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乐毅是什么意思 管仲乐毅是什么关系

管仲乐毅是什么

管仲是春秋时期的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乐毅是战国时期的名将。

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而登上历史舞台。历史上管仲无疑是一个具有改革精神的人物,他在齐国担任相国的时候,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使得齐国迅速富强起来。管仲最让后人称赞的是他与齐桓公开创了后代读书人的理想境界——明君贤相的格局。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与自己有一箭之仇的管仲,而管仲有誓死效忠齐桓公,这种和睦的君臣关系成就了齐国的强盛,也为后世所称赞。

战国名将乐毅生于贵族之家,从小接受良好的贵族子弟教育,一生都遵循武士传统——辅佐明主,成就功业。乐毅一生的经历非常丰富,眼界开阔,很有政治远见。他在战国激烈兼并的乱世中,先后在赵、魏、燕等国担任将军,战功卓著,在列国间很有威信。乐毅一生中最大的幸运便是遇到了燕昭王,他看出燕国迫切想求贤、图强,认识到自己展示才华的机遇终于到了。在燕昭王的支持下,他一面北修长城,抵御北方匈奴的进攻,一面改革燕国弊政,使燕国迅速走上强盛之路。此时乐毅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到来了,他统帅燕、韩、秦、赵、魏五国联军攻破齐国,大获全胜,达到了乐毅一生中的顶峰。在五国之战中,乐毅的军事才华得到充分的施展,他根据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灵活制定战术,终于一举成名。

延伸阅读

乐毅为什么和管仲齐名

原因是:管仲成就了齐国,乐毅险些灭掉了齐国,所以管仲和乐毅齐名。

如果说管仲成就了齐国,那么乐毅就是那个毁掉齐国的人。管仲是文臣中的翘楚,而乐毅则是武将中的魁首。乐毅最是擅长的是以弱胜强,这个能力在同时期恐怕也只有白起能与他相比了。

因为乐毅曾以战国七雄中军力最弱的燕国军队,把当时与秦国战力相当的齐国军队打得体无完肤,当时除了两个城邑外,齐国所有的城邑都被乐毅攻了下来。如果给乐毅足够的时间,齐国必然会提前退出战国争雄的舞台。

当时的情况是,齐王仗着齐国强盛,灭了宋国。而宋国是全天下最富裕的地方,因为宋人善于经商,所以宋国积累了大量的财富。齐国灭了宋国,独吞了宋国的所有国土和财富,其他诸侯没有分到好处自然是不愿意的。

乐毅正是利用这点,先是找到与宋国接壤并且早就垂涎宋国国土和财富的楚国、魏国和赵国,打着为宋国报仇的名头游说他们联合进攻齐国。然后又通过赵国的关系游说秦国的穰侯,许给秦国好处,请秦国出兵。各路诸侯一拍即合,纷纷同意一起合纵进攻齐国。

管仲乐毅是什么人

管仲乐毅分别是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和中山灵寿人。

管仲(前723年~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后人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乐毅(yuè yì),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

管仲和乐毅两个谁比较厉害

管仲乐毅并不是像我们所以为的那样,一个是文官的代表,一个是武将的代表。事实上他们都是军政全才。
管仲的政治、外交才能自然不用多说,那我们看看他在军事方面的建树。管仲绝对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他早年是担任过将军的。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史记·管晏列传》
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
——《史记·管晏列传》

管仲说自己三战三走,说明他参加过作战,但没说自己是将领还是士卒,表现也较差。不过很明显的在他辅佐公子纠时,他曾亲自负责执行军事任务,并且身先士卒,表现优秀。管仲还展示了他的射击技术,如果不是小白机智,恐怕就没有后来的齐桓公了。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韩非子?说林上》

这说明管仲对行军有所了解。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於周室。
——《史记·管晏列传》

冬,齐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

——《左传·僖十二年》

这说明管仲亲自带兵进行过作战,并且表现了他维护周分封秩序的观念。

于是乎管子乃制五家以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以为军令。是故五家为轨,五人为伍,轨长率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率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率之。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率之。五乡一师,故万人一军,五乡之师率之。三军故有中军之鼓,有高子之鼓,有国子之鼓。春以田,曰蒐,振旅。秋以田,曰獼,治兵。
……
夜战其声相闻,足以无乱;昼战其目相见,足以相识;欢欣足以相死,是故以守则固,以战则胜。君有此教士三万人,以横行于天下,诛无道,以定周室,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圉也。
……
三岁治定,四岁教成,五岁兵出。有教士三万人,革车八百乘。诸侯多沈乱,不服于天子。于是乎桓公东救徐州,分吴半。存鲁蔡陵陵蔡,割越地。南据宋、郑,征伐楚,济汝水,逾方地。望文山,使贡丝于周室。成周反胙于隆岳,荆州诸侯莫不来服。中救晋公,禽狄王,败胡貉,破屠何,而骑寇始服。北伐山戎,制泠支,斩孤竹,而九夷始听。海滨诸侯,莫不来服。西征攘白狄之地,遂至于西河,方舟投柎,乘桴济河,至于石沈。县车柬马,逾大行与卑耳之貉,拘秦夏,西服流沙西虞,而秦戎始从。故兵一出而大功十二。故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诸侯国,莫不宾服。
——《管子·小匡》

齐桓公问管仲军事,管仲认为应通过内政、外交来强化军事力量。他内修政理,外结好邻国,保证了国内的和平发展,为增强国力赢得时间,体现了他的优秀战略大局观。同时这也反映了他的练兵才能,军队建制十分缜密,训练有素。

最终在管仲的指导下,齐国四处击败敌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或曰:

世之谈兵者,辄言孙吴。所言临敌用兵之事,非其本已。管氏探本立言,于平昔养兵、练士、错仪、定制、明分、通德、聚财、备器、利敌、诱敌,以求全胜之法,研之极周,而行之至断。

这不是和诸葛亮的用兵之法大为相似吗?重临敌用兵,更重平昔准备。

公曰:“野战必胜若何?”管子对曰:“以奇。”
——《管子·小问》
居身论道行理,则群臣服教,百吏严断,莫敢开私焉。论功计劳,未尝失法律也。便辟、左右、大族、尊贵、大臣、不得增其功焉。疏远、卑贱、隐不知之人、不忘其劳,故有罪者不怨上,爱赏者无贪心,则列陈之士,皆轻其死而安难,以要上事,本兵之极也。
——《管子·七法》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出师表》

是不是很像?诸葛亮的思想深受管仲影响由此可见一斑。他在街亭之败后斩马谡、自贬也是对此原则的贯彻。

管仲有《管子》传世,诸葛亮肯定是细细研读过的。

乐毅同样也是一位全能型人才。他不仅擅长军事,治理内政、进行外交也是一把好手。

乐毅的军事才能集中表现在伐齐之战上。

乐毅於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於莒。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
……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馀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
——《史记·乐毅列传》

乐毅以弱燕下强齐七十余城,足以称为当世名将。乐毅在齐国“禁止侵掠,宽其赋敛,除其暴令”,用的是攻心之计。正合诸葛亮平南蛮时“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方针。

不以私其亲,功多者授之
……
察能而授官
……
修法令,慎庶孽,施及乎萌隶
——《报燕惠王书》

乐毅在燕国辅佐燕昭王进行改革,成果斐然,为伐齐奠定了基础。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於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
——《史记·燕召公世家》
於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馀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於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嚪说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
——《史记·乐毅列传》

乐毅能够游说赵国,联合四国一同进攻强齐,其外交能力绝非等闲之辈可比。

乐毅的《报燕惠王书》情真意切,追念先王之心溢于纸面,司马迁称:“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孔明的《出师表》则更胜于之。所谓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岂妄言哉?

关于乐毅的史料相对较少,也没有兵法传世。诸葛亮了解乐毅可能是通过《战国策》、《史记》等史书。当然三国时期存在现在未知的相关文献也是有很大可能的。

我认为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一方面是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也是表述自己的心志,他认为此二人的三观与之高度重合,就好像现在的人崇拜某古人一样。诸葛亮自己不也成了很多人的偶像吗?后世的王猛等人也以与诸葛相比为荣。

至于为什么不自比孙吴韩张,应该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诸葛亮虽然自视甚高,但是对自己的定位是比较精准的。他最肯定的是自己的政治、外交才能,然后是军事。乐毅的战绩尚可,但没有兵法传世,和孙吴韩相比,还是有差距的。诸葛亮也不敢过分自夸。张良更多的是谋士,而非政治人才,因此不满足诸葛亮的自我定位。在刘备在世的时候,孔明单独领军的经历不多,但他的军事能力在汉末,除了曹操,恐怕也是难遇敌手。诸葛亮虽然没有自比孙吴,却认为“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毫无疑问是对曹操军事能力的高度赞扬,同时自谦地认为“况臣才弱”。曹操虽然厉害,“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孔明承认自己用兵不如曹操,一生却没有过如此多的失败,这和他谨慎的性格有关(这也是《管子》所提倡的)。

二是孙吴韩张和孔明三观不合。孙子助吴王称霸后就归隐了,这和孔明要求入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信念相龃龉。张良同上。吴起名声不好,杀妻求将、多次易主,说自己水平接近他还行,要是把自己比作他恐怕起到的宣传效果是适得其反的。韩信被汉朝官方定义为叛臣,诸葛亮自然不能和他相比。

《汉书·艺文志》将兵家分为形势、权谋、阴阳、技巧。曹操无疑偏向兵权谋家,诸葛亮则兼有形势、权谋、阴阳、技巧之特点(这不表明诸葛亮军事比曹操厉害)。形势强调战前优势、战术指挥等,诸葛亮的治政、战术能力均有所体现;权谋方面,诸葛亮用兵正多奇少,更多地体现在战略规划上,隆中对的技术含量绝不亚于韩信的汉中对;阴阳方面比较著名的是八阵图;技巧有两种,一种是个人作战能力,如李广,另一种是指整备军械,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制作连弩,就是不算发明家,技巧家该算上他。

管仲,乐毅是什么意思

管仲(?—前645年),名夷吾,字仲,又称管敬仲。周王同族姬姓之后,生于颍上(颍水之滨)。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军事家、军事改革家,以其卓越的谋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管仲的言论见《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战国名将--乐毅

三国时期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诸葛亮在隐居隆中、躬耕城商期间,曾以“管、乐”自许,希望辅佐明主,建功立业。这里所说的“管、乐”,是指我国历史上的两位杰出人物。其中的“管”,就是春秋前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管仲;而“乐”,则是指战国中期辅佐燕昭王,统率五国联军大破齐国的旷世名将乐毅。

管仲,乐毅是谁

管仲,乐毅都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人物。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官员,辅佐齐桓公称霸,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深受齐桓公的宠信。乐毅是战国时期燕国的将领,曾经带领联军攻打齐国,差点灭掉齐国。

管仲和乐毅是一个时期的吗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乐毅是战国时期军事家

管仲,乐毅之才谁更厉害

是管仲更厉害。

是管仲更厉害,管仲是春秋早期齐国的相国,辅佐齐桓公姜小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其军事、政治、经济管理等方面都是一流的,被后世成为千古第一相。

乐毅,是战国时期燕国的一代名将,曾经率领五国伐齐,连续攻下齐国七十座城池,差点把强大的齐国灭了,可见军事才能之强。

不过管仲是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强,乐毅除了军事才能,其他方面能力比较一般,比不上管仲。

管仲乐毅故事

管仲,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在齐国担任相国,他的主要事迹有:

一、衡山之谋

作为齐相,管仲一直在谋划征服以出产武器而出名的衡山国。但是管仲一向擅长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他在出兵前派人在衡山国大肆以高价抢购兵器,使得衡山国的国民纷纷放弃农耕,转而从事制造兵器。

之后,管仲又刻意哄抬粮价,使得衡山国和周边几国纷纷卖出粮食赚钱,但就在衡山国的粮食卖得差不多之时,管仲突然停止收购,并在粮食成熟前的夏季对衡山用兵,这时无兵器也无粮的衡山国只能束手投降。这一经典案例堪称是古代货币战争的典范战役。

二、老马识途

齐国发兵攻打孤竹国,孤竹国降将设计将齐国大军诱进荒漠,然后逃之夭夭。此刻天色已晚,四周一片风沙遮眼外加寒气逼人。齐国军队迷了路,不知所措。就在这个危急关头,管仲设计以老马识途的办法,带领大军走出困境。

三、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但是两人在之后经商的时候,管仲一直将赚来的钱多分给自己,鲍叔牙却不以为意,体谅管仲家里的贫困。之后二人各为其主辅佐各自的主公时,鲍叔牙还出面救了管仲,并且向齐王大力推荐管仲,使其成了齐相。这份深厚的友谊在后世成为称颂一时的佳话。

乐毅,战国后期的军事家,他曾辅佐当时实力稍逊的燕国,官拜上将军,统率赵、楚、韩、魏、燕等五国联军伐齐国,连下齐国七十余城,险些将当时强大的齐国彻底灭亡,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这也使得乐毅的名气提升到了同管仲齐名的地步,两人都是有着匡扶人国、经天纬地功绩的大才。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