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论文
更多精彩,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永远年轻的姥姥
北大附中实验学校初一(10)班 戢 韵
“滴!”姥姥扫二维码的手机发出声响,她用食指在手机上滑动操作着,不到十秒钟就付完钱了。走出超市,我的脑海中又浮现出刚才的情景,姥姥熟练的动作把我的思绪拉回两年前……
过去,姥姥跟大家一起去超市采购,看我和妈妈用手机付钱,她常常是默默看着不吭声。而我也没太在意。可有一天,姥姥突然对我说:“你有空的时候,也教我用手机付钱吧!”姥姥的眼神中透露出兴奋,语气也比平时强烈。当时我十分不解,头都没抬,漫不经心地回答:“还是用现金方便吧。”姥姥听了,也没说什么。
一天下午,我放学回家,刚脱下羽绒服,看到姥姥坐在沙发上盯着她的手机出神。我很诧异,问道:“姥姥,我回来了,您看什么呢?”姥姥不作声。我走上前去,瞄了一眼姥姥的手机,看到“步骤1”“步骤2”“支付方式”等。姥姥低下头看看手机,又抬起头看着我,补充说:“我这儿学怎么用支付宝呢,年岁大了,记不住还得写本儿上。”
我才注意到,茶几上摊开的是我不用的笔记本,上面有姥姥写的步骤。姥姥平时总说自己提笔忘字,还写不好看,这次记得却格外工整、认真。
自那以后,每天姥姥洗完衣服、拖完地,就坐在沙发上,小心翼翼地掏出手机,再戴上老花镜,仔细研究支付宝、大众点评、百度地图等软件的使用方法。我写作业时,常会听到从客厅传来视频的声音,那是姥姥学习的辅助工具。
每天姥姥都去超市买东西,顺便练习手机支付与使用百度地图。从超市回来,姥姥常常面带喜色,十分自豪地跟我谈她今天的进步。超市中的其他顾客看姥姥都能快捷地使用手机,称赞几句,姥姥就会很高兴,觉得自己不像其他老人一样“什么都不懂”。
小时候,我不理解,姥姥岁数大了,别人都愿意帮助姥姥,姥姥为什么还要费力学呢?姥姥学得慢,花的时间长,为什么还要坚持学习呢?渐渐地,我明白,姥姥不想成为一个与社会有隔阂的老人,她在尽最大的努力跟上社会的脚步。姥姥学会了在iPad上玩数独;用“下厨房”学做蛋糕;用屏幕镜像在电视上看视频,甚至还会说网络用语……
“嘿,想什么呢?”姥姥把我拉回了现实,看着走在我前面的姥姥,一位染着深棕色头发、穿着黑色长裙,在精神与时尚上紧跟时代的老人,我想,我的姥姥,会永远年轻!
[点评]
手机支付无疑是现代社会人的必备技能。大街小巷商场超市,支付成功的“嘀”声更是让人习以为常。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目光被正在学习手机支付功能的姥姥所吸引。她敏锐地观察到老人的学习过程,如实地娓娓道来。羡慕年轻人熟练使用手机支付、尝试向年轻人请教、对照教程反复摸索练习、熟练使用手机服务生活,姥姥的行动尽收作者眼中。全文没有一句过度的抒情,却让我们感受到她与姥姥之间浓浓的祖孙情。这种情,满是对彼此的“懂得”。
(北大附中实验学校 王楠)
过 会
北大附中初二(2)班 任自若
“明儿过会,你记得把柜子里的新褂子找出来穿上,就是上次咱们村会上我给你买的那件。”过会的头一天,邯郸老家的姥姥就叮嘱着姥爷。
过会,是冀南一带农村一项重要的民俗。几乎每个村每年都会过会,一般在周围十几个村里,按照固定的农历日子轮流。人多的村,一年能有个三四回,人少的也就一回。哪个村过会,哪个村里的人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过会当天更是一大早就起来忙碌。
我八岁那年在姥姥家过十一假期,正赶上姥姥的村子过会。姥姥有好几个女儿,这一大早,女儿女婿带着孩子陆陆续续都来了,满满地挤了一屋子。临近晌午,姥姥听见小姨来了,叫上我一起去门口接。“呦,若若又长高了啊,更漂亮了。还记得我不?”“记得,记得。”我高兴地应着,帮姥姥接过小姨带来的礼物。
亲戚往来是过会的主要内容。姥姥家自然也是。逢到过会,不用怎样邀请,关系好的亲戚自然都会来,也就是我们说的赶会。过会招待亲戚,是不怕人多的。这次姥姥家里来了几十个人,拖家带口的,人人穿着新衣服,打扮得一个赛一个漂亮,比过年还热闹。好像有家平日里关系好的朋友有事来不了,就听大人们说起那人家里的事情。
耳边听着一些大人的话,心中念的却是我们孩子的游戏。我们凑成一堆儿,叫嚷着在院子里撒欢儿。大我几岁的表哥拿来了买玩具赠的又硬又圆的卡片,教我们小些的弟弟妹妹打卡片。小小卡片那时充满魔力,将我们几个小孩攒聚一起,叫声一片,笑声一片。
不一会儿,菜就做好了。见姨妈掀开锅盖,热气腾腾的一大锅。这是过会时通常做的大锅菜,常见的大白菜、冬瓜、海带、土豆、粉条之类的,配上猪肉,混在一起炖,最后铺上提前煎好的豆腐块和炸好的菜丸子。
屋里,酒席已经摆好,主菜配上几碟小凉菜,还有大人们喜欢的白酒。男人们先入了席,凑在一桌,开始划起了拳,什么五魁首啊、六六六啊,声音抑扬顿挫,还有的拖着长长的尾音。女人们大多一边忙着,一边聊着家常。
吃罢饭,男人们一个个酒劲上来了,有聚起来玩的,有找个屋子打呼噜的。女人们则收拾了碗筷,拉着我们孩子出门上街。
过会,是最好的商机。十里八乡的商贩,对过会的信息门清儿。哪个村要过会了,他们通常前一天晚上就在主街上用木板支起摊子。有的来不及支摊,就象征性地在地上摆几块砖头,算是占了地方,一般不会再有人抢去。也有的过会当天来,天不亮就到了。
这次姥姥的村子过会,加上姥姥家临街,且是村里的主要街道,门前可是被商贩早早过来占摊了。“大娘,明儿过会,我在您门前摆个摊,麻烦您帮着照看一下。”“行,放心吧。”姥姥跟我说:“外地人过来做生意,起早贪黑的,有时还会赶上下雨,也不容易,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到吃午饭的时候,姥姥还盛上一碗菜,再加两个馒头,让我给他们送去呢。
饭后,我们小孩子随着大人出门逛街。一踏出院门,到处都是人,说摩肩接踵一点都不夸张。商贩不是挎着装钱的腰包,就是手里拿着用皮筋绑着的零钱,一条主街上的叫卖声此起彼伏。除了卖衣服的,小人书、小吃、小玩意儿最是吸引我们小孩子。我现在还记得有个男人肩膀上骑着个三四岁的小孩子,小孩子手里握着小汽车。
在人群中挤来挤去,最后,我们拿着买的玩具,进了姥姥家院门,小姨们也都收获满满。屋里的男人们酒也醒了,试穿刚买回来的新衣服。大家一起喝着茶,聊着天,日头就有点偏西了。于是,各自收拾东西,相互告别,相约着下一次过会见面。
天擦黑的时候,街上的摊陆陆续续收了。月色笼上村庄,姥姥家门口的摊主也走了,门前又打扫得干干净净的了。
一晃近十年过去了,不知姥姥的村子过会是否还如当年一般热闹。我想,也许街上的摊贩们会在摊位上摆上二维码收款了吧。
[点评]
作者抓住“过会”这一地方民俗活动,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一点一滴写起,让人很有融入情境的感觉,可见作者在表现民俗这个主题时独到的构思。从姥姥一番叮嘱,巧妙引出过会,继而透过自己展现过会习俗中亲戚赶会往来时男女老少的放松、亲密,展现十里八乡商贩支摊摆摊时烘出的热闹。其间,作者那看不够一切的眼睛就像360度的摄像头,一帧帧录制,让人看着看着也似过会一场。而所写内容本身,也自有一种引人向往的力量。等到作者日后想创作小说的时候,姥姥的村子过会的点点滴滴说不准会噼里啪啦蹦出来,可能比现在这篇已经很细致的回忆更添几段曲折。如此的构思,如此的内容,就必然需要如此自然的语言,像聊家常一样,不华丽却老到。最后那句“二维码收款了吧”是巧妙一笔,借过会中商贩的变化,也含蓄传达出作者的心绪,是要折射出对民俗味道变化的感慨,表达对过会民俗传承的希冀,还是对曾经过会旧俗的无限追怀,都有可能。不点破,挺好。
(北大附中 李吉春)
糖画里的匠心
北大附中初二(8)班 江子仪
年味儿,可能是爸爸张罗的那一桌子饭菜香,也可能是妈妈脖子上围的那条红围巾,又或者是奶奶脚上穿的那双崭新的棉布鞋。而对于我,年味儿就是爷爷那口大铁锅里熬出来的浓浓的麦芽香。
每当大红灯笼挂满整个胡同的时候,爸爸便会带着我回到那个养了他半辈子的胡同。只见青灰色的石板路,藏青色的瓦片,火红色的大门,是我们每年回家的必经之路。
我迫不及待地推开那扇朱红色的大木门,几乎是蹦跳着跑到东屋,叫嚷着:“爷爷,快给我做糖画!我要龙的。”“龙好哇!”爷爷总是面带微笑地点点头,手中的活儿也忙开了。
只见爷爷轻撒糖块于锅中,再慢慢铺匀,热气裹挟着香味氤氲四周。时间也在热气中不断流逝,我心中的不耐渐升。“怎么还没有开始呀?”听得此言,爷爷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耐心地与我解释道:“这糖呀,熬好了才好吃,没熬好它就是苦的。”我似懂非懂,但我心中的烦躁好像随着爷爷的话慢慢地平缓了些许,目光再次投向爷爷,只见他正从大铁锅里舀出一勺糖浆,将铜勺倾斜,那一汪带着香喷喷麦芽香的清泉便从勺中流了出来,随着爷爷熟练的手法,在竹签上勾,点,提,顿,丝丝金线在爷爷手中仿佛有了生命一般,盘结出一条栩栩如生的龙,再加上那最后的“点睛之笔”,欲有腾空而起的架势。
爷爷是名地地道道的老北京匠人,他终年指甲很短,修剪整齐、干净。话语中常常掺杂着“打这儿”呀、“末了儿”呀这些老北京话。淡淡的微笑浮现在他的眉眼,那温暖的笑容升腾起浓浓的年味儿。闻着麦芽香的糖味,爸爸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当年,爷爷就是靠着这口大铁锅,这把铜勺,这门做糖画的手艺,养活了一大家子。一年四季,一口铁锅,两个人,一大一小,终年坚守在胡同口,仿佛已经成为这个老胡同的一部分。还是孩子的爸爸负责生火添柴,爷爷拿着一把铜勺在画桌上作画。当兔子、猴子、耍着大刀的关公在爷爷粗糙又布满老茧的手里诞生时,糖香也飘满了整个胡同,每当这时,胡同里的孩子们便循着糖香蜂拥着跑到爷爷的画桌旁叫嚷,精心地挑选,然后递上几个铜板,一脸满足和欢欣地跑远。爷爷爱糖画,爱孩子,更爱爸爸,每当夜幕降临,快要收摊回家的时候,他总是一脸慈爱地将耍着大刀的关公偷偷递给脚下添柴生火、忙了一天、一脸烟灰黑的爸爸。爸爸总是一脸心疼,舍不得吃,他知道那能换来好几个铜板,而爷爷总是拍拍他的脑袋说:“今天又做多了,卖不动了,吃吧。”爸爸说,那是他吃过最甜的糖画。就这样一年又一年,糖画渐渐温暖了整条胡同。在那个清苦的岁月里,因为糖画,回忆变得格外甜。
回忆间,糖画已经做好了。“好嘞,孙女儿,给你的糖画。”接过糖画,一条龙映入眼帘,落日的金黄覆盖其上,散发出璀璨的光辉。这光辉来源于爷爷的一份执着匠心,一份对传统技艺的坚守,轻轻咬上一口,麦芽糖的香味从舌尖蔓延到心底。甜甜的糖画里融入的不仅是爷爷对这个家的责任与守候,浓浓的年味里还包裹了他对我的爱和牵挂。
[点评]
胡同里青灰的石板路,朱红的院门,清甜的麦芽糖,爷爷纯熟的糖画技艺……作者为我们勾画出一幅风格鲜明的北京民俗风情图。作者把爷爷制作糖画的过程描绘得细致、传神,“轻撒”“慢慢铺”“勾,点,提,顿”,不仅写出了爷爷糖画技艺的精湛,也写出了爷爷对糖画技艺所倾注的心血与虔敬,这正是爷爷的匠心。文章最难得的是没有将文字的意旨停留在民俗与匠心上,麦芽糖香中还散发着家的温馨,以及生活与岁月的醇厚。爷爷之所以对糖画情有独钟、执着坚守,不仅因为糖画是传统民俗文化,还因为在最艰难的岁月中,爷爷正是靠糖画养活了全家人,是一家人的希望。糖画的香甜中有一家人浓浓的爱。文章内涵丰富、深刻,给人带来温暖和启迪。
(北大附中 朱娜)
用心走好每一步
北大附中初三(5)班 程铄淇
“局为宪矩,棋法阴阳。道为经纬,方错列张。”琴棋书画源远流长,它们寓生命的意义于智慧之中。其中围棋虽规则简单且只有黑白二色,但落子的无限空间和行棋者的态度及方法使其变化多端,魅力无穷。
下棋本非我的爱好,静如处子般坐上半天摆弄手中的几颗棋子,若是赢了也没甚趣味吧。只是前些天父亲突然与我谈论起对弈,便也开始跟着他学学围棋。虽然我平时偶尔也在网上查找一点下棋的技巧,诸如“败招怎样化妙手”“死棋怎样变活路”此类大师的高端技法。但真正和父亲坐在棋盘两端,还是有些慌乱。
忙乱的开局之后,我又频频失误。其间有几步走错我试图悔棋重走却被拦下。看着眼前败局已定,一股不甘的心情夹杂着无名的烦躁从心底燃起。我愤恨地摔下手中剩余的棋子,扭过头生闷气。父亲没说什么,只是把混作一团的棋子拣好。大约静默了一分钟,父亲的表情从严肃变到缓和:“毁棋是出于急于求胜的心理而做出的不理智行为。棋盘上的棋子可以轻松取走,可人生这盘大棋一旦做出了选择,哪里还有退路?棋盘上落子无悔,步步为营,生活中更是如此。没有人会给你后悔的机会,没有人会替你收拾残局,而你能做的就是往后的每一步,用心走好,步步缜密,不留遗憾。”父亲如是说道。
我冷静下来,“如此说来,人生就像是一盘棋,只是棋可以不下,而自己的人生不能不走”。我抬眼望见父亲鬓间的丝丝白发,感到时间不可逆的流逝。而我们能做的也只是调整心态,尽力走好每一步,无怨无悔。想到此,心里登时轻松了许多。
再次回过神,对面的父亲已然重新摆好了棋盘。这时我突然想起父亲常说的一句话,“良好的开局是成功的一半”,而我以前总是匆匆忙忙开局,这次我要改变。仔细思考后,我稳稳地落下手中的棋子,力争做到开局稳健。抬起头时,看到父亲微微点头赞许,这让我登时充满了信心。接下来的每一步我都尽量做到深思熟虑,落子前一番思量,落子后绝无反悔。时而稳步推进,九曲回肠;时而拼杀搅乱,一泻千里,让每一步棋子发挥它所能发挥的最大价值。看到我的改变,父亲竟然有些惊讶,继而也认真应对起来。此时的我已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再考虑这盘棋的输赢,而是尽最大努力去认真思考每一步,果断落子。这盘棋下得比以往都长,但我浑然不觉。最后的结果还是父亲赢了,可是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因为我做到了最好的自己,而结果真的变得不再重要。
人生如棋,得失一局并不是输赢了全局,而正是这一局又一局的得失,组成了一个人的人生。我沿着纵横交错的人生棋盘走着,会走过春秋、寒暑。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希望当雪也染白了我的头发,当我回首一生时,发现这一路走来仍是无怨无悔的。我知道也许有一天,我也会像父亲一样,在不知哪个地方一步一步教我的孩子下棋。我会告诉他:“一盘棋很短,但是人生很长。”
[点评]
一步很短,人生很长。人的一生不知道要走过多少个一步,而人生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人生的每一步都非常重要,唯有用心走好每一步,才能走出无悔无憾的人生。然而没有遗憾的标准不一定是目标的达成,让事情的结果与所预期的完全一致。作者在立意上别出心裁,通过描述与父亲下棋的情景,告诉我们下棋的乐趣在于全身心投入筹谋、落子、拼杀的每一步,而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从起点到终点,还有一步一步向前走的过程,以及每一步所领略到的风景。只要用心踏出脚步,努力向前,不断领悟、收获,就是赢家。
在结构上,作者层层铺垫,步步蓄势,从不爱下棋,到忙乱开局、频频失误,再到通过与父亲的交流而领悟下棋与人生的真谛,将自己对深厚的领悟与成长的突围徐徐展现在读者面前,紧凑连贯、水到渠成。
(北大附中 朱娜)
——《语文学习》2020年第10期
《语文学习》订购详情:《语文学习》为月刊,每月上旬出版,每期88版,共12期。我们提倡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为您提供国内顶尖语文名家的最新作品,呈现语文教育的最新思想。您可以通过邮局订阅;也可以长按下方的“二维码”,进入“上海教育出版社旗舰店”购买。
每期定价:9.00元;全年定价:117.00元(含高考增刊一期)
邮发代号:4-253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8468
国内统一刊号:CN 31-1070/H
编辑部电话:021-64373598
投稿网址:www.yuwenxuexizazhi.com
直营部购买电话:021-54565822
《语文学习》编辑部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永福路123号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