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源解释大全 汉字字源解释图

汉字字源解释

有关汉字字源的解释说法诸多。有上古神话仓颉造字之说,也有结绳刻符记事之说。但是,神话传说固然美妙,不过,仓颉造字而惊天地泣鬼神之说无据可考,不足为信。倒是结绳刻符之说已陆续得到考古界的实证。

我国古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进化过程中,对自然的演进也是渐渐认知的。人们把这种认知用各种对应符号刻在石头上用以备忘。正是这些符号的出现及其伴随人类进化过程不断得到改进、充实、丰富,便为汉字的真正形成夯实了基础。

一直到上世纪初,河南安阳小屯村龟甲文字的出土面世,才被作为汉字的真正起源而得到学术界认可。

因此,汉字的字源是甲骨文字。无论后期出现在殷商青铜器上的小篆铭文,或者出现在石鼓上的大篆铭文,乃至盛行于秦汉的隶书以及后世兴起的楷书等等,所有汉字都源于甲骨文。

延伸阅读

汉字起源两大源头

汉字是汉族先民创造的一种文字,它有着悠久的历史。现代学者结合历史传说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最终认为汉字的源头有两个:刻画记号和原始绘画。

一、刻划记号与汉字的起源

刻划记号,是指古代刻划在某些物件上用以记事的符号,它是汉字的来源之一,主要有两种,一是书契,一是陶符。

书契,是指刻在一些作为凭证的竹木或甲骨等物上的符号,也指刻有记事或记数符号的实物凭证。

陶符,是指远古先民刻在陶器上的具有某种标志意义的符号。

二、原始绘画与汉字的起源

在文字产生之前,绘画是人们用以记录事物、辅助记忆,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手段。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有许多字都具有图画的身影,这种种迹象表明汉字是由图画演变而来的。

汉字来源

考古工作者从距今大约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挖掘出了大量陶器,陶器上有数量不等的刻画符号。这些刻画符号整齐规划,且有一定规律性,具备简单文字的特征,因而被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是汉字的起源。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古人既要与大自然作斗争,又要制造工具,从事生产劳动。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不可或缺的。为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古人逐渐创造了简单的语言。但语言受时间、地点的局限,只适合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并没有记录和传递的功能。

为了更好地记录和传递信息,古人开始采用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方法。然而这两种方法都太过简单,只能记录一些数字或方位等,并不能进行思想交流,也不具备记录语言的属性。为此,生活在中华大地智慧的先民们又想出了新办法,那就是绘画,也正是绘画最终推动了文字的产生。

最早的是25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洞壁上的绘画文字。7000年前的半坡遗址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雏形。4500年前甘肃的页岩刻字,字已单字成形,3000年前的甲骨文已象形到和今天的字相差无几了。

简述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贾湖刻符经碳14物理测定,距今约7762年(±128年)历史。早期的骨刻文就是丰富的文字系统,后期的属于初步成熟阶段。这些考古发现可能是汉字起源的重要线索,也可能是各种文字发展的不同源流。

20世纪80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遗址发掘出的陶器上,发现了更完备的文字。这是被学者们确认的迄今为止我国有确切时代的最早的文字。

发展:

1、甲骨文

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2、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3、大篆

大篆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4、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5、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始于东汉。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

6、草书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7、行书

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

字源的意思

字源是汉字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到现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通过形象地形体分析,具体地解释每个字的字形与字义的内在关系,帮助学习者更快地掌握汉字。汉字从出现至今,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要求而逐渐派生出来的各种印刷字体等漫长的发展历程。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