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工|艺术冲动代替不了活动

刘工 | 艺术冲动代替不了活动

有理由说,艺术起源于人类灵魂深处的、被压抑的、最原始的冲动。可以说,我们儿时几乎每个人都是具有“天性”的艺术家。在幼儿园里,或是三五成群的,自由组合在一起玩耍的儿童圈子里,有几个儿童不具有“天生”的艺术兴趣呢?从跳舞、唱歌、表演、画画到游戏,甚至是模仿大人的各种各样的行为,这些有组织或无组织的“艺术”活动,总是受到儿童们的欢喜和不厌其烦的重演。但是,当我们的儿童时代一结束,这种“天性”又不知何因的会迅速消失,最后只有极少数人保存了“天性”的活力,直到老年成为老顽童。这就是生成艺术冲动的神秘性所在。

如今,为了谋生、谋利,为了仕途而出名的艺术家,也有为了所谓的事业、成就或社会责任而从业的艺术劳动者,他们的艺术冲动是活动,目的人人皆知。如果,艺术家存在一种极为真实的心理状态,毫无疑问的就能表现出情感上的原本的真实性。事实上,这种真实性在利益社会里极难看到,无形地把艺术揉化成具有欺骗性的技术。利益中的艺术家,他们在社会活动与创作活动中,欺骗他人说自己热爱艺术,甚至表现出一种痴狂的状态,其实只是热爱活动的形式,隐藏了热爱艺术的真实目的。通常的情形是艺术家的装模作样,冲动的表演建立在长期的生活经验之中,其目的只是不可告人。如投身艺术事业,目的在“事业”而不是艺术冲动;弘扬艺术理念,重点在“理念”而与艺术冲动毫无关系。

其实,艺术创作不是借理性的,就是出于冲动的,而事实上多数又是两者兼有并举的。撇开儿童天性的“艺术”冲动,艺术就是借冲动而完成的理性任务。这是艺术掺杂目的性的技术转化,价值在于艺术商品化的定价游戏。就艺术冲动而言,儿童天性的“艺术”冲动最能呈现出自然喜好的一面,他们对色彩美比无色的形、光和浓淡的变化美更有吸引力,偏爱那些具有较强刺激的色彩。事实上,儿童是不会把一幅画当做艺术作品来欣赏的,要是把画当做艺术作品来欣赏,这绝不是儿童的真实本意,一定有其引导的成分。

不可否认,在物欲世界里,艺术冲动是很难挣脱物欲的诱惑,所以长期的生活经验为冲动积累了技能。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常会听到“以艺术为生命”的职业口号。显然,这是艺术家附体艺术活动的程式,与艺术精神毫无关系。相反,艺术生命是性格与精神的,没有性格只是技能型艺人,没有精神的艺术只是躯壳,艺术不稀罕躯壳。所以说,真正的艺术家并不是以艺术为生命,而是表现出自然的艺术冲动。这种冲动不是表现欲的体现,而是将自己的内心生活,表现为艺术形式的一种自然冲动。

不得不说,艺术冲动作为艺术家内因的,是思想与情感投入到艺术精神上的动力劳动。反之,作为外因的只是艺术发生的文化条件。当然,在纯粹的艺术冲动下进行艺术创作活动,毫无疑问的是没有名利可言。相反,在固有的社会意识形态下,纯粹的艺术冲动会是一种不识时务的自绝。因为源自内心的、纯粹的艺术冲动是无法抗拒置身其中的生存条件,往往会被视为另类,甚至遭到各种势力的打击。所以艺术冲动代替不了活动,活动是目的,冲动是纯粹的艺术精神。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