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是由于地球内部原因引起的组成地球物质的机械运动。它可以引起岩石圈的演变,促使大陆、洋底的增生和消亡;并形成海沟和山脉;同时还导致发生地震、火山爆发等。
地壳运动与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紧密相连,它们可以导致地球重力场和地磁场的改变。
延伸阅读
怎么判断地壳运动方向?
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也称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该种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垂直运动,又称升降运动、造陆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
地壳运动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形成各种构造形态,改变岩层的原始状态,所以有人也把地壳运动称构造运动。按运动规律来讲,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有些升降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一种现象。
地壳是如何运动的?
整个地球的历史,可以说是地壳运动的演变史。造山运动是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之一。“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连同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曾经就是汪洋大海。为什么大海会变成高山?科学家已经为我们找到了比较满意的答案。
1960年5月,中国登山队第一次从北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并在珠峰的沉积层中发现了大批古生物化石,其中有代表海洋环境下生长的菊石类、鱼龙等化石。这些化石是一亿年前的中生代形成的。1975年,中国登山队再次在顶峰附近的岩层中发现了四五亿年前的古生代奥陶纪的海生动物化石,如三叶虫、海百合、腕足类等。这就清楚地证明:喜马拉雅山地区在很早很早以前是一片汪洋。
是什么力量使茫茫古海会变成巍峨高山?科学家提出一种假设,认为地球上的岩石层并不是一个大整块,而是分成好些大块,地质学家称它为“板块”。这些板块就像悬浮在地幔软流层上的“木筏”,是会漂移的。按照这种学说,亚洲大陆是一个大板块,南亚次大陆又是另一个大板块。在离现在大约3000万年以前,由于南面印度洋下面软流层的活动,引起了洋底扩张,使南亚次大陆板块逐渐向北移动,最后与亚洲大陆板块相撞。恰恰在这两大板块之间的喜马拉雅古海受到两面夹击,猛然被挤,就这样被抬升起来,沧海变成了高山。在地质历史上,地壳的这次异常强烈的造山运动,就叫喜马拉雅运动。有趣的是,雄伟挺拔的喜马拉雅山至今仍在缓缓上升呢!
地壳的这种巨大海陆变迁,不仅仅局限于喜马拉雅山一带,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以及许多其他地方,都可找到这种历史巨变的痕迹。例如,发生在中生代的两次大的地壳运动——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就对我国大陆和亚洲东部地壳发生巨大影响。在两次地壳运动后,我国四川、云南以东原来被汪洋大海所淹没的地区,全部从海底隆起成为大陆,从此结束了我国南海北陆的局面,使南北陆地连成一片。强烈的燕山运动使我国的昆仑山、天山、祁连山、大兴安岭及太行山等山脉相继崛起;辽阔的华北平原、松辽平原、江汉平原等也相继形成了。
地壳运动除大型造山运动外,还有地震、火山爆发等等,它们都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什么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
地壳的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
由内营力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构造运动叫地壳运动。地球表层相对于地球本体的运动。通常所说的地壳运动,实际上是指岩石圈相对于软流圈以下的地球内部的运动。
岩石圈下面有一层容易发生塑性变形的较软的地层,同硬壳状表层不相同,这就是软流圈。软流圈之上的硬壳状表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地壳同上地幔顶部紧密结合形成岩石圈,可以在软流圈之上运动。在地球的内力和外力作用下地壳经常所处的运动状态。
地球表面上存在着各种地壳运动的遗迹,如断层、褶皱、高山、盆地、火山、岛弧、洋脊、海沟等;同时,地壳还在不断的运动中,如大陆漂移、地面上升和沉降以及地震都是这种运动的反映。
地壳运动和板块运动一样吗?
原理不同
1、地壳运动:由于地球内部原因引起的组成地球物质的机械运动。
2、板块运动:地球表面一个板块对于另一个板块的相对运动。
特点不同
1、地壳运动:呈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
2、板块运动:岩石圈板块总体向西漂移的定向性;岩石圈板块运动强度的非平稳性;岩石圈巨型构造系的反对称性。
简述地壳运动的主要形式?
地壳运动,是指地壳的形成,消失和运动过程。
地壳运动的主要形式,包括地壳的形成形式,消失形式和运动形式三个部分。
一,地壳的形成形式。
地壳的形成,又可以分为陆壳的形成和洋壳的形成两种形式。
1.陆壳的形成。
陆壳的形成,又可以分为古陆块的形成和演生陆块的形成两种形式。
a,古陆块的形成。
b,演生陆块的形成。
演生陆块的形成,又可以分为地幔熔浆的登陆和洋壳的登陆两种。
2.洋壳的形成形式。
洋壳的形成形式,又可分为组合大洋的形成演化,周期性闭合扩张的大洋的形成演化,周期性产生消失的大洋的形成演化,和重复性闭合扩张大洋的运动四种。
a.组合大洋的形成。
b.周期性闲合扩张的大洋的形成。
c.周期性产生消失的大洋的形成。
d.重复性(或传承式)太洋的形成。
二,地壳的消失。
地壳的消失,可分为陆壳的消失和洋壳的消失两部分。
1.陆壳的消失。
陆壳的消失,又可分为演绎消失(又称缓慢消失)和积压消失两个部分。
2.洋壳的消失。
学壳的消失,又可以分为挤压和积压消失,登陆两种。
三,地壳运动形式。
地壳运功形式,可以分为陆壳运动的形式和洋壳运动的形式两部分。
1.陆壳运动的形式。
陆壳运功形式,因陆块的结构,性质和所在的区域而定。
2.洋壳运动的形式。
洋壳运动的形式,因洋壳所在的海域,海域的结构,海域的形成演化而定。
地壳的升降(垂直)运动,因区域,时空而定。
地壳的水平运动,因地壳的结构,区域,时空而定。
地壳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由陆块的结构,所在的区域,所处的时空和陆块的属性确定。
总之,不同的陆块,运动形式不同。不同区域的洋壳,运动形式也不相同。
相对亚欧陆块而言,在亚欧陆块地壳区域内,无论地质或结构,都呈现出‘象’的运动。
地壳运动形式无论怎样千变万化,最终也得尊循海陆形成演化的原则,地壳运动的原则,小区域服从大区域,小结构服从大结构,局部服从整体运动的潜规则,才能促使整个地壳周期性地协调的运动。
所以,地壳南下北上的周期性嵌合分裂运动,也是地壳运动的又一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