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我利用周末回乡下老家和弟弟妹妹们一起看望父母,无意间在宅院里见到了一把撑起的旧雨伞,引起了我的极大注意。我上前拿起它仔细端详,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还是30多年前那把黄橙橙亮晶晶散发着浓郁的桐油气味的雨伞吗?只见竹制的十根伞架依旧,伞面油布只保留了三分之二,黑乎乎的,三分之一的油布是补丁摞补丁,它像一位功勋卓著骨瘦嶙峋的老人,饱经风霜,衣衫褴褛,很可怜地独处一隅,看到它,不禁想起了一串串的诸多往事……
这把雨伞,曾经陪伴我在家乡风里来雨里去当民办教师三年。
下雨天,撑着它,我一脚水一脚泥一天三遍,从家步行3里到学校,从学校再到家,只拿工分不拿工资,把美好的青春无私地奉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在这面雨伞下,我为弱小的同村学生不知有多少人遮风挡雨;也不知撑起它,三年间到过多少班级同学家做家访,感动得学生和家长们热泪盈眶。在这面雨伞下,我冒雨顶风,夏季赤脚,曾经到责任田里铰红薯秧趁雨抢栽过晚红薯,帮助家里干农活;也不顾大雨倾盆,我为父亲撑伞,为改善生活而沿河港撒网捕鱼捉虾。
这把雨伞,曾经陪伴父母从中年走向老年30多个春夏秋冬。
在春雨滴滴贵如油的春天,以务农为生的父母,当家庭实行了大包干生产责任制以后,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生产理当先。特别是到了“谷雨”前后,为了种瓜种豆,他们总是沐浴着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手撑雨伞,挡着牛毛花针似的丝丝细雨,趁墒抢时,播种着春玉米、春棉花、春红薯,点种着西瓜、小瓜和丝瓜,栽种着绿豆、豇豆和黑豆,把希望的种子及时地播撒在阳光明媚的暖春里,等待收获在天高云淡的金秋里。
在赤日炎炎似火烧的夏天,当着村文书30余年的老父亲,会在汛期经常携带这把黄雨伞,脚蹬胶鞋,和生产队干部一起查看军烈属五保户的房屋漏不漏,生活有没有啥困难;和其他村干部一道查看小清河大洪河的河水上涨了多少米、大暴雨把田野里庄稼淹没了多少亩、绝收了多少亩,是否还能以秋补夏?有时,也会在自己的责任田里,母亲撑起这把黄雨伞,冒小雨在地里拔草翻红薯秧剔玉米苗,消灭病虫害,呵护着热苗子庄稼薅着长;有时,为了遮阳,母亲冒高温在田间辛勤地劳作。
在阴雨连绵施淫威的秋天,当火红的高粱红遍田野的时候,当粒粒饱满的大豆苍黄落叶的时候,当膨胀的红薯等待收获的时候,当棵棵棉花吐絮白如羊群的时候,当满村满院的丹桂飘香的时候,当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时候,父母亲会撑起这把黄雨伞,在广袤的田野里抢收累累的硕果,在万般困苦中期盼着九九艳阳天,让高粱大豆颗粒归仓,让红薯入窖棉花入屋,不因秋雨霏霏而减产减收。
在白雪皑皑朔风吹的冬天,这把黄雨伞像倾盆大雨时一样,撑起放置在家门口,为门户遮风挡雨挡雪,在父母眼里,它就像是家中的守护卫士,30多年功劳大大的。提起这事,还真有一段故事要说:还是在上世纪1983年,农村刚实行土地改革不久,家中生活刚有好转,还没真正解决温饱,为了改善十来口人的居住条件,父母省吃俭用,勒紧腰带,这年秋天一鼓作气盖起了三间青砖水泥瓦房和一间土坯墙红瓦盖顶的灶屋,主房成为当时全村最漂亮的房子,冬暖夏凉,很多人家都很羡慕。不过,由于全村绝大部分人家逐渐富裕都翻新盖了楼房,相比之下,显得又低矮又质量差。为了保护门户,一年四季,只要是遇到下雨下雪天,父母都把它撑在家门口,减少了大雨大雪扑门,现在,尽管它饱经风霜雨雪,早已失去了它往日油光发亮的容颜,甚至面目全非,但父母把它当成宝贝,仍然在发挥着遮风挡雨挡雪的作用。
这把黄雨伞,是我土生土长在温饱不及艰苦岁月的见证,是我高中毕业后在家乡执教三年的见证,是我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并未误人子弟的见证,更是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从懵懂无知的青涩时期走出农村逐步走向成熟人生的最好见证!
这把黄雨伞,是父亲作为村官为乡亲们服务,风里来雨里去,30多年如一日甘当孺子牛的见证;是父亲作为顶天立地的顶梁柱,为了支撑这个家,含辛茹苦默默奉献给3双儿女的见证;更是他两鬓斑白、晚年疾病缠身而不屈不挠迈向耋耄之年的最好见证!
这把黄雨伞,是母亲以柔弱之躯支持父亲为乡里乡亲忠诚服务几十年的见证,是母亲饱经风霜家里家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儿女们的见证,更是她和父亲脚踏实地、勤劳能干、艰苦奋斗、勤俭持家、慈善大爱、不忘根本一辈子的最好见证!
一句话,这把黄雨伞,凝聚着全家人从温饱到奔向小康的全过程,是父母留给我们的传家宝。我们晚辈要倍加珍惜它的存在,睹物思人,在期盼美好幸福生活的同时,要永远牢记那艰难困苦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