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篾刀》读后感
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曾让无数人感动落泪。落泪的原因,大概是人们从罗中立《父亲》一脸沧桑的皱褶中,以及朱自清父亲的《背影》里,看到了自己父亲的影子,甚至就是自己的父亲!
大多数的父亲,彼此虽有着不甚相同的人生体验—–或工或农或兵或商。。。。。。但一定都有着大致相同人生轨迹—–或种地、或工厂、或戍边、或渔猎,他们凭借手中的一门技艺辛勤劳作,养家糊口哺育儿女的同时,也贡献着国家。
国家大工匠,说的应该就是他们吧?!
罗光科(《父亲的篾刀》作者)的父亲,是一位篾匠,“而且是十分出色的篾匠”,故乡有许多手艺人,“但没有一个篾匠的手艺比父亲更加精湛。父亲织就的诸如竹箩竹筐等器物,美观、结实而耐久。父亲出色的手艺使他在故乡赢得了一点好名声,同时使我们在这个人多地少的地方即使历经许多缺衣少食的岁月,依然活得健康、结实。”
作者在谈及自己老父亲时,毫不掩饰“在诸多手艺人之中,篾匠至为艰苦。冬天,整日弯腰曲背、匍匐在阴冷的工场,手脚被寒霜冷雪冻得麻木”的窘况。特别对父亲“在冬闲之时,雇请的人特多,父亲总是缓急有序地打发,绝不让人尴尬和无奈”的善行抱有一种深深的敬意,这一刻,尤其令人动容!
即便是后来“失去糊家手艺的父亲,面对科技文化的进步,却没有失落之感,很安闲地拾掇责任田,所有日子全在土地上打发。每天,父亲悠然自乐地扛着锄头,终日在地里转悠,精心耕耘那片土地。”
这,就是我们的父亲!
父亲在我们眼里就是高山,就是大树,就是家,就是希望。这或许是因为父亲不仅给了我们鲜活的生命,给了我们丰衣足食的美好生活,也给我们树立一个如何做人、如何为人的榜样的缘故吧?!
《父亲的篾刀》,虽然算不上是一篇名作,但朴实、落地的字里行间,无不让人深切的感受到了作者内心中充盈着的真挚亲情和浓浓爱意。同时,也让我们透过“篾刀”,看到了“父亲”与时俱进的博大胸怀,“篾刀用不着了,如今却挂在墙上,走进家庭生活历史的博物馆,留下深沉的意象。”
时至今日,许许多多的技艺,连同他们的主人们,因为科技的进步与发展,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留给我们的,多半是《父亲》的《背影》,以及只能深藏于内心的永久和美好回忆。但是,这些技艺,以及这些技艺主人身上所折射出的精神——责任、担当、永不放弃,成为了我们这个社会,世代受益不尽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