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村馆酒旗风
作者:杨于波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寻诗杏花村 人衣大人 – 寻诗杏花村 –> “杏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扬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1、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在阳历四月五日左右。
2、欲断魂:指心里忧郁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样。
3、遥指:指向远处。
4、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赏析: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
考证:杜牧的《清明》诗由于具有极高的酒文化价值,从而引发了有关该诗创作时间和地点的诸多争论,特别是关于“杏花村”的确切地点更是众说纷纭,究竟指那里争议很大,全国出现了几个杏花村。多数人以为山西杏花村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杏花村。
与友人别
[唐] 温庭筠
半醉别都门,含凄上古原。晚风杨叶社,寒食杏花村。
薄暮牵离绪,伤春忆晤言。年芳本无限,何况有兰孙。
满庭芳·山崦笼春
[宋] 周邦彦
山崦笼春,江城吹雨,暮天烟淡云昏。酒旗渔市,冷落杏花村。苏小当年秀骨,萦蔓草、空想罗裙。潮声起,高楼喷笛,五两了无闻。凄凉,怀故国,朝钟暮鼓,十载红尘。似梦魂迢递,长到吴门。闻道花开陌上,歌旧曲、愁杀王孙。何时见、□□唤酒,同倒瓮头春。
宫词
[宋] 宋白
绣衣宫女把宫门,不遣中人谒至尊。
晚霁微行向何处,灞陵原接杏花村。
一萼红·翦丹云
[宋] 王沂孙
翦丹云。怕江皋路冷,千叠护清芬。弹泪绡单,凝妆枕重,惊认消瘦冰魂。为谁趁、东风换色,任绛雪、飞满绿罗裙。吴苑双身,蜀城高髻,忽到柴门。欲寄故人千里,恨燕支太薄,寂寞春痕。玉管难留,金樽易泣,几度残醉纷纷。谩重记、罗浮梦觉,步芳影、如宿杏花村。一树珊瑚淡月,独照黄昏。
颂古三十八首
[宋] 释从瑾
洞庭湖里失却船,赤脚波斯水底眠。
尽大地人呼不起,春风吹入杏花村。
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
[宋] 苏轼
何年顾陆丹青手,画作《朱陈嫁娶图》。
闻道一村惟两姓,不将门户买崔卢。
我是朱陈旧使君,劝耕曾入杏花村。
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
(注释:朱陈村,在徐州萧县。)
【越调】小桃红 消遣
[元] 爱山
一溪流水水溪云,雨霁山光润,野鸟山花破愁闷。乐闲身,拖条藜杖家家问。
问谁家有酒,见青帘高挂,
高挂在杨柳岸杏花村。
世间惟有酒忘忧,酒况谁参透?酒解愁肠破僝僽。
到心头,三杯涤尽胸中垢。
和颜润色,延年益寿,一醉解千愁。
渔父词
[宋] 薛师石
十载江湖不上船,卷篷高卧月明天。
今夜泊,杏花村,
只有笭箵当酒钱。
浣溪沙 瓜陂铺题壁
[宋] 无名氏
碎剪香罗浥泪痕。鹧鸪声断不堪闻。
马嘶人去近黄昏。整整斜斜扬柳陌,
疏疏密密杏花村。一番风月更销魂。
【注释】:这首词是一位未留名的姓的作者用篦刀刻在蔡州瓜陂铺的青泥壁上的。
词的上片是追忆与爱人别离时的情景。香罗帕一般是男女定情时馈赠的信物,现在将它剪碎来揩拭离人的眼泪,真是悲痛之极。接下来两句用景物描写进一步烘托和渲染别离的悲痛。就在这剪碎香罗,泪眼相看,痛苦诀别之际,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哀鸣,和着催人远行的声声马嘶,又在黄昏的沉沉暮霭中断续相和,更使得这一对多情的离人肝肠寸断。下片写与爱人别离后的愁思。跟上片不同,没有从正面着笔,而只是写旅途风光,妙处就在从这一路风光中不难体味这可怜朋友的愁思。他一路行来,走过种着或成行或斜出的杨柳树的道路,穿过傍着或疏或密杏花林的村庄,这些景色不可谓不清美宜人,可是在离开了心上人的男主人公眼中,它们只能更加勾起对已诀别的爱人梦幻般的思恋。待到结束一天的旅途劳顿,投宿到乡间一所小旅店歇息下来,虽有清风明明,却丢失了花前月下的愉悦生活,真是感触万千。
山西杏花村,位于汾阳市城北15公里的太汾公路北侧,以汾酒闻名天下。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代,这里的杏花村都以酿酒、酒文化闻名。盛唐时,这里以“杏花村里酒如泉”、“处处街头揭翠帘”成为酒文化的古都。
山西花村酿酒始于北魏,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历代文人墨客,题诗刻碑,盛赞佳酿。这里产酒、后人也就认为杜牧说的是这个杏花村。
但是开篇所说的《清明》一诗,里面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却不是山西杏花村!《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经过金陵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南京市秦淮区杏花村,古村名,原址位于今南京城西南隅,凤台山、花露岗南侧低丘地带。春秋战国时,毗邻长干里闹市区,为人烟稠密之地。南朝刘宋年间,杏花村以出售“金陵春”佳酿闻名于世,村内酒令飞扬,酒香四溢,时有“来到杏花村,不饮也醉人”之说。
晚唐大诗人杜牧,时任池州刺史,于大和七年(833)春,由宣州赴扬州淮南节度使府,途经江宁(今南京),以吟咏七言绝句,描述他沽酒的场景。诗人以这种清雄俊逸的笔触,抒写了现实广阔的题材。富有鲜明特色的《清明》诗,一时唱响了大江南北,千百年来,“牧童遥指杏花村“一句世人传诵不衰,杏花村亦随诗文而名扬四海。
明清时期南方私家园林兴盛,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辅以古代文人诗词的情调,如诗如画。于是江南几处稻香村,杏花村也十二景,大概都是借酒增加点美学效果而已。其实,清代《江南通志》也说得很明白,那是“因唐诗得名”。换句话说,就是借用唐诗起了个村名,造几处园林美景,满足几位秀才的“村花村酒两共幽”的自慰。从美学角度看,杏树很少作园林主景、特别是南方,偶尔点缀那么一两棵到是常有的。
随着历史的风风雨雨,杏花村亦饱经沧桑,至元末,村内遭受一场战火,杏树林被摧毁殆尽,仅剩“老树数株”。明代又进行大面积复植,逐步恢复旧观,可惜,当清军进入,杏花村又重遭毁坏。以后,杰出名家吴敬梓不忍林区被损,又兴工补植100余株,致使杏花村留住了旧日的风采,仍为人们观赏的胜境,沽酒的雅处。“杏花沽酒”名列清“金陵四十八景”之一。至清代晚期,杏花村已日渐荒圮,后荡然无存。1958年,因兴建南京第一棉织厂,被占用而废弃. 。
所以,现在全国各处出现的杏花村,都不是杜牧沽酒的地方,那个古老的杏花村早已湮没在歴史之中,连遗址都没有了的。当然,这也不影响这些因诗得名的杏花村、继续演绎着诗人的酒文化。
微信改版,不小心咱们可能就走散了!给我们设为星标 ★吧!点击文章最上方蓝色字体 “云南188网站”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温馨提示:文章文责自负,不代表我网站观点。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欢迎转发、留言,更欢迎点“在看” ↓↓ 分享美文,请点这里 ↓↓↓ 点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