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快书是什么?
“快书”确切的叫法应为“山东快书”,又叫“说武老二的”、“大个”等等,是山东土生土长的一种曲艺形式,用山东话演唱,用一副鸳鸯铜板伴奏(也有用四页竹板伴奏的)。
山东快板,确切的说应该没有这种形式,好多对山东快书不了解的人都管山东快书叫山东快板,你说到的山东快板好像就是用四页竹板伴奏的山东快书。山东快书当前说的最多的就是高(元钧)派和杨(立德)派,其实还有一派,就是用竹板伴奏的于(小辫)派,但是于派后继乏人,已经很少有人提及了,但是分布在山东各地的于派传人还在用这种竹板伴奏的形式演唱着山东快书。
延伸阅读
武松打虎是山东快书的代表作品?
武松打虎出自山东快书《武松传》,是山东快书的代表作品。
山东快书早期因主要演唱武松故事,故称唱“武老二” 的。1949年,高元钧在上海录制唱片时,才正式定名为“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是以一个人表演一部书(《武松传》),塑造一个形象(武松),而形成的诵说类曲艺品种,这在中国曲艺史上是十分罕见的现象。
其总体风格的粗犷豪放,滑稽幽默,及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在吐字发声、和极富音乐性的韵诵方式,以及一人多角表现人物性格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除传统书目《武松传》外,反映革命战争生活,塑造新英雄形象也有许多成功作品。同时,武松性格中豪侠仗义、忠厚朴实,又不失幽默的性格特征,都是对“山东大汉”的典型诠释,得到了普遍认同,因而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因此成为山东最具标识性的艺术形式。
谁能提供山东快书《大实话》的全部台词,多谢了?
说~~正月里过罢了年,
大年初一是头一天。
哎,你听~~是不是大实话呀?
啊~~正月里过罢了年,
过了年可不是正月呗,
大年初一是头一天,
多实在呀!
不光这句是实话,
你往后听一句瞎话也没有。
正月里过罢了年,
大年初一是头一天。
过罢了初一是初二,
过罢了初二到了初三了。
正月十五半个月,
从初一到三十是三十天。
二月里天气长,
想睡觉舒服还是床。
虽说是二八月里乱穿衣,
可这时候你还穿不着的确凉。
天冷你就加衣裳,
冬天准比夏天凉,
这时候没事谁也不扒光脊梁。
太阳出来照西墙,
西墙西边有阴凉。
你要唱歌先张嘴,
不想说话就把嘴闭上。
爹的个爹叫老爷,
娘的个娘叫姥娘。
小叔子见面喊你嫂,
不会叫你二大娘。
封建社会京城里边有皇上,
有皇上的时候就有娘娘。
土地庙里有小鬼,
关公庙里有周仓。
买了个毛驴四条腿,
你说怪不怪,
把个尾巴长在了后腚上了~~。
三月里三月三,
下大雨它准阴天。
住草房没有那个楼好看,
喝凉水没有饮料甜。
吃锅饼没有馒头暄,
咸糊糊喝着就是咸。
四月里四月八,
你进去自己的大门准到家。
爷俩个走道他爹大,
他嫂子是个娘们家。
我要说这话你不信,
朋友,
你摸一摸你的鼻子大头准朝下!
朝上漏水。
山东快书的由来?
关于山东快书的起源。历来有三种传说,即刘茂基说、赵大桅说和傅汉章说。
刘茂基说。刘茂基,相传是明万历年间人。祖籍山东临清,正是山东快书的发祥地。他是个不得志的武举人,流落乡间,采集当地流传的武松故事,编成山东快书演唱。他的表演方式很“土”,没有服装和乐器,只是斜披一件大褂,手里敲打着两块瓦片。他有绝活,就是武功架子好看。传统山东快书以《武松传》为主,打架斗殴犹如家常便饭,刘茂基的武功架子大有用武之地。
赵大桅说。赵大桅,相传是清咸丰年间人。祖籍山东济宁,是山东快书的另一发祥地。他是个落魄文人,穷极无奈,只好卖艺为生。他会编词,起初把武松的故事编成顺口溜演唱,后来吸取山东大鼓的“窜铜腔”,编成山东快书演唱。他用山东大鼓的梨花片做为伴奏乐器,这就是至今还在使用的鸳鸯板。
傅汉章说。张军《山东快书的创作与演唱》一书指出:
山东快书是发源于鲁中一带农村的说唱艺术形式。它产生的年代,至今尚未发现准确记载。据山东快书老艺人周侗宾、傅永昌谈:清道光六年(1828),有落第举子36人(有的说十余人),归途雨阻临清,为发泄胸中愤懑不平,以民间广为流传的梁山好汉武松故事为依据,编成《武松传》说唱。作者之一李长清(山东荏平南岗子王左人)将该书带回,后与其表侄傅汉章去山西,因阻邯郸,无奈拿出《武松传》五回,交傅汉章在关帝庙前,以竹板节念唱,得钱还乡。李长清于是发现傅汉章很有演唱才能,便将全书传给了他,傅得《武松传》潜心研究,加以充实发展,乃于道光十九年曲阜林门会(孔林前春秋庙会),正式“撂地”演出,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所以说傅汉章是最早演出山东快书的艺人。至今约有150年的历史。
傅汉章说承前启后,以艺人传说的道光十九年曲阜林门会“撂地”演出为依据。有时间,有地点,有场合,可靠性大。
据山东大学中文系李万鹏先生推断,刘茂基、赵大桅、傅汉章都不是山东快书的开山鼻祖,而是三个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各有所长,都对山东快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山东快书的孕育和形成,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既称山东快书,足见地利的重要。这里集中说一说地利。据考证,山东快书发源于临清、济宁一带,艺人有种说法:山东快书是从河里来的。这里说的不是一般的河,而是横贯南北的古运河。临清、济宁都是运河上的大码头,南来北往的行旅客商云集之地,俗称“沃土”。艺人向这里拥集,就是所谓的“跑码头”。这里商贾云集,客人无聊,需要娱乐活动,也就养得住艺人。同时,这类码头又是多种艺术形式荟萃之地。以此推断,当年临清一带说唱艺术颇为兴盛,为山东快书的孕育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利条件。北宋末年,临清、济宁一带正是梁山好汉龙腾虎跃之地,武松的英雄故事在当时广为流传。于是以《武松传》起家的山东快书应运而生。
仅从地利角度分析,就可以看出:山东快书的孕育、形成和发展,无疑是人民群众和民间艺人合作的成果,同时也不排斥个别人物的杰出贡献。在曲艺发展史上,这种杰出人物大致有两类:或是创作方面才能出众,或是在表演方面不同凡响。从构成成分看,或是酷爱说唱艺术的知识分子,如子弟书作家韩小窗、罗松窗等。或是粗通文墨的说唱艺人,如相声名家“穷不怕”等。如果把上述论断加以概括,就可以得出下面几点认识:
第一,山东快书发源于鲁西南临清、济宁一带。起初是农民的娱乐活动,后来在农村的集镇庙会“撂地”演出,逐渐成了气候,像临清、济宁这样的大码头,不仅养育了山东快书艺人,提供了其赖以生存的条件,而且导致不同门类的艺术形式的相互借鉴和竞争,促进了山东快书的繁荣发展。
第二,山东快书的孕育期所以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迄今有100多年。其孕育和形成,主要从当地民歌和说唱艺术中吸取营养,从山东大鼓借鉴“窜铜腔”,即为一例。
第三,山东快书是人民群众和民间艺人一起创造的。同时,应当充分肯定个别人物的贡献和作用。
第四,山东快书以《武松传》起家,对其风格和流传影响极大。
山东快书武松赶会唱词?
《武松赶会》
大宋天子坐汴梁
天下垒垒动刀枪
南有方腊来造反
北有田虎逞凶狂
梁山一百零八将
缺少好汉武二郎
一母所生人两个
一个软弱一个强
大郎软弱卖烧饼
二郎武松好武行
庄稼买卖他不做
每日习武练刀枪
长的是杆子短的是棍
鞭锏锤抓钩镰枪
八步短打全学会
先练顶子后练铛
武松花园正习武
大郎上前把口张
每天习武中何用
不如衙门把差当
武松一听心不悦
鞭锏锤抓撂一旁
在家嫌我吃闲饭
我到外边去逛逛
武松就把上房进
开开柜箱穿衣裳
身上背起小包裹
折铁钢刀别腰上
不辞大郎往外走
晓行夜宿离家乡
这日行走天气热
路旁闪出垂柳杨
武松树下来凉爽
忽听西北闹嚷嚷
站起身形抬头看
那旁闪出人一帮
说他们是帮打围的汉
花红小轿在中央
说他是帮娶亲客
个个骑马带刀枪
武松树下正发愣
来个老者扛着锄一张
武松这里忙搭话
口尊老者要借光
那些人马去何往
为什么鼓乐喧天闹嚷嚷
老者这里抬头看
连叫大汉听衷肠
离此不过五里路
有个地名五龙堂
五龙堂有个贼李虎
横行霸道把天闹黄
南庄抢过裙钗女
北庄抢过大姑娘
谁地挨着他的地
套上犁杖就去趟
他种他收还不算
还得本家拿租粮
离此不过五里路
有个乡村赵家庄
庄上有个赵员外
老两口子一个姑娘
三月二十八天奇庙会
小姐逛庙去降香
降香以毕往回走
路过李虎大门旁
李虎看着姑娘好
不下彩礼抢姑娘
今天本是黄道日
要抢姑娘拜花堂
武松一听心好恼
大骂李虎丧天良
二爷几天未出外
蛤蟆老鼠成了王
遇上旁人还罢了
遇上武松算你遭殃
问老员外往哪院
我情愿费劳把手帮
老者说顺着我的手腕指
北面就是赵家庄
走马门楼大院套
上马石相称拴马双
老者说罢扬长去
武松这里紧跟上
娶亲便在大道走
武松就在小道旁
大道没有小道近
眼前来到赵家庄
有个老者在门前站
止不住两眼泪汪汪
武松上前施一礼
问老伯为何这么悲伤
或缺柴来或缺米
或缺钱来或缺粮
员外闻听抬头看
有个大个站门旁
身高倒有八尺五
膀阔腰粗胳膊长
脑袋象个柳罐斗
两眼一瞪赛茶缸
员外乍看吓一跳
细看大汉倒善良
我不缺柴来不缺米
提起此事好窝囊
我家有个裙钗女
天奇庙里去降香
五龙堂有个贼李虎
做出事来心不良
看我女儿长的好
要娶我女做偏房
再三提亲没应允
今天到此抢姑娘
你思一思来想一想
塌天大祸怎么搪
员外你供我一顿饭
十顿八顿奈何妨
让着武松书房进
酒饭早就备妥当
为何酒菜这么齐备
预备娶亲把酒尝
武松上边落了座
员外忙把酒斟上
武松一见有好酒
嗓子眼伸出个小巴掌
旁人吃酒使杯盏
武松吃酒大碗量
一连吃了十八碗
自觉酒到八分上
员外说大个有事少吃酒
武松说一分酒一分力量
我要喝上十分酒
我敢下海擒龙王
今天依着员外你
一到上房装姑娘
南来宫粉敷了面
藕粒红胭脂点唇上
不擦脂粉还好看
擦上脂粉赛鬼王
上身穿上红大袄
罗裙扎在胯骨上
武松穿戴刚完毕
李虎娶亲到门旁
搀着武松上了轿
老夫人假意嘱咐姑娘
我儿今天出阁去
不象在家为姑娘
公婆面前要行孝
家里活计要多忙
武松一听好他娘的丧
半路途中捡个娘
抬起大轿往外走
武松轿里喜洋洋
人人都说骑马好
坐轿还比骑马强
坐着坐着高了兴
鼻子一捏开了腔
唱的轿夫心纳闷
老李回头叫老王
这个说赵家小姐长的好
那个说唱的小曲真在行
武松闻听心里乐
这些个小子不懂行
光知二爷唱的好
不知二爷力量强
武松使个千斤坠
压倒轿夫一大帮
这个压坏一条腿
那个膀子受了伤
这些小子心眼快
脱下衣服垫肩上
抬着武松进了院
转过李虎上前看姑娘
掀开盖头看一看
好象一个母夜叉
要你们去娶赵家小姐
为何娶个母大王
武松闻听心好恼
骂声李虎太不良
你看二爷长的丑
花红小轿娶老娘
咱俩要把日子过
我把吃喝说其详
早起要吃过水面
晌午我要吃干粮
后晌要喝宵夜酒
要你八百多斤驴板肠
有这样吃喝把天地拜
无这样吃喝闹饥荒
李虎一听心好恼
招呼打手一大帮
武松好比包子馅
将他围在正中央
武松使个鬼推磨
推倒小子一大帮
也是小子来的涌
打倒这帮上那帮
武松折铁钢刀拿在手
杀的小子见阎王
南来杆子往南挡
北来的棍子往北搪
正是武松来打仗
有个小子扛鸟枪
武松一见吓一跳
这个买卖不好搪
一个箭步闯上去
一把抓住枪把上
照着李虎打下去
打在李虎左眼上
一只眼不叫一只眼
起名就叫瞎炮仗
武松使个扫堂腿
李虎打倒在地上
武松除霸伤人命
下回武松打虎威名扬
山东快书是山东哪里口音?
山东快书的语音语调,属鲁西北方言,它的范围包括济南、泰安、德州、淄博、聊城、滨州所辖大部分地区,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山东官话”。
山东快书,又名“竹板快书”,是起源于山东省地方传统曲艺形式,也是华北、东北的主要曲种之一。
山东快书以说唱为主,语言节奏性强,不受场地限制,可随时演出,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景阳岗》《东岳庙》等。
山东快书最早流行于山东、华北、东北各地,解放后发展遍及中国。2006年5月20日,山东省申报的“山东快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东快书顺口溜?
1、走上台来笑哈哈,台上台下如一家。
今天不把别的讲,我把山东夸一夸。
自古齐鲁多名胜,山水名人冠中华。
一山一水一圣人,山东威名传天下。
2、万世师表出曲埠,孔府孔庙规模大。
从孔林 到栢林,祭拜孟子亚圣人。
道教名山属崐嵛,崂山道士道行深。
全真七子丘处机,他的故事很有趣。
3、齐国国都临淄城,至今尚见车马坑。
陶瓷之都在淄博,聊斋志异蒲松龄。
王羲之,是书圣,琅琊郡里有门庭。
4、历史胜迹说不尽,一代新人换旧人。
沂蒙山上风光好,革命老区天下闻。
微山湖里游击队,铁道线上杀敌人。
中日血战台儿庄,惊天动地泣鬼神。
5、山东不光历史好,今天仍然不得了。
烟台山上望海潮,骏马奔驰养马岛。
山东高角成山头,人称中国好望角。
海尔集团在青岛,景色宜人环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