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古诗全文及译文
1 古诗带拼音版
jīng zhé
惊蛰
zuǒ hé shuǐ
左河水
yī shēng pī lì xǐng shé chóng ,jǐ zhèn xiāo xiāo rǎn lǜ hóng 。
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绿红。
jiǔ jiǔ jiāng nán fēng sòng nuǎn ,róng róng cuì yě qǐ chūn gēng 。
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
2 古诗解读
惊蛰是左河水一首描写惊蛰“节气”的七言绝句诗, 作品从几个方面表达了我国到了惊蛰节气的气象、地理、动物、植物变化及人们从事春耕的情况。
“一声霹雳醒蛇虫”,表达到了惊蛰节气我国长江流域的“惊蛰始雷”现象。因大地的湿度渐高,促使近地面的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其中“一声霹雳”,是采用一种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来表达强烈的雷电现象,并非简单的巨响一声。为此同时,青蛙、蛇、虫等有冬眠习惯和生理要求的动物,到现在的惊蛰节气大地复苏之时开始“苏醒”。这时恰好春雷起始,故有“春雷惊百虫”之说。
“几阵潇潇染绿红”。指在惊蛰时节里,大地“春雷响,万物长”,气温回升,雨水增多。潇潇春雨洒在上年寒冬时节枯萎凋零的各种草木上,使其枝叶返生,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因此,春雨出现了犹如染料一般的神奇效果,将大地都进行了着色,使千山万水红红绿绿,春意盎然。
“九九江南风送暖”。上年冬至节气开始的“冬九九”,进入了此时的惊蛰时节,并在此节气结束。这时东南风压倒西北风,由东南海面吹来的暖气流使大地的温度渐渐上升,使江南大地出现一派春暖花香的景象,故此,我国江南地区对惊蛰节气的晴朗天气有了“九九艳阳天”之称。
“融融翠野启春耕”。指惊蛰后的气温回升,气候逐渐变暖,雨水增多,万物开始复苏,农家开始进行春耕生产。江南地区翠绿的旷野暖融融的一片阳和,田野长出的青翠小麦已经拔节,油菜开始见花,茶树渐渐开始萌动;同时,华北地区的’冬小麦也开始返青生长,特别是华南地区的早稻播种也已开始进行。
3 古诗赏析
全诗言简意赅,诗人以仅仅四句28个字,将一个地域辽阔,地理复杂多样的中国在惊蛰节气的气象、气候、植物变化及人们春耕生产等诸多方面的情况描写得形象生动。前半首即前面两句,表达了惊蛰时节的气象、气候等主要特征,后面两句,则表达了此时农业生产的气候环境情况及人们开始的春耕生产活动。
此诗在艺术上最主要的特色有:一是,它不仅是一首格律工整而富有艺术特色的诗作,同时也是一篇写节气的科普性小短文,使读者对惊蛰节气从科学知识与文学艺术两个角度产生多面的认识。二是,叠字比较多。通过使用“潇潇”、“九九”、“融融”三组叠字,使节气的气候特征得到形象的表达。特别是“九九”这一中国特殊的名词,使人们对惊蛰节气的知识有了更深入、更广泛的了解。
延伸阅读
惊蛰的读音惊蛰怎么念
蛰,《广韵》缉韵,直立切。按规律普通话确实应该读zhí,现在标准音zhé是不规则现象。题主所在地方言“蛰”字音比普通话更符合古音。
今年的惊蛰是几号几点
6号,4点36分
惊蛰(jīng zhé),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什么叫蛰伏,惊蛰什么意思
惊蛰(jīng zhé),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1] 我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按照一般气侯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蛰伏本意指动物动物冬眠,潜伏洞穴,藏起来不吃不动。也比喻人或者事物、事件隐藏不露面。
惊蛰的读音有jing一声zhi四声这个读法吗
惊蛰的读音没有你说的jing一声zhi四声这个读法。
惊蛰的拼音是jīng zhé,没有jīng zhì的读法。因为蛰只有zhé这一个读音,不是多音字。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指丁,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
惊蛰古诗节注音版
yī shēng pī lì xǐng shé chóng ,jǐ zhèn xiāo xiāo rǎn lǜ hóng 。
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绿红。
jiǔ jiǔ jiāng nán fēng sòng nuǎn ,róng róng cuì yě qǐ chūn gēng 。
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
2021年24节气读音
24节气分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各六个。
春季:立春[ lì chūn ]、雨水[ yǔ shuǐ ]、惊蛰[ jīng zhé ]、春分 [ chūn fēn ]、清明[ qīng míng ]、谷雨[ gǔ yǔ ]。
夏季:立夏[ lì xià ]、小满[ xiǎo mǎn ]、芒种[ máng zhòng ]、夏至[ xià zhì ]、小暑 [ xiǎo shǔ ]、大暑[ dà shǔ ]。
秋季:立秋[ lì qiū ]、处暑[ chǔ shǔ ]、白露[ bái lù ]、秋分[ qiū fēn ]、寒露[ hán lù ]、霜降[ shuāng jiàng ]。
冬季:立冬[ lì dōng ]、小雪[ xiǎo xuě ]、大雪[dàxuě]、冬至[ dōng zhì ]、小寒[ xiǎo hán ]、大寒[ dà hán ]。
惊蛰的同音字
惊蛰
拼音:[jīng zhé]
[释义]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3月5、6或7日。
惊蛰的同音字是经摺
[ jīng zhé ]
基本释义
1.折迭式的狭长小簿本。旧时多用以记录备忘事宜。《水浒传》第十八回:“只见 何清 去身边招文袋内摸出一个经摺儿来,指道:‘这伙贼人都在上面。’”
2.又特指记帐的小折子。《儒林外史》第二一回:“每日叫我拿这经摺去讨些赊帐。”《儒林外史》第二九回:“ 季恬逸 这三个人在寺门口 聚昇楼 起了一个经摺,每日赊米买菜和酒喫,一日要喫四五钱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