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效应
创友思享汇
思创变 享智慧 汇资源
(继续和申健一起聊他练气功的经历)
“我是彻底想明白了,你听我慢慢说。”
申健吃了口菜,开始卖弄起来。
“首先一条,天底下不存在不怕死的人。”
“但凡还知道求医访药的,就不可能真正不怕死。”
“来到我这里的,对“生”,都有着强烈的渴望。”
“第二,来我这里治病的,以穷人居多。”
“到了医院,花钱多不说,还要打针吃药、开刀住院。一人有病,全家遭殃,拖累好几口子,全家上上下下都不得安宁。”
“在医院治不起的,有一些会来到我这里。”
“还有一些,就是被医院判了死刑的,已经无路可走,索性死马当作活马医,也会来到我这里。”
“不是我吹牛,这些病人,只要来过我这里一次,就会再来第二次的。”
“为什么呢?”我问道。
“其实很简单啊,这些病人,平日里少人关心,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
“人一旦有了病,或者因为怕死而疑神疑鬼、碎嘴唠叨,惹人烦招人厌,或者因为久病无孝子,平日里找个说话的人都难。”
“送到我这里后,我除了发功外,最主要的手段其实是陪他们聊天,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的注意力暂时从自己的身体病患上离开。”
“再加上接触病人多了,他们想听什么,应该怎样和他们对话,我已经摸索了个八九不离十。”
“我这里看病不收挂号费、一般不开药,再加上发功没有效果不收钱,这三条叠加起来,意味着病人第一次来,是不用交任何费用的。”
“我聊天是讲方法的,有专门的话术,所以心理疏导的效果很好。”
“你说他们会不会来第二次呢?”
原来如此!
“能够第二次来,就说明第一次发功有效果。”
“也就是说,我从第二次就可以收取费用了。”
“因为有了第一次的接触,对于病人家境如何,我已经摸得很清楚。知道了他们的家底,自然就知道收多少钱合适。”
“羊毛要薅的恰到好处。既要保证我的收入,又不能让他们觉得太过心痛。然后呢,就会有第三次、第四次……”
使劲揉了揉眼睛,上下认真地打量眼前的这个人。
这个人,已经不是我原来认识的申健了。
“但这么多人属于绝症,是不可能治好的。你收了钱怎么办?”还是没忍住,我问道。
“对于你说的这些人,我实际上做的事,应该叫做临终关怀。我付出了劳动,他们也在我这里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不会找我麻烦的。”申健答道。
申健觉察到了我言语和表情中的异样,倒满酒、碰杯、干杯之后,问道:“有种说法叫幸存者效应,你知道不?”
我摇摇头。
申健两颊已泛红,如竹筒倒豆子一般地说了下去。
他说的并不是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飞机的防护,统计学家亚伯拉罕·瓦尔德力排众议,提出的加强飞机弹痕少的部位的“幸存者偏差”。
他的意思是:死掉的人不会再开口说话,死人的意见,人们听不到,即使曾经听到过,也不会去重视;而仍然活着、继续来他这里看病的人,就是幸存者。他们就是他功力深厚、医术高超的活广告。
有这些人做宣传,他的生意越来越好了。
而且,要相信人的自愈能力,要相信人的精神力量,要相信意识的能动作用。
有几个病人,就是因为选择相信他,获得了新生。
特别说明:A、文章非纪实文学,我不一定是我,他(她)也不一定是他(她),切勿对号入座! B、文章非报告文学,今天非今天,昨天非昨天,切莫时空混乱。C、文章看上去是在讲故事,骨子里还是在说创业。D、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心里有什么就会看见什么。E、文章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如果说努力和拼尽全力之间有什么区别,那就是,当你努力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已经拼尽全力了。当你拼尽全力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还不够努力。早安!
长按识别关注
扫描二维码
喜欢我,就点个再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