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上山下乡补贴政策文件 国家上山下乡补贴政策最新

国家上山下乡补贴政策?

①.12-16年插队工龄,享受等效当量工龄最多20年,换句话说,在那里前10年的工龄享受国家补贴等效当量工龄=1年抵2年;享受医保优惠待遇提高医保报销比例20%;退休金按照当地标准上浮20%。

②.10-12年插队工龄,享受等效当量工龄最多16年,换句话说,在那里前8年的工龄享受国家补贴等效当量工龄=1年抵2年;享受医保优惠待遇提高医保报销比例18%;退休金按照当地标准上浮18%。

③.8-10年享受等效当量工龄最多12年,换句话说,在那里前6年的工龄享受国家补贴等效当量工龄=1年抵2年;享受医保优惠待遇提高医保报销比例15%;退休金按照当地标准上浮15%。

④.6-8年插队工龄,享受等效当量工龄最多10年,换句话说,在那里前5年的工龄享受国家补贴等效当量工龄=1年抵2年;享受医保优惠待遇提高医保报销比例12%;退休金按照当地标准上浮12%。

⑤.4-6年插队工龄,享受等效当量工龄最多8年,换句话说,在那里前4年的工龄享受国家补贴等效当量工龄=1年抵2年;享受医保优惠待遇提高医保报销比例10%;退休金按照当地标准上浮10%。

⑥.2-4年插队工龄,享受等效当量工龄最多6年,换句话说,在那里前3年的工龄享受国家补贴等效当量工龄=1年抵2年;享受医保优惠待遇提高医保报销比例8%;退休金按照当地标准上浮8%。

⑦.2年以内插队工龄,享受等效当量工龄最多4年,换句话说,在那里前2年的工龄享受国家补贴等效当量工龄=1年抵2年;享受医保优惠待遇提高医保报销比例5%;退休金按照当地标准上浮5%。

延伸阅读

上山下乡的标准?

在1967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标准为城镇户口,并未参加工作,年龄在18周岁,并不是独生子女的家庭,自己报名申请,经过相吴单位批准,所从组织分配,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练

上山下乡都是哪人?

上山下乡都是哪些人?

我们家就有三个上山下乡的知青。我大姐是66届老高中生。我是68届初中毕业生,还有我大弟弟,他是69庙毕业生。当时68年我是长春市弟一批上山下乡的人,可能有几百辆车浩浩荡荡出发奔赴广阔农村。

后来我大姐,大弟弟也都成了上山下乡的知青去了农村,大弟弟最先返城也1972年了。大姐时间最长,在农村呆了八年。

为什么叫上山下乡?

上山下乡是文化大革命时毛主席提出的一个口号,就是要求城市里的青年学生,到全国各地农村去插队落户,全国广大农村都是乡村,有的地方有大山,所以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俗称上山下乡,当时这代人很艰苦,从城市到农村这种生活习惯的改变很不适应。

上山下乡是什么时候?

上山下乡是1955年开始的。上山下乡一词最早见于195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这个概念,这也成了知青上山下乡开始的标志。

真正意义上的上山下乡始于1955年,这年的8月9日,北京青年杨华、李秉衡等人向共青团北京市委提出到边疆区垦荒,11月份获得北京市团委的批准与鼓励,随后引起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垦荒的热潮,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中国政府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群众路线运动。

上山下乡虽然暂时缓解了城镇的就业压力,借此达到了解散红卫兵组织的目的,但是几千万年轻人的青春被荒废,无数家庭被强行拆散,这场运动也造成了各个层面的社会混乱。由于无数本应成为学者专家的年轻人莫名其妙地在乡间长期务农,八十年代以后出现了知识断代,学术研究后继乏人的现象。

上山下乡是什么人生?

上山下乡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产物。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城里的青年学生,高中毕业以后,让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些学生被叫做知识青年。他们离开父母,到农村去到农场去,和当地农民打成一片,一块干农活,一干好几年,后来大多数都回城了。

上山下乡总共有几次?

知青上山下乡大规模有三次。

一:第一次1968年一1969年称为老三届(1966、1967、1968)初、高中生大规模下放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二:1970年至1973年知青下放人数锐减,由于当时经济"过热"职工队伍膨胀,应届毕业生留城走上工作岗,原下乡知青陆续回城上岗,再次发生劳动力过剩,又动员第二次知青上山下乡,这次下放人数不是很多。

三:1974年至1976年,1973年1月全国计划工作会议提出采取经济"紧缩"政策,其中一条措施严格控制职工总人数增长。城市中学生再次开始以上山下乡为主,我国从1968年开始有知青,到1977年最后一批下放知青,共下放总人数有1600多万,相当于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大迁徒,国家花费资金300多亿。

什么是知青上山下乡?

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由此大规模展开。

1968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全部前往农村参加劳动。有报道说,“文化大革命”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很显然,上山下乡运动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进入70年代以后,国家开始允许知识青年以招工、考试、病退、顶职、独生子女、身边无人、工农兵学员等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名义逐步返回城市。

19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1979年后,绝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回了城市,但也有部分人已在农村结婚“落户”,永远地留在了农村。

上山下乡和知青的区别?

两者的区别就在于他们的身份的范围的不一样。上山下乡:大部分指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的运动,这个上山下乡的范围,不但指当时毕业的“老三届”(六六、六七、六八届毕业的初高中生),而且好包括“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家庭,以及城市无业青年; 知青:单指老三届和其它届上山下乡的,以及支边、军垦或者插队的青年学生。

知青上山下乡是哪一年开始哪一年结束的?

“知青上山下乡”,最早提到大概是66年,最早开始下放农村的是:67、68、69年(称为老三届),真正结束时间:是77届最后一批,七九年连锅端抽返回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特殊时期毛泽东主席亲自号召发动的,前后也有十年之久。当时的背景: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工业生产能力不足,就业面临着很大压力,而农村正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开荒种地,解决温饱问题。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