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一本书吗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一本书吗知乎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一本书吗?

《三十六计》不是《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完成在明清时期,是丰富的战斗经验和军事思想总结而成;《孙子兵法》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虽然《三十六计》中部分计谋脱胎于《孙子兵法》,但二者并不是同一本书。

三十六计:

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延伸阅读

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是一本书吗?

不是一本书。

《三十六计》是明清之际无名人士编纂的,《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的孙武所写。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其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

作为华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璀璨的瑰宝,《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兵书,不仅止于中华文化中的重要遗产,她更是华夏智慧与朴素思想的象征。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

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区别和联系?

两本书内容不一样,《孙子兵法》更多的讲道,讲理,讲规律。而《三十六计》更多的是讲术。

第一,首先成书的年代不一样。《孙子兵法》成书于公元前,离现在2500多年,至少在公元前506年柏举之战,就有了《孙子兵法》。而《三十六计》,它原来最早出现叫“三十六策”,出现在《南齐书——王敬则传》这两者差了一千年呢。

第二,作者不一样。《孙子兵法》的作者就是孙武,而《三十六计》的作者不知道。它是中华民族我们先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三,双方不是泾渭分明。它们有很多密切的联系,你比如《孙子兵法》在《九地篇》,有这么一句话,它说”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意思是说,统帅带兵,按照作战计划去作战,重要的事情,一定套像而抽梯子一样,先把士兵的后路给断掉,让他心无旁骛地,置之死地而后生。

而孙子在《九地篇》讲的”登高而去其梯“就是《三十六计》的第二十八计,就是”上屋抽梯

“所以它们有必然的很多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有什么关系?

孙子兵法是三十六计的源头。

三十六计是从孙子兵法等古代兵法中总结出来的。更加具体,更加实用,可操作性较强。

三十六计是支流,他们都是中国古代战略文化中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借鉴和指导价值,至今被各行各业广泛运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扩展资料:

三十六计内容: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区别?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区别:

一.成书时间与作者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春秋时期的吴国将军孙武,成书于约公元前512年左右,又称《孙武兵法》、《孙武兵书》、《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等;2.《三十六计》的作者不详,语出南北朝时期,成书于明清时期即公元1640年前后。

由此可以看出两本兵书成书时间相差2000多年,不能混为一谈。

二.内容概要

1.《孙子兵法》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主要讲战略运筹,包括第一篇《始计篇》、第二篇《作战篇》、第三篇《谋攻篇》

第二部分,主要讲作战指挥,包括第四篇《军形篇》、第五篇《兵势篇》、第六篇《虚实篇》

第三部分,主要是讲战场机变,包括第七篇《军争篇》、第八篇《九变篇》、第九篇《行军篇》

第四部分,主要是讲军事地理,包括第十篇《地形篇》,第十一篇《九地篇》,

第五部分,主要是讲特殊战法,包括第十二篇《火攻篇》、第十三篇《用间篇》。

2.《三十六计》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即:

第一套,胜战计,包括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

第二套,敌战计,包括无中生有、暗度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

第三套,攻战计,包括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

第四套,混战计,包括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

第五套,并战计,包括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

第六套,败战计,包括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

有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三.历史地位及评价

1.《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孙武也被国人尊为“兵圣”),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大成者。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

《孙子兵法》是美国西点军校和哈佛商学院高级管理人才培训必读教材,是商界必备实战手册启迪人生权变创新的智慧。兵法的核心在于挑战规则,规则就是没有规则,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孙子兵法》被翻译成英文、俄文、德文等20多种语言在全世界流传,据统计全世界有数千种关于《孙子兵法》的刊印本。不少国家的军校也把它列为教材。据报道,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交战双方都曾研究《孙子兵法》,借鉴其军事思想用以指导战争。

唐太宗李世民评价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伟人评价《孙子兵法》:”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说的,包括认识世界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的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轻看这句话。”又说:”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当下仍是科学真理”。

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孙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灵,我们必须顶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发达。”

2.《三十六计》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四.总结

《孙子兵法》讲的是“道”,“道”就是战争的规律,高屋建瓴,

而《三十六计》讲的是“术”,“术”就是战争中具体使用的计谋策略。道中有术,术由道出。

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区别?

1、在很多时候大家都认为孙子兵法是跟三十六计并列的军事奇书,但其实完全不是一回事,三十六计,讲的是计谋,而孙子兵法则讲的是计算,他无时无刻不在计算,算各种概率和可能,让你尽可能多地掌握战场上的优势。这是道和术的区别,层次也和境界也不一样。说白了三十六计是搞小聪明的书,而孙子兵法则是讲得如何实力致胜。

2、孙子兵法讲五事七计,五事叫做道,天,地,将,法,七计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孰就是孰能。意思也就是说敌我对比到底如何,谁更占理,谁更有能力,谁更占优势,谁更有纪律,谁的人更多,操练更熟练,赏罚更分明。让你比较天时地利人和,还有法治环境。

3、这其实就是现代管理中的swot模型,也就是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之所以要比较这些东西,就是为了知道敌我实力,计算之后你才知道我有没有胜算,有多少胜算。

4、孙子兵法讲的是,胜负既定,然后兴师动众。这就是告诉我们,不打无准备之仗,一定要算明白了再打,如果要用这五事七计来衡量,诸葛亮的成绩就不及格,他六出祁山没有一次是谋定而后动,全都没有胜算。

5、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生死存亡全都在此一线,所以不要轻易的用兵。这是表明了一种对于军事的敬畏之心,所以孙子兵法的核心是不战,而不是好战,整篇孙子兵法永远在想办法用不战的方式,解决战的问题。

6、就好比扁鹊三兄弟的故事:一次,魏文王问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又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

7、好的医生不是能够治病,而是让你不得病。所以孙子跟伍子胥同时代,但是留下的精彩故事却没有伍子胥更多,也是因为这点,他总是不打仗,总在打仗之外就把事情解决了,所以也就没有表现的机会。但他历史的地位,却不是伍子胥能比的。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尽量少摩擦,少干架,发展才是硬道理。每个人都要对争执有一颗敬畏之心。无论公司也好,个人也罢,一旦陷入摩擦,必然造成巨大损失,大多数情况都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