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仙世。在父亲葬礼中多少附带一些文化特色和感情因素。比如祭文、悼词、对联、纪念文章等等。
作为长子的我杜撰了几句不成诗的纪念诗句。除了诗本身要含蓄以外,父亲生前的有些事不能直白说出,必须要用隐语。如“父亲,您—— 在波涛中前行,在激流中进退,披荆无斩棘,斩棘累伤痕。饱经沧桑记本心。父亲,您至死不改悔。”“至今不悟病痛缠身无人近,至今不悟享受的待遇超级,至今不悟三六零大于四二零。您——颠扑了哲人之哲,否定了名人之理。”这些不成诗的句子,如果我不解释,谁也不明其意。然而,不懂就不懂,在参加丧礼人的心里,懂与不懂都一样,懂了也没有实际意义。
在此,我愿做点解释,一方面是为缅怀父亲,另一方面,也许我们能从中受到一点人生启示。
“在波涛中前行,在激流中进退”。父亲20多岁就入党了,这是我们后辈的光荣。入党后就担任小队长,在1958年的大跃进中,父亲表现十分积极而又活跃。对党忠诚无私,坚决拥护公社化。日夜不归家,东奔西忙。这两句指的就是这时的父亲在轰轰轰烈烈的政治波涛中的经历。
“披荆无斩棘,斩棘累伤痕。饱经沧桑记本心。父亲,您至死不改悔”。忠诚老实的父亲在政治运动中不能通融。虽说父亲一心跟党走,但在具体的田间劳动安排中,不能跟上级保持一致,为人也不能四面玲珑,于上于下都不讨好,得罪了一批人。这就是披荆不能斩棘的含义,也就是不能扫除前进中的障碍。一斩棘就伤痕累累。父亲遭受了撤职,留党察看等处分,蹲过牛棚,受到过超级别的批斗。
然而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的本心,父亲至死不改悔,虽说伤痕累累。
这就是我的父亲——忠诚、正直、憨厚,有强烈的责任感。
“至今不悟病痛缠身无人近”。1965年正值父亲挨斗之时,被派到外地修水库。期间父亲患了严重的痢疾,同去的小队人没人理,又不批准回家治疗。但受到别的小队的人的照顾,父亲才保住性命。那一年父亲差点去世。而父亲始终不明白个中原因。
“至今不悟享受的待遇超级”,指父亲仅仅一名小队长弄到小公社批斗,就是“享受了上一级又上一级的待遇”。
“至今不悟三六零大于四二零”。记得父亲担任小队长时,社员每年吃粮420斤,至少也有410斤。而别人担任小队长时,社员吃粮360斤或380斤。但是我亲自听到邻近公社的人说,我们小队的人对父亲的评价还不如别的小队长。可悲啊——父亲。
一位名人说过“难得糊涂”。而父亲在政治运动中挨批受斗的原因没有从本质上有清醒的认识,很多时候是易于糊涂的,而不是“难得糊涂”,所以,我说“您——颠扑了哲人之哲,否定了名人之理。”
再说对联。感谢外弟的挽联,联曰“德范堪饮,惟冀泰山常荫婿;鹤龄方祝,孰期冰鉴顿捐尘”。这幅对联还有些文化意蕴,不谦虚地说,在父亲的后辈中,能读懂这幅对联的舍我其谁?“德范”指逝者可作为模范的道德,“堪饮”是指高尚的道德可以吃。这四字与词语“秀色可餐”结构完全一样,理解了这个词就能理解“德范堪饮”。惟,只;冀,希望;泰山,岳父;荫婿,保佑女婿。您高尚的可作为模范的品德要经常保佑女婿。下联,鹤龄,高龄;方祝,刚刚祝贺高寿;孰期,谁希望;冰鉴,像冰一样晶莹剔透能照人的纯洁高尚的品德,在这借代逝者,不指品德;顿捐尘,很快去世。刚刚祝贺您高寿,谁会想到您就这样快地去世呢?含有惋惜之意。
一幅歌颂逝者高尚品德的挽联无人知晓,无人品赏,也无人问津。
父亲去世,我突发灵感,做了一件有创意的事,以表达对父母的思念。我将李白的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改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他乡”作为挽联写下,贴在灵柩上。改后的“他乡”意为阴间。“低头思他乡”就是低头就思念阴间的父母。一字之差,含义有别,参加父亲葬礼的有人知晓吗?
还有,现代人都不知道对联的上下联。判断上下联非常简单,对于不懂拼音的我们的祖辈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对于我们这一代,特别是懂拼音的下一代来说,是再也不能简单的事。一联的最后一个字如果是三声或四声,这联就是上联;另一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一声或是二声,这一联就是下联。对于不懂入声字的现代人来说,只能这样判断。这样确定上下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正确的。如果两联的最后一个字都是三声、四声,那么编写对联的人搞错了。如果两联都是一声、二声,那么有两种情况,一是编写对联的人搞错了,二是对的,其中必有一个是入声字,只是现代人不懂而已。
记得小时候,春节时或婚丧嫁娶后,经常听到大人们谈论对联。有一次,我给一个邻居写了一副婚联,其中有“杨柳”二字,后来受到一个年长者的议论。他说“杨柳”不能用在婚联中,原因是杨柳生命不长,用于婚联与夫妻白头到老不吻合。现代还有人注意这样的细节吗?况且那时谈论对联的都是认得几个字的农民。
几十年来,我一直没有参加家乡的葬礼。但从言谈中知道家乡的葬礼很流行祭文。父亲去世后,从亲戚的祭文中,我判断家乡人写的祭文不伦不类,把祭文、悼词、纪念文章三者混为一谈。其实三者的立足点不一样,内容的重点不一样,行文格式有所不同。把三者混为一谈,是对传统文章体式——祭文的亵渎。当代社会有多少人知道呢?
最后,现代人对逝者缺乏尊重,这是人性的失落。家乡的葬礼有一个环节叫成佛。成佛中后人诵读祭文。虽说父亲已经87岁,生前长期遭受病痛折磨,但是在短时间内,我的心情还是很悲痛。当我跪下诵读祭文时,忍不住放声痛哭。这时不知是谁在我左边“嘿嘿”地笑。我忍了又忍,实在忍不住,就站起来朝着那方向吼了几句。表面上看这人是笑我,60多岁了,还抱头痛哭,实际上是对逝者不严肃、不尊重。
无论是文化失落还是人性失落,不仅仅表现在我父亲的葬礼过程中,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文化是民族精神,人性是民族责任,二者双双失落,必将给这个民族带来悲哀,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