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为什么叫吴头楚尾?
把萍乡叫做吴头楚尾的理由是:战国时期,萍乡的地理位置处于吴国的起始位置,即现在的江浙一带前头,在吴国的头部位置。
另一方面,处于楚国即现在的湖南的尾部,所以叫做吴头楚尾。综合起来就是:吴国的头部,楚国的尾部,吴楚两国交界的位置,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叫做吴头楚尾。
延伸阅读
江西为什么是吴头楚尾?
西接湖北省,古属楚国,东接苏浙,古属吴国,所以江西号称吴头楚尾。楚国屈原,湖北丹阳秭归人,今湖北省宜昌,战国时期的诗人,政治家。吴国的吴越争霸,即卧薪尝胆的故事,也就是吴王勾践与越王的故事。所以,江西誉为吴头楚尾就是这样得来的,具有浓郁的历史渊源和地域因素。
“忠心者少,义气者稀。幽燕功毕,明月虚辉。始逢冬暮,鸿雁分飞。吴头楚尾,官禄同归。”表达的是什么?
第一位:鲁智深 得到两次赠言。
①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②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俱为智真长老)
第二位:公孙胜 得到一次赠言
①逢幽而止,遇汴而还。(罗真人)
第三位:宋江 得到三次赠言
①遇宿重重喜,逢高不是凶。外夷及内寇,几处见奇功。(九天玄女)②忠心者少,义气者稀。幽燕功毕,明月虚辉。始逢冬暮,鸿雁分飞。吴头楚尾,官禄同归。(罗真人)③当风雁影翩,东阙不团圆。只眼功劳足,双林福寿全。(智真长老)
第四位:乔道清 得到一次赠言
①遇德魔降。(罗真人)
楚尾吴头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
chǔ wěi wú tóu成语释义 古豫章一带位于楚地下游,吴地上游,如首尾相衔接,故称“楚尾吴头”。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地方。成语出处 宋·朱熹《铅山立春》诗:“雪拥山腰洞口,春回楚尾吴头。”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成语用法 作宾语;指边境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近义词 吴头楚尾成语例句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0回:“地分吴楚,江心有两座山……正占着楚尾吴头。”
吴头楚尾是指什么意思和指什么东西?
是指古代吴地楚地相接,吴地上游,楚地下游的地区。古代吴指泛指中国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楚地大体在湖南南湖北原春秋战国的楚国的地盘,又称为荆湘之地,以前楚国分为东楚 南楚和西楚 大概就在现在湖南 湖北 安徽一带 ,看看地图,大概可以推测出是江西了。《辞海》解释为“江西的代称”。
为什么安徽别称吴头楚尾?
安徽与江苏、浙江相邻,此地正是古代吴国的上游区域,被称之为吴头。而安徽的另一边又与湖南、湖北、江西紧临,而这部门地区又是古代楚国的下游区域,所以称之为楚尾。而安徽就在这两者之间的区域,从地理区位的角度上,称安徽为吴头楚尾。此别称由此而得。
九江为什么叫吴头楚尾?
辞源》解释为“今江西省北部,春秋战国时吴楚两国接界之地”,因称“吴头楚尾”,也称“楚尾吴头”。
《辞海》解释为“江西的代称,江西位于吴地上游,楚地下游,姑称“吴头楚尾””,《汉语大词典》也指古豫州(今江西省)一带,这才清楚“吴头楚尾”是古人对先秦时期位于吴楚之间的代称。后来延伸到对长江下游,沿江各地的一种泛称。
安徽位于今江西北部,春秋时是吴、楚两国交界的地方,它处于吴地长江的上游,楚地长江的下游,好像首尾互相衔接。
安徽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多元。由于历史地理因素导致安徽全省分为若干不同的文化区域。皖西南地区,以安庆市(古时称宜城)为中心,属于古皖文化发源地。皖东地区(滁州、马鞍山、芜湖)由于历史地理因素属于淮扬(即淮左)、西吴文化区、南京都市圈成员。皖中地区(合肥、六安)属于江淮文化淮右区。皖南地区则是江南吴越文化和浙、赣文化的相互融合,徽州(黄山市、绩溪县、江西婺源县)文化和浙江文化有一定的联系,故今天的浙江文化与之相类似。皖北(宿州、阜阳、亳州、淮南、淮北、蚌埠等)地区由于历史上是北方人南迁的聚居区,文化上保留了古淮河文化,同时又融入了中原文化和齐鲁文化。
南京为什么称吴头楚尾?
吴头楚尾是因为南京早先本为吴地,有”吴头楚尾”之称,属古扬州辖下。
。吴王在南京也留下了遗迹,今南京城西朝天宫一带,就是吴王冶城遗址。苏州虎丘有”剑池”,南京冶城山下也有”剑池”一处。传说当年吴王令工匠在此为他铸造宝剑。清人陈文述有《吴王剑池》诗:”回首吴王铸剑时,冶城遗址未参差。虎丘旧有题名在,又向金陵问剑池。”
后越国灭了吴国,吴地便成了越地。据陈文述《秣陵集》(卷一)载,本为楚国人的越国大夫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后,又替勾践谋楚。于是,在周元王四年(前473年),在”吴头楚尾”的江东南京,为勾践筑了一座城池,城址选于长干里一带,此即南京最早的正式都城–“越城”。
吴头楚尾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
吴头楚尾,意思是今江西北部,春秋时是吴、楚两国交界的地方,它处于吴地长江的上游,楚地长江的下游,好像首尾互相衔接。出自《舆地纪胜》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职方乘序》:‘吴头楚尾。’”
《舆地纪胜》,是南宋中期的一部地理总志,王象之编纂,成书于南宋嘉定、宝庆间,200卷。自序谓:此书“以郡之因革,见于篇首,而诸邑次之,郡之风俗又次之,其它如山川之英华,人物之奇杰,吏治之循良,方言之异闻,故老之传说,与夫诗章文翰之关于风土者,皆附见焉。”后人以其详赡分明,体例谨严,考证极其核洽,誉为南宋全国性总志中最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