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建设是什么意思
内控建设是在经济组织核心业务流程中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的权力约束机制,嵌入与各自业务及管理相适应的授权管理体系。
加强内控建设,对规范权力运行,减少自由裁量权、限制公共权力滥用、有效避免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决策风险、法律风险与廉政风险,从源头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延伸阅读
如何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
简答:
1、企业主要领导重视、需要、学习、参与;
2、组建由主要领导牵头,各部门骨干(对业务最熟悉的人)参与的内控建设小组,并接受专项培训;
3、制定工作计划,落实分工、责任,并纳入对责任人的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占比不得少于20%;
4、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主要领导申明示范、带头执行内控制度;
5、进一步学习企业战略规划,明确经营方针和目标,内部控制是实现目标的保证;
6、梳理企业经营的业务和项目,按照“我写我所做”的原则,描述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措施;
7、找出决定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业务和项目(可以称之为战略性业务和战略性项目),明确它们的计划和目标;
8、梳理企业现有制度,作为内控制度的起点,从战略业务和项目入手面向目标、分析风险、制定控制制度;
9、发挥内审部门和监事会职能,建立内控监督评价机制;
10、完善考核机制,将内控监督评价结果与绩效考核结合;
11、建立内控的不断改进机制。
如何建立与完善企业内控制度,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善内控制度建设的几点做法 (一)以“三个加强”为基础,营造内控良好环境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内控工作体系 健全完善的组织体系是关系内控制度推行成败的关键因素。各企业需将内控制度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同时需健全完善组织机构,设立专门的内控办公室,有利于协调布置内控工作,组织内控制度编订,以及开展内控检查、跟踪整改等。 2、加强内控培训,提升全员内控素质 全体员工内控素质的持续提高,决定了内控工作的执行力。作为内控制度的建设者和执行者,广大干部职工是内控管理的基础,只有提高他们的内控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才能激励其自觉实现内控管理目标。根据内控制度实施的不同阶段特点,需充分利用会议、网络、报刊、培训班等形式,加强对内控知识的宣贯,把内控理念渗透到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次,培育内控环境,营造内控氛围。 3、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内控环境 需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对内控工作进行大力宣传;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和讲座,对内部控制的目的、意义、背景、业务流程和权责指引进行讲解,澄清模糊认识,有效提高了全体员工对内控工作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参与内控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以“五个规范”为主线,健全内控工作体系 1、规范流程再造,贴近工作实际 为进一步增强内控制度的可操作性、风险的可控性和结果的实效性,做到内控制度与生产经营管理,与创收增效,与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相结合,需根据执行单元反映的意见和建议,结合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对采购管理、投资管理、资金管理等流程的控制点进行删减、优化和增补,对控制作用不大的部分控制点进行调整优化;对一些风险较大、管理相对薄弱、容易出现舞弊的环节加强控制和监管;对制度中存在死角或缺陷的关键环节进行补充,细化优化《权责指引》。 2、规范审批权限,严格授权管理 根据企业组织规程和工作规程,需将风险较小、审批意义不大的权限适当下放,将风险较大的权限适当收紧,将行权范围、审批项目、额度、执行和会审部门等进行进一步明确。同时,对不允许向下授权的控制点,统一由企业层面审批,允许向下授权的控制点,如合同签署、资金支付、费用审批等采取金字塔式的管理方式;按照“归口管理,部门审核报批”的程序,对各单位权限以上、需要上级审签的项目,一律由主管部门审查后报有关领导审批,确保权限设置有序、授权有度。 3、规范责任分工,明确管理职责 按照“谁主管、谁控制,谁把关、谁负责”的原则,制定《内控责任落实表》,逐一落实牵头责任部门、责任人及监管部门,将所有控制点明确具体岗位,确保内控工作“权有所属、责有所归”,确保内控工作“不流于形式、不留下死角”,能够覆盖生产经营全过程、覆盖党政工团全方位,并使内部控制真正融入到了日常工作之中,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职能部门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的良好局面。 4、规范制度管理,确保符合内控 只有深刻理解内部控制的设计思想,将内部控制与现行管理制度进行有机融合,才有可能达到寓控制于管理,从而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的制度基础。为加强内控制度体系的建设,需组织力量对现行各项与内控相关的专业管理制度进行了梳理、补充和完善,供各部门、各单位执行、学习借鉴。对那些不适应新情况的规定和办法,及时废止、补充、修订,保证专业管理制度与内控制度的一致性,逐步建立一套以内控制度为核心、专业管理制度和标准为支撑的制度体系。 5、规范资料格式,统一资料标准 针对执行单元规模大小不等、管理模式不一、控制点资料不同的实际情况,需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收集、整理、完善,将控制点的内控要件资料进行规范化和格式化,制订统一的表样和文本,下发执行单元统一执行,通过内控要件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夯实内控工作基础。 (三)以“三个强化”为重点,提高内控执行力 1、强化检查机制,优化检查方案 检评工作对于推动内控制度有效实施至关重要,而内控检查涉及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为确保检查的广度、深度和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需拟定方案反复进行讨论,确定检查依据及检查范围,制订检查评价方法、检查标准和检查内容,设计检查工作底稿,规定检查评价具体组织程序,并组成责任心强、经验丰富、业务精通的专业检评组。 2、强化整改落实,提高检查效果 检查与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和提高。在内控检查中,需坚持做好检查结束后的现场讲评工作,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列出整改表。并根据实际情况,组织问题整改督导小组,对整改落实情况逐一进行了现场核实督导,出具意见反馈表,责令不符合要求的单位再次组织整改,提高了内控检查质量。 3、强化奖罚兑现,促进深入开展 为确保内部控制各项活动的落实,需建立了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考核制度,将检查评价结果与考评对象的经济利益挂钩,如在“中层管理人员业绩奖金考核”和“经营目标考核”体系中,设立“内部控制执行情况”指标权重。同时需加强精神奖励,对做得好的执行单元戴大红花,较好地起到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的作用。 三、内控制度建设的几点体会 1、领导高度重视是首要前提 内部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覆盖生产经营的各个业务环节,是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须单位领导班子思想高度统一,主要领导高度重视。 2、组织机构健全是重要保证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强力的组织保证,实施内部控制必须建立健全内控组织机构和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3、完善的内控制度是根本依据 内部控制制度是内部控制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实施内控管理最关键的依据,是执行和评判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根本标准,必须完善、健全和科学。 4、严格的检查评价是必要手段 对内部控制进行检查评价,是强化内控执行力,保证内控效果的必要手段,必须“严考核,硬兑现”。在检评过程中,必须做到两个“严格”:一是严格检查,二是严格考核。 5、经营风险管理是关注重点 资金管理、计划投资、物资采购、成本控制、合同管理和财务预算等环节都可能存在隐患,甚至形成潜在的风险,必须高度关注,重点从基础规范、流程执行、权限管理、严格检评入手强化监管。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建立起来现代企业制度,是提高管理和规避风险的必要手段,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和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持之以恒地完善内控制度,扎实提高内控执行力,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内控体系建设五步法特点
1、与企业战略目标保持严格一致
企业内部控制的战略目标必须符合企业总体战略目标所确定的方向,战略目标也是制定企业所有具体经营目标的基础。目前关于企业战略目标、核心价值观、原创场景的主流观点,基本都是围绕着如何发展成为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企业来确定的。
2、明确实现目标的具体标志
提前确定内部控制战略实现的具体标志,不仅可以为评价企业未来内部控制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评价依据,还可以为企业制定年度内部控制工作计划或绩效考核目标提供具体依据。
3、基于企业实际需要的准确定位
所谓“精准”的定位标准,就是目标必须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一致,明确。比如小企业集团的内部控制战略目标不需要定得太高;实现标志可以相对简单;业务范围可以适当缩小。这样,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实现预定的控制目标。
4、明确内控工作理念
这是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基本原则,否则,内部控制制度不会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反而会成为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5、认同
确定内部控制战略目标的过程必须得到所有者或最高管理层的批准和确认。在获得高级管理层的批准之前,还需要征求下属分支机构和子公司管理层的意见。这些措施可以减少未来实施内部控制管理的阻力。
内控建设八大要点
内控建设的八个要点:即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八个相互关联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