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高致四个字的意思 林泉高致什么意思

林泉高致四个字的意思?

根据题目意思可见,林泉高致四字,既是一个完整词语,源自于一本名叫《林泉高致》的书籍,该书产生在中国山水画充分成熟的时期,集中地论述了有关自然美与山水画的许多基本问题,即山石林泉胜景是“君子”所向往的,但他们不愿因渴慕自然风光而远离君、亲,面对山水画就可以“不下堂筵,坐穷泉壑”,充分领略自然山水的美,以解决“君子”厌烦世俗事务而又留恋功名的矛盾。

《林泉高致》是郭煕山水画创作的一篇经验总结,是由其子郭思整理而成的。全书分六节,即除开序言外,山水训、画意、画诀、画格拾遗、画题、画记。原书有南宋许光凝序,今佚。

延伸阅读

真山水之岩石远望之以取其势译文?

真山水之岩石,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①,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画见其大象而不为斩刻之形②,则云气之态度活矣。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则烟岚之气象正矣。真山水之风雨,远望可得,而近者玩习不能究一川径隧起止之势。真山水之阴晴远望可尽而近者拘狭不能得明晦隐见之迹。盖身即③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

——节选自郭熙(《林泉高致》)有改动翻译:自然山水中的川流涧谷,通过远望去摄取它的走势,通过近看去摄取它的形质。自然山水的云彩烟气,四季不同:春天融洽和乐,夏天茂盛浓郁,秋天疏远淡薄,冬天阴沉昏暗。画时如果能抓住它的气象,而不斤斤计较于雕琢刻画形状,云彩烟气的形态状貌就会活起来。自然山水的烟雾岚气,四季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画时如果能抓住它的整体意趣,而不执着于刻画形迹,烟雾岚气的景象就会正而不偏。自然山水中的风雨,在远处观望可以把握,如果从近处把玩就不能探究它错综复杂、起始止息的形势。自然山水的阴晴,远望可以穷尽,而从拘狭切近处就不能看见它明媚晦暗、隐藏显露的迹象。

林泉高致的主体内容及影响?

《林泉高致》是中国艺术理论发展史上的不朽名作,而这部名著的作者郭熙不仅是开一代风气的美术理论泰斗,也是中国绘画史上非常杰出的大师,是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伟大创造者。像郭熙这样全面的艺术英才,在中外历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郭熙,河阳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约生活在11世纪初到11世纪末这一时期。金元之际的名士元好问曾说郭熙活到80多岁,而同一时期的友人黄庭坚也多次提到“白头”;日本研究者曾布川宽则推断卒于1087~1100年之间。但由于郭熙晚年遭到贬抑,因而末期事迹多不可查考。?

《林泉高致》的人生倾向与艺术思想

《林泉高致》由郭熙之子郭思编纂而成,前有郭思序,阐述绘画之本原大而且远之理及编纂缘由。正文分《山水训》、《画意》、《画格拾遗》、《画题》4篇,比较完整地阐述了郭熙对于绘画之道的深刻体验。?

从思想渊源上说,《林泉高致》比较鲜明地反映出道家与儒家精神理想的牵引并且与中国经典的“儒道互补”心态构成若合符契。郭思序中言:“先子少从道家之学,吐故纳新,本游方外,家世无画家,盖天性得之,遂游艺于此以成名。”确实,道家的精神容易养育倾心自然山川的品性,促成寄性山水的追求,有助于在把握山水内涵时达到精神境界。

《林泉高致》中的艺术人生范式欣赏?

第一则:“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点评:此通感典型,山之四季精神举手投足来到眼前,十分传神而精当。?

第二则:“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

点评:此天地人气息相通,构成视象→气象→心象→心神反应通道。?

第三则:“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

点评:人生基模与意境基模的契合对应,这是中国士人文化的经典牵引范式。?

第四则:“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盖山尽出,不惟无秀拔之高,兼何异画碓嘴;水尽出,不惟无盘折之远,何异画蚯蚓。”?

点评:二维山水与真气象有别,直接反映必失其真气,这是中国画的一种选择方式。?

第五则:“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天色春晃夏苍,秋净冬黯。”?

点评:体贴入微,感时感生,这不只是视觉的把握,而是生机的体察与分别。?

第六则:“山有高下者,高者血脉在下,其肩股开张,基脚壮厚,峦岫冈势,培拥相勾连,映带不绝,此高山也。故如是高山,谓之不孤,谓之不什。下者血脉在上,其颠半落,项领相攀,根基庞大,堆阜臃肿,直下深插,莫测其浅深,此浅山也。故如是浅山,谓之不薄,谓之不泄。高山而孤,体干有什之理;浅山而薄,神气有泄之理。此山水之体裁也。”

点评:山水不是死寂的静物,凡山水均有生理节律与气血命脉,当然其“生相”就有大小高低、强弱美恶之别。山水画家就是“生相学家”。?

春山艳冶而如笑这首诗?

春山澹冶而如笑”意思是:春天的山影,浅淡如同美人的微笑。

这一句出自宋代画家郭熙的《林泉高致·山水训》。

原文:

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译文:

春天的山恬淡艳丽,充满生机,好像正在微笑;夏天的山葱茏翠绿,简直像要滴落下来;秋天的山显得很明净,像是梳妆打扮过的美女;冬天的山暗淡无色,像是带着愁容入睡。

作者善于准确地抓住自然景物的特点,并且采用拟人的手法,将山峦描绘得宛如一个淑静的美女,栩栩如生,逗人喜爱。诗人体物细微,想象丰富,比拟恰切,在读者面前舒展开了一幅变化着的美丽画卷。

简述林泉高致三远法的特点?

三远法

中国山水画的特殊透视法

“三远”法,是中国山水画的特殊透视法。指的是在一幅画中,可以是几种不同的透视角度,表现景物的“高远”、“深远”、“平远”。

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对三远法下过这样的定义:“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三远法,就是一种时空观,以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的视点来描绘画中的景物,打破了一般绘画以一个视点,即焦点透视观察景物的局限。河阳温县(今河南温县)人,著名画家。《林泉高致》6篇,由郭思编述其父郭熙的创作经验和艺术见解而成。

平远,就是自近山而望远山,反映的是一种平视的境界,塑造的是“山随平视远”的那种艺术效果。元代赵孟頫的《水村图卷》,使用的便是平远法。作品高仅24.9厘米,横达120.5厘米,场景开展,描绘了沙渚村舍、渔舟出没、丘陵长堤、岸柳塘苇的江南清旷平远景象。元代的倪云林也是一位善作平远山水的高手。他作《江岸望山图》,以一种极其简洁的笔法描绘了平远风光,正如题画诗所云:“江山春风积雨晴,隔江春树夕阳明。疏松近水笙声回,青峰浮岚黛色横。秦望山头悲往迹,云门寺里看题名。蹇余亦欲寻奇胜,舟过钱塘半日程。”

高远,就是“自山下仰山巅”,反映的是一种仰视所见的巍峨宏伟的山势。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是以高远法的构图方法创作的成功之作。他的艺术特色,除了用笔雄强、坚实之外,还善于以仰视的手法,表现山峰的高远,正如赵孟頫所评:“山势逼人。”

深远,就是“自山前而窥山后”。王蒙作《青卞隐居图》是以深远见胜的杰作。作品纵141厘米,横42.2厘米。青卞山本是江南不起眼的小山。王蒙以三远法加以夸张,为了突出一个“隐”字,作者以“S”形的连续取势,以重山复岭、密树深溪等景象的交替组合来增加山势的深度,沿着溪流的寻索,几经曲折方能在山坳的深处见到一座草堂,其中,有一人依稀可辨,这抱膝倚床而坐者正是画中的主题人物;隐居者。《青卞隐居图》的成功,就在于塑造了一个深邃莫测的深远空间。

中国古代山水画所追求的就是“远”字。顾恺之《画云台山记》曾谈及:“西去山,别详其远近。”宗炳《画山水序》也谈及:“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三远法的确立是中国传统山水画成熟的一个体现。它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性,把人的视线引发开去,导向无限的空间,充分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创造性。

急求《林泉高致》译文?

君子之所以钟情于山水,原因何在?田园乡村可以涵养心性,是他们久居之地;林泉山石可以傲然长啸,让他们怡然自乐;令他们满足的,往往是打渔砍柴的隐居生活;使他们亲近的,总是猿啼鹤鸣。

尘世的牵挂束缚,人总会厌倦;烟霞胜景、神仙圣迹,则是人常盼望却始终不得之物。只因这太平盛世里,人们忠君、奉亲之心都很高涨,如果只是要洁身自好,恐怕事关忠孝节义、出世入世,殊难两全。难道说仁者想要远离世事,出尘拔俗,就只能重蹈许由、巢父、“商山四皓”等古代隐者的步履吗?其实,《白驹》《紫芝》之类的诗歌,都是无可奈何的遁世者的吟唱。既然这样,那么归隐林泉的心愿,恬然如伴侣的烟霞,岂不是只能存在于梦中,而不能见之于耳目?倘若有妙手一双,将上述情景纷纷展现出来,使我们不出厅堂,便可纵览泉壑之美,使猿猴和飞鸟的啼鸣声依稀如在耳畔,使山光水色耀眼荡漾,这岂不令人畅快非常,实在是深得我心!这也是世人之所以重视山水画创作的本意所在。不以此为宗旨,而轻率的面对它,岂不是视作者情致为杂乱草莽,把山涧清风当作浑浊之流吗?

郭熙林泉高致深度解析?

深度解析如下:

《林泉高致》是中国艺术理论发展史上的不朽名作,而这部名著的作者郭熙不仅是开一代风气的美术理论泰斗,也是中国绘画史上非常杰出的大师,是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伟大创造者。像郭熙这样全面的艺术英才,在中外历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林泉高致什么意思?

林泉高致是中国北宋绘画理论著作。郭熙及其子郭思著。郭熙,河阳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北宋画家。此书由其子郭思整理而成。全书包括《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6篇。前4篇为郭熙艺术论述,后两篇为郭思记述郭熙生平及创作情况,是研究郭熙创作的重要资料。

该书强调画家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研究,认为画家应选取动人的景色加工提炼,造成富有理想的情趣和意境。

提倡画家要有丰富的修养,严肃的创作态度;对山水画的取景与构图、细部与整体之间关系,都有具体论述。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