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历史背景?
香山拥有千年历史。东晋时仙人葛稚川就在此炼丹,有丹井于香山,唐代出现了寺院景观,《宛署杂记》记载:香山永安寺创自李唐,沿于辽金,兴废莫详,而遗址仅存,妙高堂在香山寺右,唐以来有之,即今东方丈处。
辽金时期,帝王投资进一步建置香山皇家园林,1186年,金世宗完颜雍看中了北京西北郊的香山,并建造了香山寺,《帝京景物略》道:山多名迹,葛稚川井也。金章宗之台、之松、之泉也,曰祭星台、曰护驾松、曰梦感泉。
元代香山以景取胜,有香山八景和碧云十景。明代宦官擅权禅林逐胜,兴修了洪光寺、玉华寺,扩修了香山寺、碧云寺等,出现了西山佛寺累百的禅林盛况。清朝康乾盛世,西山开发进入颠峰,形成著名的三山五园和西山大园林区。
几经建设,香山已成为集不同朝代之风格、禅林与自然山林景观完美结合的风景区,为日后香山静宜园的形成和西山园林开发建设奠定了基础。
延伸阅读
黑龙王庙是什么?
黑龙王庙最早是一座神庙。
黑龙王庙兴建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帝京景物略》有云:“黑龙潭在金山口北,依岗有龙王庙,碧殿丹垣。廊前为潭,土人云有黑龙潜其中,故名黑龙潭” ,这是文字记载。
黑龙王庙依山而建,坐西朝东,山门檐下正中镶嵌有敕建黑龙王庙横匾。入寺北转为一半圆形回廊,廊上有20多个方、圆、棱、扇等形状各异的什锦窗。回廊宽1米余,内侧由多根木柱分隔成33间。黑龙潭位于回廊环绕之中,相传天旱之年,附近水源干枯,唯独这里潭水不尽不涸。
龙福寺由来?
北京的东城区有一条隆福寺街,这个名字的由来是早年间这条街的中段路北有一座宏达的皇家香火寺——大隆福寺。
据《帝京景物略》记载:“大隆福寺,恭仁康定景皇帝立也。三世佛、三大士,处殿二层三层,左殿藏经,右殿转轮,中经毗卢殿,至第五层十三大法堂。白石台栏,周围殿堂,上下阶陛,旋绕窗栊,践不籍地,曙不因天,盖取用南内翔凤等殿石栏于也。殿中藻井,制本西来,八部天龙,一华藏界具。“
《帝京景物略》
大隆福寺气势宏伟、巨丽,庙门两进十间,飞檐彩饰,白石台栏。这是一座由三世佛殿、三大处士殿、藏经殿、转轮殿、毗卢殿、大法堂和僧堂等组成的五层大寺院。在明代,隆福寺是北京唯一的番(喇嘛)、禅(和尚)同住的寺院。到了清代,才成为完全的喇嘛庙。
大隆福寺三世佛殿的藻井,是明清建筑中最精美、最华丽的藻井,即使是紫禁城太和殿的藻井,在工艺技巧上也要稍逊一等。可惜隆福寺在1976年地震受到破坏,幸运的是藻井保存下来,被移送到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保存。
隆福寺的国宝——藻井
大隆福寺的修建背后,还有这样一段故事。明正统十七年,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明景帝继皇帝位,提升于谦做兵部尚书,领导军民抵抗入侵的蒙古军队。第二年,明英宗被放回,称太上皇,被幽禁在南宫。
明景帝为了提升自己的威望,决定修建”大隆福寺“。他派遣工部左侍郎赵荣等官员主持,每天役使上万民夫参与修建。而且,明景帝还下旨:”撤南内英宗木石助之“。皇家工程肯定是应该不缺材料的,可为什么还要从幽禁明英宗的南宫移石伐木呢?这其实是一箭双雕。一方面是修建大隆福寺,借佛教的影响提升明景帝的威望;二是借此机会,打击明英宗的声望,警告明英宗和他的拥护者要老老实实的,不要有非分之想。
说到隆福寺,那就不得不提到隆福寺庙会。隆福寺庙会是京城最富盛名的庙会之一。《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百货云集,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鱼虫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乃都城内一大市会也。”
民国以后,随着王府井、东安市场的兴起,隆福寺庙会形成以日用杂货、风味小吃和各种杂技为主的庙会了。这里的北京小吃应有尽有,而且应时令变换品种,吆喝声此起彼伏,每天喧嚣不断。虽然时局动荡,但因为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隆福寺庙会一直是“游人络绎于途,老老少少熙熙攘攘。”
其有妇归宁则,是日必返夫家的解释?
明代刘侗等撰写的《帝京景物略》中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这一句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有妇人回娘家的,在这一天也必须回到丈夫家。
八月十五是团圆节,一轮圆月,更是中秋节的标志。中秋节的很多习俗活动也围绕着“月”来进行,所以俗称“月节”“月夕”“月亮节”“团圆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