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婆罗门教育 什么是婆罗门教词条

什么是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Brahmanism),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宗教,也是现在的印度国教印度教的古代形式,以《吠陀经》为主要经典,以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崇拜三大主神而得名。它拥有10.5亿信徒(1993年统计数),仅次于拥有15亿信徒的基督教、11亿信徒的伊斯兰教,远超拥有3亿信徒的佛教

延伸阅读

婆罗门教的六大宗派分别是哪些?

公元前6世纪,婆罗门教为了应对新兴的耆那教、佛教的攻击,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对教义作了许多新的解释,逐渐形成了正统哲学六宗。

大约公元前3世纪以后,婆罗门教的六派哲学开始陆续产生,后来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完善,才逐步建立起自己独立而完善的体系。这六大宗派分别是数论、瑜珈论、胜论、正理论、弥曼差论和吠檀多论。

婆罗门教究竟是印度本土宗教,还是雅利安人入侵后外来的?

外来统治者因地制宜建立了奴隶制国家,然后就地取材编辑出了基于奴隶制的种姓制宗教:婆罗门教。

因此,婆罗门教既不是纯粹外来的,也不是完全本土的,而是两者合起来的产物。

印度教和婆罗门教哪个创造了种姓制度?

印度教创造了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只是印度教里的一个等级。据历史资料显示,印度的种姓制度,最初是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是的产物,后来成了印度教用来划分等级的标志,这些等级包括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达利特,其中婆罗门等级最高。

婆罗门教创始人是谁?

婆罗门教没有真实意义上的创始人,婆罗门教印度古代宗教。印度教的古老形式。它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前1500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

同许多后来的世界性宗教不同,它没有明确的具体创教人,是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派别汇合而形成的宗教思想体系。

所有这些不同的教义与思想派别都代表了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文化内涵,又都在印度次大陆经历过数百到上千年的繁荣,尽管人们可以笼统地以印度宗教文化来概括它。

出现在泰国最早的宗教信仰是?

婆罗门教是泰国地区最早的宗教信仰,如今的泰国文化还存留着一些婆罗门文化的痕迹。

婆罗门教在大约公元前3世纪的时候就传入泰国,到了5世纪的时候,婆罗门教在泰国的发展达到最繁荣的时期,但到了13世纪之后,婆罗门教就渐渐的衰落了。虽然婆罗门教现在已经失去往日的辉煌。但婆罗门教文化为现代泰国文化奠定了基础,现在很多皇家仪式,还按照婆罗门教的规定举行。甚至民间的某些信仰都是从婆罗门教演化而来。

印度婆罗门教怎么产生?

公元前7世纪以前,雅利安人的信仰基本上是自然崇拜。 人们相信世界万物都受某种神的支配,如天神梵伦那、太阳神 弥陀罗、雷神因陀罗、火神阿耆尼等等,也尚未形成专门的祭 司阶层。随着国家的形成,公元前7世纪出现了专门的祭司贵 族集团婆罗门,他们将雅利安人的原始信仰加以整理,为新形 成的奴隶制度和种姓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婆罗门教便随之产生 了。

婆罗门教以《吠陀》为经典,信仰“三神一体”的梵天 (世界精神,创造神)、Bit湿奴(护持神)和湿婆神(破坏神)。 婆罗门教的教义可概括为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第一,“梵” (世界精神)是惟一的真实,自我或个灵魂来自“梵”,整个客 观物质世界都不过是一种幻觉。

第二,自我造“业”,死后必 转生为低种姓甚至牲畜,只有遵循“法”(“达摩”),才能转生 为较高种姓,以至最终实现理想境界的“梵我一致”。祭祀万 能是婆罗门教的重要特征。繁琐的祭祀活动大体可分为两大 类,即家庭祭和天启祭(火祭)。仅家庭祭就有受胎(一般在 妇女怀孕后进行)、成男(祈求生男孩)、分发(祈求母亲和胎 儿安泰)、出生(祈求生后的胎儿健康)、命名、出游(婴儿初 次出行)、剌发(表示人成年)、人法(接宗教训练)、归家(回家过世俗生活)、结婚等12种。

公元前6世纪,佛教和耆 那教兴起后,婆罗门教的势力受到冲击。至公元8世纪以后, 经商羯罗等人的改造,并从佛教和耆那教中吸收了某种因素, 遂发展为后来的印度教。

印度历史上的两大教派?

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是印度的一种古代宗教,形成于公元前8至公元前7世纪,因崇拜婆罗贺摩(梵天)神而得名。婆罗门教崇拜多神,信奉轮回转世、因果业报之说,以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祭司)至上为三大纲领,诸神中以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为最高主神。

婆罗门教的宗教经典《吠陀》意思是“神的启示”(即吠陀天启),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有关印度古代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 婆罗门教开创了种姓制度,将社会分为婆罗门(祭司)、刹帝利(统治阶级)、吠舍(平民)、首陀罗(奴隶)四个种姓。

各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以此维护统治秩序。 婆罗门教兴盛于公元前6至公元4世纪,之后由于佛教和耆那教的发展而衰落。公元8、9世纪,婆罗门教逐渐发展成为印度教。 婆罗门教对南亚次大陆、东南亚地区都曾产生很大影响。

印度教 公元4世纪之后,由于佛教和耆那教的发展传播,婆罗门教开始衰落。公元8、9世纪,婆罗门教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义,结合印度的民间信仰进行了改革,逐渐发展成为印度教。印度教与婆罗门教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其教义基本相同,都信奉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神,主张善恶有报,人生轮回,轮回的形态取决于现世的行为。

印度教也称为“新婆罗门教”。目前印度共和国大部分人口信奉印度教。 密宗 密宗是形成于公元6、7世纪的佛教流派,又称金刚乘、真言乘,结合了大乘佛教、婆罗门教和印度民间信仰而来,也摄取了其它宗教的理论和实践。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