文正谥号的人,大多都是当时文人敬仰的对象,如范仲淹、方孝孺、李东阳、曾国藩等。
古时帝王、诸侯、文臣武将死后,朝廷会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相应的称号即谥号。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司马光的谥号是文正还是温国公?
司马光的谥号无疑是“文正”,温国公是爵位。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世称涑水先生。
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司马光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为什么范仲淹的谥号叫“文正”?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谥号文正文正,按谥法:道德博闻曰文,靖共其位曰正。也就是说,能够被赐予“文正”的官员,生前不仅德才兼备,而且要恪尽职守,忠君爱民。 “文正”是对大臣的最高谥号。
谥号文和文正到底哪个更好?
谥号文正为最高等级当然是文正最好了。谥号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对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定谥号始于西周,曾广泛通行于中华汉字文化圈。
文官的谥号以“文”开头,谥号只有一个“文”字的最高,比如:文正、文忠、文恭、文成、文端、文恪、文襄、文顺等等。文——正“文正”是第一谥,其次排序为:贞,成,忠,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僖,荣,愍,思。
“文正”,和“文忠”,这2个,谥号是什么意思?
【明会典】记载,以【文】字为第一字的諡号,等级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贞】,正、贞之后,依次与【文】搭配的字为成、忠、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 与此同例,与【武】字搭配组成二字諡号的用字依次为宁、毅、敏、惠、襄、顺、肃、靖——–与【忠】字搭配组成二字諡号的用字,依次为文、武、定、烈、简、肃、毅、敬——- 这样一来,諡号不仅具有特定的涵义,而且具有特定的等次,在众多的諡号之中,【文正】居於首位,难怪明清时代的朝臣诸公要为谋取这一荣誉大动心思。例晚清重臣张之洞,自恃功冠群僚,当他得之曾国藩死后获諡【文正】大感不平,愤愤然道:「如涤生(曾国藩字涤生)者,也能諡【文正】,那我又该得諡如何?」可怜他那料得到自己身后,竟然仅得諡【文襄】,不但远比不上曾国藩的【文正】,而且比李鸿章的【文忠】还低了十多级。
文正谥号有几个?
最初是文贞,因为宋仁宗叫赵祯,为了避讳,文贞才改为文正。
总结如下
北宋得文正谥号的有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八人。
南宋得文正谥号的有陈康伯、蔡沈。
元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贾居贞。
明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刘理顺。
清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