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原文?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顺应城市发展新趋势,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建设宜居、韧性、创新、智慧、绿色、人文城市。
(一)增加普惠便捷公共服务供给。科学布局义务教育学校,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提高公办义务教育规模占比,鼓励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加强普通高中建设。逐步提升公立医院医疗水平,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能力,组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提高公办养老机构服务水平,推动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培训疗养机构转型发展养老服务,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健康发展,推进医养结合,扩大护理型床位供给。扩大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供给,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托育服务设施。严格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园政策,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增加普惠性幼儿园学位数量。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适幼化改造,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按照每百户居民拥有不低于30平方米建筑面积标准,优化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统筹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开展高品质生活城市建设行动,打造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二)健全市政公用设施。优化公交地铁站点线网布局,完善“最后一公里”公共交通网络。按照窄马路、密路网、微循环方式,构建级配合理的城市路网体系,完善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三行系统”,改善行人过街设施。完善以配建停车场为主、路外公共停车场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的停车设施体系,推进居住小区和机构停车位错时共享,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增加非机动车停放设施。优化公共充换电设施建设布局,完善居住小区和公共停车场充电设施,新建居住小区固定车位全部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推进水电气热信等地下管网建设,因地制宜在新城新区和开发区推行地下综合管廊模式,推动有条件城市路面电网和通信网架空线入廊入地。加强城市景观照明节约用电管理和用能清洁化。
(三)完善城市住房体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夯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建立住房和土地联动机制,实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支持合理自住需求,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盘活存量住房资源,扩大租赁住房供给,完善长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加快住房租赁法规建设,加强租赁市场监管,保障承租人和出租人合法权益。完善住房保障基础性制度和支持政策,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以人口流入多的大城市为重点,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着力解决符合条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单列租赁住房用地供应计划,主要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产业园区配套用地和存量闲置房屋建设,适当利用新供应国有建设用地建设。改革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健全缴存、使用、管理和运行机制。
(四)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改造。重点在老城区推进以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城中村等“三区一村”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更新改造,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模式。开展老旧小区改造,推进水电路气信等配套设施建设及小区内建筑物屋面、外墙、楼梯等公共部位维修,促进公共设施和建筑节能改造,有条件的加装电梯,打通消防通道,统筹建设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改善居民基本居住条件。基本完成大城市老旧厂区改造,推动一批大型老旧街区发展成为新型文旅商业消费集聚区,因地制宜将一批城中村改造为城市社区或其他空间。注重改造活化既有建筑,防止大拆大建,防止随意拆除老建筑、搬迁居民、砍伐老树。
(五)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系统排查灾害风险隐患,健全灾害监测体系,提高预警预报水平。采取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等手段,防治山洪、泥石流、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开展既有重要建筑抗震鉴定及加固改造,新建建筑要符合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同步规划布局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等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防控设施,在森林、草原与城镇接驳区域建设防火阻隔带。合理布局应急避难场所,改进体育场馆等公共建筑和设施应急避难功能。完善供水、供电、通信等生命线备用设施,加强应急救灾和抢险救援能力建设。建设一批综合性国家储备基地,建立地方和企业储备仓储资源信息库,优化重要民生商品、防疫物资及应急物资等末端配送网络,重点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有关应急物资储备。开展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完善自建房安全体检制度,严厉打击危及建筑安全的违法违规行为。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
(六)构建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地级市至少建成1个生物安全二级水平实验室,县级疾控中心重点提升疫情发现和现场处置能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人员。增强救治能力,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传染病医院或相对独立的综合性医院传染病区,县级医院提高传染病监测和诊治能力,重点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和相对独立的传染病病区建设。建立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提高早期识别和快速报告能力。提升平疫结合能力,预留应急空间,确保新建改建大型公共设施具备快速转化为救治与隔离场所的条件。
延伸阅读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全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原文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顺应城市发展新趋势,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建设宜居、韧性、创新、智慧、绿色、人文城市。
(一)增加普惠便捷公共服务供给。科学布局义务教育学校,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提高公办义务教育规模占比,鼓励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加强普通高中建设。逐步提升公立医院医疗水平,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能力,组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提高公办养老机构服务水平,,)
(二)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改造。重点在老城区推进以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城中村等“三区一村”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更新改造,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模式。开展老旧小区改造,推进水电路气信等配套设施建设及小区内建筑物屋面、外墙、楼梯等公共部位维修,促进公共设施和建筑节能改造,有条件的加装电梯,打通消防通道,统筹建设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改善居民基本居住条件。基本完成大城市老旧厂区改造,推动一批大型老旧街区发展成为新型文旅商业消费集聚区,因地制宜将一批城中村改造为城市社区或其他空间。注重改造活化既有建筑,防止大拆大建,防止随意拆除老建筑、搬迁居民、砍伐老树
河北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
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导向,全面落实城市主体责任,
保持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进一步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实施城市更新,
提升城镇居民居住品质,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住有所居,
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营造良好环境。
2020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
1.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加强中心城区规划、县城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镇区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和交通、水利、教育、医疗、住房、生态环境等各类专项规划及区域规划、空间规划的衔接协调,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开发边界、开发强度、开发时序。
2.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优化城镇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布局,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3.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建成中心城市“三路”快捷通道,加快建设高铁站、机场、客运站等交通枢纽连接通道,建设完善高铁组团、职教城组团等板块城市路网。
4.做强做优县域城市:提高县域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全力推进各县城旧城改造和新区扩容,补齐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短板,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体等公共服务,为加快产业集聚、吸纳人口提供保障。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年10月9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鲁发[2014]16号)。规划确定了“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布局、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四大任务,重点突出“促进县域本地城镇化、推进城镇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三个特色,着力深化 “人、地、钱、房和行政区划”五项改革。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纲要?
新型城镇化规划纲要基本内容如下:
国家发展城镇化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提高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合理利用规划土地资源,按照进度有条件的,有序的,推进农民的城市化进程,按照规划进行科学的建设,城市逐步的发展,城市经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河北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全文?
河北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共18篇、72章,包括3大板块:
第一板块为总论,即第1篇,共4章。主要包括发展基础、面临形势、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第二板块为分论,即第2篇到17篇,共64章,主要是“十四五”时期主要任务。按照五大理念、“三六八九”工作思路展开。
为突出重大国家战略和国家大事对河北发展的引领作用,将“认真办好‘三件大事’,开创‘两翼’带动发展新格局”作为“十四五”时期的首要任务。
第3—7篇为创新发展内容,主要包括建设创新型河北、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数字河北、全面深化改革等。
第8—11篇为协调发展内容,主要包括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
第12篇为绿色发展内容,即建设美丽河北,构筑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第13篇为开放发展内容,即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第14—17篇为共享发展内容,主要包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建设平安河北、建设法治河北等。
第三板块,即第18篇,共4章。主要包括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健全统一规划体系、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强化协调协作落实等。
同时,《纲要》中还设置了1个表、23个专栏和5张图。1个表,即“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23个专栏,提出了132项重大工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