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读后感
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哲学层面的书籍,如果只是从市场、媒体、广告、受众……等角度来看待这本书,肯定会有失偏颇的。
从个人角度而言,我觉得《娱乐至死》讲的更多的是社会现象和产生该种社会现象的思想层面的原因,而并非要得出一个必须这样或是那样的结论。毕竟这本书是完成于1985年的,现实意义会差许多,但是哲学意义却绝对是不容低估的。
在中国文化的传说里有“无字天书”、“无字真经”的故事的,我觉得这个“无字”的概念和作者尼尔·波兹曼所说的印刷业对于社会的“破坏”是一个意思的。无论是什么样的事物,一旦落实到了书面文字,必然会受到限制。用我的理解来看,历史是无形的,只存在于某个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之中,但是我们学到的历史因为受限于文字、图片、视频,所以我们所了解的永远不可能是历史的全部,甚至都不是大部分的历史时空,而只是被记录的那一小部分而已。对待任何事情都有这种可能,我们看到的基于媒体、记载的东西,只会是整个事件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而人类的大脑通常会帮助我们补足其它的内容,这也让不同的人在对待同一件事情上有了不同的认知。《娱乐至死》中提到:凭借一个人的智力,不可能理解全部的真理,所以……,所以我认为,我们每个人应该正视的,不是我到底都会什么,比身边的人多知道了些什么,而是我们的无知!
从积极的一面来看,波兹曼在书中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娱乐性的事情更容易被大众记住,娱乐性的行为更容易被大众支持,书中他列举了课堂讲座与竞选等很多例子,其实这对市场营销工作是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的,我觉得国内的市场营销圈是在近几年才了解到娱乐与大众心理的关系的。
虽然这本书的本质并非是讨论营销与广告,不过我觉得波兹曼评价广告的一句话非常有趣:广告的一半是大众心理学、另一半是美学。这本书写于1985年,距今已经30年了,我不知道即使到了今天,我们的市场营销人员能够这么去理解广告(或者是营销)吗?一半是心理学,指的的是广告必须要以引导大众消费为最终目标,而一半是美学则保证了广告的可传播性,就这么简单,就这么深刻。
其实,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思考了一个问题:是不是什么都要用文字记载袭来?比如评书——这一古老的语言艺术?我觉得如果只有去茶馆才能听到评书,要比向大众出售评书本子更能够保留这一传统曲艺形式的文化精髓!
在和甘夫人聊到这本书的时候,很是感慨我们在社会学领域对于西方还是整体落后的,在我喜欢的经济、管理、营销、心理学领域尤其明显,真的希望有一天我能看到国内的社会学学者不抄袭、有调研、有观点地写出自己的有前瞻性的学术著作,并被翻译成英语出版!
最后说一下这本书让我不大喜欢的地方:没什么用处的附录居然占到了整体页数的10%!
作者风斯若微信 fengsiruo
长按下图关注“风营销”
公众号:windmarke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