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学校(24个穷孩子读最好的学校,10年后结局令人唏嘘!)

最好的学校
难得时光原创文 | 小叶子

最近几年,处处弥漫着教育焦虑的气息。 “拼爹”,“鸡娃”,“中产阶级”,“内卷”等词汇,也形象的反映了父母们内心的不安和焦灼。 当大家都在努力推娃时,也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现实:父母财力上的悬殊,正在深刻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轨迹. 有钱人家的孩子,上最好的学校,享受最好的师资,眼界宽阔,见多识广。 穷人家的孩子,疫情期间,有可能连上个网课都要去别处蹭网。 比起吃穿住行,受到的教育差异,才是决定孩子人生走向的关键。 寒门难出贵子,阶层难以跨越。 那如果说,把穷人家的孩子,从小就送进最好的学校,由顶尖的老师来教,跟踪这些孩子,记录他们的成长,孩子们的人生会不会发生逆转呢? 在微博看到《人物》杂志的一篇专访,是北京“青云学子计划”做的一场教育实验。 在北京,从众多打工子弟里,选出那些聪明早慧,有天赋的孩子,送进一流的学校,因材施教,悉心培养。 这个实验是2009年开始的,到现在10多年过去了。 穷孩子的改造实验,能够把寒门孩子培养成天子骄子吗?  01教育界顶流,个个是大咖,不收孩子一分钱  时间拨回到2009年。 那个时候,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远没有现在这么热忱。
这也能从侧面反映出,“青云学子计划”这个项目发起人的高瞻远瞩。 好的教育,才能让孩子脱胎换骨,“青云”两个字也颇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美好愿景。 这个学校的教师,个个都是教育界的大咖和牛人。 发起人是中科院心理所的刘正奎教授。 创办青云班的契机,始于一次和三辰集团董事长孙文华的饭局。 三辰集团是做动画起家,很出名的《蓝猫淘气三千问》就是他们家的。 孙文华在饭桌提到自己有想做公益学校的想法。 刘正奎教授怀着对教育的一腔热血,提议说:如果真想做,就关注那些跟着父母在外打工、但又有天赋的孩子——所谓的流动儿童,他们急需帮助。
之所以提出这一想法,也跟刘正奎的职业和经历有关,他是一个常年研究心理学的人,见过太多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孩子,他们吃穿能满足,但没有父母的陪伴,随之而来的心理问题日渐增多。
还有哪些跟着父母打工四处飘零的孩子,常年流动,生活环境不稳定,一些孩子会走向极端。
那些小时候天资聪颖的孩子,因为没有良好的教育,接触不到好的教育资源,有的辍学,有的误入歧途,白白浪费掉天分,令人惋惜。
刘教授这种求贤若渴的真诚,也打动了几个跟他一样,怀抱有改变孩子困境的同行。
北京八中少儿班的赵大恒老师,在北京教育界声名远播。最重要的是,他懂教育,懂孩子,他有最广阔的国际视野和三十年的教育实践。
还有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张艳杰,他年轻有活力,除了教授体育,他想传递给孩子们更多的关于公平,包容,尊重,同情,信任等精神层面的东西。
当时几个人也是颇费周折,才为孩子们争取到一层学校教学楼,叫芳草地小学。
而且,在这里上学,不收一分钱。
一流的师资,上等的教学设施,能有不收费的这份底气,也是多亏了董事长孙文华的阔绰投资。
我觉得这个项目,最可贵的一点是,这几个教育界的顶尖人才,他们是真心抱着改变孩子现状,让他们施展天赋,成为未来精英。
跟踪这个项目10年的老师成吉思说,青云班的初衷,就是希望像滚雪球那样,把这些贫困的农村家庭的孩子供出来,让他们进入全国前十、全世界前三十的大学,让他们发光发热。 02800多位应试者,筛选出24名学生  当时的北京,打工子弟有60万,孩子们上学的问题状况堪忧,要么就是没地方就学,要么就是质量特别差,这些孩子上大学的比例极其低。 而那些读书比较有天分的孩子,可能就此埋没,荒废学业。 这深深刺痛着刘正奎教授,他办这个项目,是希望能拉这些孩子一把,让他们有充分的用武之地。 2009年,校长刘正奎和其他人开着车,跑了无数个北京郊外的打工子弟学校,见了好几十位学校校长。 他们选拔的标准就两个:一是智商超群,一是家庭贫困。 家庭贫困这个好判断,智商超群也有量化标准。当时是中科院心理所出的一套题目,整套题目,也适用于北京一些名校的学生选拔。 几百道题目,考的不是常规的语数英,不靠知识积累,而是看应试者天生的逻辑。 在八九百位应试者中,有24个孩子被成功选上。
第一届青云班开学典礼 家长把孩子送到这里的理由也是朴素和简单的,有的是孩子跳级,年纪太小,怕进入初中被大孩子欺负,就在这里过渡下。还有的是免去给孩子到处找学校的麻烦,还有的是因为这里不收费,没有负担。 选中的孩子里,有10岁的孩子徐博。他的爸爸在城中村餐馆打工,每天从早9点忙到晚上11点,没有多余精力再去管孩子。 徐博周一到周五去芳草地上学,周末两天要到餐馆做帮工。 对徐博来说,上学的日子轻松且愉快,他看到了花红柳绿的学校,交到了好多无话不谈的朋友,仿佛在他面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明亮而温暖。 徐博是个极其聪明的孩子,四岁就上了小学,六年级毕业时才10岁。 另外一个孩子李小溪,也是青云班班长,老家是江苏连云港人,2岁就跟着父母北漂。 小溪一开始在丰台区一所打工子弟学校上学,教学条件简陋,学生很多,人挤人,读了一学期,学校就拆掉了。 后来又去朝阳区金盏乡上学,校车是废旧的面包车,每天拉满满一车学生。 每次路过十字路口,司机就喊站着的学生全部蹲下,怕被执勤的交警看见。 家长老师都知道有隐患,但也无能为力。 徐博也好,李小溪也好,还有其他的孩子,这些天分好的孩子,在没进入青云班前,他们都在艰难的环境中求学。 还有的孩子家庭离异,还有的是重组,多次重组的家庭。 如果他们沿着原来的轨道走,最后能走到哪里,没人能保证。 毕竟现实是残酷的,那个时候,只为求生的父母,对孩子的未来,没有长远规划。  03在青云班学到的东西,是其他孩子望尘莫及的  这里有安静舒适的学习空间,有一流的老师队伍,我们最感兴趣的还是,这些老师在这几年,都教孩子什么呢,和传统教育相比,它的优势在哪里? 青云班的课程体系与传统公立学校不同,分四个学科群来教学:自然学科群、语言与文史哲学科群、身心健康学科群、艺术与生态学科群。 最让孩子们记忆深刻的是张艳杰老师的体育课。 为了增强孩子们的体质,也为了锻炼他们的意志力,开拓眼界,张老师会带孩子们去体坛公园,后海,朝阳公园,国子监,还有爬泰山等。
体育老师张艳杰(左一)带着孩子们爬泰山 青云班是真正把教育和爱融合到了一起,不仅传授丰富的知识,还会随时随地教孩子们是非观念。 比如有一次,两个学生闹着玩,一个扒了另一个的裤子,还拍了照。 校长刘正奎知道后,专门给孩子们上了三节课,告诉这样做给别人带来的伤害。 还给他们普及什么是暴力,什么是身体暴力和语言暴力,什么是性暴力和网络暴力,网络发言的边界在哪里,法律又是怎么规定的。 这些有很多父母都不会告诉孩子的道理,老师们会认真引导,做人和做学问同样重要。 在老师们眼里,见识高于知识,这些孩子接触到的教学资源,也是当时很多普通孩子闻所未闻的。 去人民大会堂参加活动,去北京博物馆看展,听去过南极考察的院士讲课,跟老师用英文聊天等。
孩子们在人民大会堂 在学习上,注重培养孩子学习的内驱力,唤醒他们学习的热情,给足孩子爱和安全感,这种有温度的教育,让这些孩子脸上洋溢着自信,快乐,自然学习劲头就很足。 这里对孩子们来说,仿佛就是一个理想的乌托邦,暂时帮着他们隔绝了家庭里的争端,不愉快和喧嚣。 除了上学免费,孩子们还有一些补助,可以自由支配,想吃什么可以自己买。有时候,困窘可能会磨掉孩子们的自信。
大家给徐博过生日 不得不说,老师们事事想得太周全了。 这样孩子们才能抛却一切因为家庭困难带来的压力,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的广阔天地,如饥似渴的汲取知识,涵养才情。  0410年过去,孩子们的人生发生了哪些变化?  可以说,在青云班的这几年,是这些孩子一辈子最珍贵的回忆。 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当时参加青云班的24个孩子,并不是都在这里待了10来年。 在小升初时,已经有孩子放弃参与实验,因为当时的筛选没有那么严格,当时有两个北京籍的孩子,家庭条件也不差,后来一个本科时去了美国,一个考入北京八中,最终考上北大。 另一些孩子被父母送回原籍,当时北京的政策是,只能报考职业学校,不能报考高中,这些回原籍的孩子,有一部分最终没有考上大学。 比较可惜的是李小溪这个孩子,原因仅仅是父母觉得现在的学校,离他们家租的地方太远。就这样,小溪辗转北京,河北,江苏三地,后来在江苏一所学校读高中。 那所学校一年也就10几个学生能考上一本,而且老师的讲课枯燥乏味,对学生的要求也低,见识过优质教育的她,很不甘心。 一边是李小溪的求学之路坎坷曲折,青云班的孩子继续读高中也是困难重重,因为没有北京户口,这些孩子的选择无非两个:要么回原籍读高中,二次留守;要么只能留在北京考职业学校。 校长刘正奎想,国内不能考,那就考国际的吧,将来把这些孩子送到国外大学去。 青云计划项目组经过种种努力,终于为孩子们找到了落脚之地,他们联系了俞敏洪,答应孩子在新东方国际学校就读高中。 当时散落各地的孩子,收到邀请通知,可以去国际学校读,他们很快重聚在了一起。 李小溪坚持要回来,但爸爸不同意,理由是你读了这个学校,没法在国内高考,留学不是他们这个阶级该想的事情。 但有主见的小溪,替自己做了一次决定。 由于孩子们原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上了高中,学习知识很轻松。 徐博加入学校橄榄队和帆船队,这些被认为是中产孩子接触到的运动,这在他是不敢想的事情。 李小溪学习了文学课程,开放,平等,人人都可以发表言论的课堂,让她学会了批判性思维。 高中又是一个分水岭,青云计划几经周折,为孩子们争取到了去西澳大学读书的机会,学费全年5万。 5万块钱难倒了一半的人,全班有10位同学放弃去澳洲。 有的回老家上了专科,有的上了技校,有的直接工作,还有的从高一重读,参加高考,上了大学。 这里面最让人唏嘘的还是李小溪。 她是班里的班长,被认为是最聪明的孩子。因为支付不起高昂的费用,放弃了机会。 青云项目的工作人员觉得可惜,帮他联系了一个资助方,一年给她提供两万元的资助。 最后李小溪因为家庭压力,还是选择放弃了。 后来回了江苏老家,复读了两年,考上了北京的一所211大学,也算是学有所成。 在澳洲读大学的徐博,踏实努力,花两年半时间拿到了本科学历,其他的人有继续读研的打算。
在澳洲上学的徐博  05这场穷孩子改造实验,真正改变了什么?  这场长达十年的改造实验,有的孩子因为家庭出身,而中途放弃,有的借着这股力量,不断向上攀爬。 这里面有些遗憾的是,一次次因为学籍,卡住了孩子们上升的渠道,青云计划不得不为他们另辟蹊径,重新规划跑道。 这场实验的结果,几个为此呕心沥血的教师们是不满意的,因为他们最开始的愿望,是让这群聪慧的孩子,考上顶级大学,进入一流学府,成为社会栋梁之才。 因为家境,环境,就学政策等原因,这个天才班级,没有完成预期目标。 三辰集团董事长,这个项目的出资方,前前后后拿出了5千万的资金。 有一次跟孩子们一起喝吃饭,说了一堆掏心窝子的话。他说,他不再像一开始那样,要求他们出人头地,他的要求逐渐降低,只求他们能做一个积极快乐的人,就够了。 如果抱着望子成龙的高期待看这场实验,可能不会特别满意,但现实情况就是,教育的不确定因素太多,根本无法定制完美的人生。 值得欣喜的是,假设把青云班看成实验组,和同时期的北京打工子弟的状况比,他们的未来要比绝大多数的孩子好得多,其他的孩子很多都没机会上大学。 而且在青云班的这几年,这些孩子有了最棒的人生体验,李小溪说,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家庭,但被教育成了一群相似的人,他们的心性、喜好、人格的养成和对世界的判断标准,都是共享的。 他们享受最先进的教育理念,看到了从未见过的广阔世界,交到了一群推心置腹的朋友,养成了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些才是一个人最可贵的东西。 很幸运,这群被选中的孩子都得到了。 不管以后,10年,20年,这些扎根于心的信念感,都会推着孩子们走很远很远。 长远来看,这些孩子的见识,心态,思维等,已经赢过了大多数同龄孩子。  作者简介:小叶子,喜欢教育学,心理学,一个女孩的妈妈,陪孩子成长的这一路,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 难得说 难得君的新号 210篇原创内容 –> 公众号
难得君原创文章:
特斯拉存在的意义,大多数人都误解了清华不尴尬,尴尬的就是我们野生东北虎进村伤人,老虎究竟有多厉害?特斯拉反转,最怕的是“规则失灵”有多少被家暴却离不了婚?空姐上热搜的背后
692分考进人大,生了6个子女,沦为低保户
《我的姐姐》爆出的惊人真相!

▼ 点击“阅读原文”精彩不断

最好的学校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