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文艺:小说界

离 婚

王天啸

李军这两天气得头都大了,妻子两天都没进家了。给她打电话,要么没人接,要么是个陌生男人的声音。“不要脸,这日子真的没法过了,扶贫、扶贫,不知扶到哪个男人床上去了”。

“喂,你是谁呀,为什么拿我女人的手机啊?”

李军肺都快气炸了,恨不得抓住那个男人活撕了他。

“龟儿子怎么又不接啊?”李军又打了几次,还是没人接听。也难怪,人就是这样,她越不接,李军越打。李军一把将手机摔到床上。他走进厨房,摸摸锅里冰凉。自己从来到家都没有吃饭。他打开冰箱冷冻室,看见仅有半块硬邦邦的红毛鸡和两斤多猪腿肉。李军“砰的”关上冰箱冷冻室,他又打开冰箱冷藏室,想着有奇迹出现。可是,他又失望啦。半碗腊豆子和两根黄瓜,三个馍馍。李军实在饿的受不了。今天是双休日。知道妻子一定在家。李军特意从深圳请假回来,事前没给她打电话,想给妻子个惊喜。可谁知到家一看,铁将军把门。李军沸腾的心情一下子降到冰点。

他春节没回,因为厂里需要加班赶批货,他又是厂里技术骨干,领导专门和他商议,请他加班。许给他加薪水,年后多给他调休时间。李知道,现在农活不太忙,妻子双休日是一定在家的阿。

李军原来是桃山乡党委副书记,分管教育。妻子郝静是桃山中心小学教导主任。那时啊,李军不是今天收公粮杂资,就是明天突击计划生育;郝静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还得听课,组织活动等等。尽管两人都忙得不可开交,但是工资月月拖欠。这不,都三个多月啦,两人没领到一分钱。儿子又在外地上大专,还隔三差五的要钱。两个单位里,不是今天王家娶儿媳妇,就是赵家嫁女儿,要不就是拜把兄弟的爹死了,娘住院了。两口子成天都是东家借,西家借,硬着头皮去求人。李军可又放不下架子,这借借磨磨的事儿都是郝静打理。可郝静一开始也是放不下脸来。两人整天吵,整天吵,可吵归吵,这日子还得过是不是?也就因为这李军一气之下办理停职留薪去了深圳打工……

李军拿出一瓶五粮液,洗了个酒杯,坐在卧室里就喝起来。他“咕嘟、咕嘟、咕嘟、咕嘟”喝了几口酒。呛得他一个劲的咳嗽。

“扶贫是好事,是天大的好事,中国老百姓都欢迎。”可是让李军想不通的事老婆扶贫咋不回家。李军喝着,说着,说着喝着:“让老师扶贫也行,可怎么两天都不回家。李军“咕嘟、咕嘟”又喝了几口酒,自言自语的说:“这十几年我没日没夜地干,摸打滚爬地在外打拼,容易吗,我?我干过保安,当过送货员,做过搬运工,还被骗到传销窝半年。现在日子好过啦,盖上楼了,买了车拉,存款都到六位数了,日子是滋润。可是滋润的日子也都是我打下的江山,你郝静啊,一年才挣几个钱,还给我烧包!两天不回家!扶贫是假,鬼混是真的吧,狗男女,看我不撕了你们。”李军喝着说着,说着喝着,一会就喝多了。他趴在在茶几上睡着了。

李军醒来后,又去给妻子打电话,他一气打了好几个,可妻子的手机关机了。李军气得把手机扔多远,坐在床边发呆,口中不停地嘟哝着:“离婚,离婚,这日子没法过了,日子没法过了。”

第二天凌晨李军手机响了,是妻子打来的。可李军只听见说了两句话:“我很忙,别担心,我和刘仁在一起呢。”

李军再打手机,又关机了。“我去找刘仁这个狗日的,敢给我戴绿帽子,看我怎么收拾你!”

刘仁桃山乡高台村的书记,是他吗?是不是呢?是不是,得先找他再说。李军想。

天刚蒙蒙亮,李军就骑一辆电动车出去了,他不敢开车,因为他昨天喝的太多了,况且现在还晕乎乎的。

“刘仁!你给我出来!”李军跑到高台村书记刘仁家一大早就咆哮。

“你谁呀,刘仁不在家昨天开过会就去县医院没回来,你谁啊?找他有什么事吗?”一个女人的声音,很有礼貌地回答。

“你知道刘书记去县院干嘛吗?”李军想了许多,心都提到了嗓子眼。郝静,不会有什么事吧?扶贫路上出车祸了?还是……

“你知道书记去县院干干啥?”李军迫不及待的问。

“不知道。他都两天没进家了。昨天就打一个电话。”

这回,李军说话虽客气,但心早飞走啦。他骑车就走,可无论他怎么卖力,车子就是不听话,他一看,车子呢,车腿还支着呢。他差点笑出来声。“都是狗日的刘仁气的。”

李军将电车放到郝楼村东头商店里,便搭车直奔县医院。是先去住院部,还是先去急诊室?李军犯了难。

他想两天,两天啦,还是去住院部吧。李军一个科室一个科室的找,找得很仔细,恨不得挖地三尺。当他走到心脑血管科走廊时,他惊呆了。妻子郝静好披着一件男士西装,坐在长板凳上睡着了。她旁边坐着刘仁,也睡着了。但他俩的头歪在一起。李军一下子傻了,他怒目圆睁,仔细地打量着眼前的一幕,他真想冲过去,劈了这一对狗男女,但他出奇的冷静。病房里是禁止大声喧哗的,病人需要休息,这点素质他还是有的。

他来到跟前,拍拍妻子的肩膀。“啊?”郝静睁开眼一看,李军!她眼里闪现出惊喜,脸上又红霞满天,“你啥时候来的?”郝静小声地说。李军瞪了她一眼,没言语。

“咋啦,哑巴啦,还是憨了?”郝静仍旧笑眯眯地边说边将西装盖在刘仁身上。

李军咬咬嘴唇,任热泪在眼眶里打转转。这时,刘仁也醒了,一见到李军,亲的不得了,又是递烟,又是想握李军的手。“大兄弟,你咋来了?”

“我咋不能来?打扰你们好事啦?”李军气呼呼地说。

郝静站起来,狠劲抽了李军一巴掌。“神经病!”

“大兄弟,你误会啦,贫困户赵大娘患了脑淤血,多亏了郝老师去的及时,我又开会两天郝老师的手机在我那……”刘仁一看,李军误会了自己,忙去解释。

“郝老师,外面是谁呀,李军吗?”赵大娘有气无力地说。李军忙跑到赵大娘跟前,握着她冰凉的手,热泪盈眶。“孩子,你摊个好媳妇,她扶贫不走过场,真心待我,帮我干家务,申请住院医疗等,这两天,守着我,端茶送药,端屎端尿,照顾得无微不至,比亲闺女还亲呢?她两天一夜没合眼了……”赵大娘说。

李军羞愧的低下了头。

“回家,离婚。”郝静拉着李军就走。

刘仁握着赵大娘的手,一个劲地努嘴,赵大娘也会心的笑啦。

作者简介

王天啸:男,安徽萧县人,笔名渔叟、槐花等。自幼酷爱文学,喜欢下棋和旅游等,也喜欢独处,一个人捧一本书 读,边读边思。80年代有文字见报,自今笔耕不辍,文字散见于一些报刊。他现为安徽省作协会员。

秋 后

牛士中

秋后,一片金黄,阳光中飘溢着淡淡的庄稼成熟的味道,人们声音里也透着一缕甜味儿。

李秋后对季节敏感,而今年的秋却没有吸引他多少注意力。

他颇不宁静,布满血丝的眼睛暴露了内心的焦灼。

几位熟悉的朋友和他开玩笑,“这几天又透支了吧?小嫂子不依不饶的,你日夜操劳,要注意身体啊——”

李秋后家有娇妻,小他十岁,颇有姿色。

出身农门的李秋后,是父亲李春生倾尽全力推出农门的,几亩薄田,打打零工,让他最终完成学业。

李秋后二十八岁研究生毕业考取公务员,直接副科,凭着一腔干劲和才智,奋斗六年,以出色成绩升职正科,担任了一个县级市的局长。不久,李秋后遇见刚参加工作的妻子,一见钟情,不久结婚。李秋后一时成为大家羡慕嫉妒的热点。

三十五岁的李秋后现在遇到了烦心事。

一家公司老板送他一张银行卡,三十万!想请他量身定做一份招标文件,帮助该公司如期中标。

李秋后明白,那是市政府安排的一项三千万市政工程项目,具体由局里负责实施。三十万,不是小数目,自己买房手头正紧,收下正解燃眉之急。可是,父亲的谆谆告诫让他时时犹言在耳,拿不定主意。

收还是不收,现在确实是李秋后人生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和妻子商量?可能把事情弄得更糟。终于等来了周末,李秋后带着妻子回到乡下。

李秋后望着眼前熟悉的一切,醉了:沉甸甸的玉蜀黍,豆荚拥挤的豆子,让庄稼人无比温馨。李秋后仿佛看到了父亲满脸皱纹中流淌的笑意……

父亲满脸沧桑,曾经挺直的脊背越发驼了。母亲过早离世,给父亲平添诸多寂寞。犹豫再三,他张开的嘴巴紧紧闭上了。

父亲把蔬菜杂粮塞了两口袋,放到车上,又匆匆喊住欲回城的儿子儿媳。

堂屋里有点闷,电扇嘶哑的声音就像父亲深夜咳嗽声。

“爹,您还有啥事?”李秋后关切地望着父亲。

“我总感到哪儿不放心——”李春生顿了一下,目光在儿子脸上停留半晌,“你们都是读书人,又是公家人,事理比我老头子明白,可我还是要唠叨……”

李秋后看了妻子一眼,坐下。

“你知道为啥给你起名叫秋后吗?”李春生打开了话匣子。

以前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粮食就是乡下人的命,一粒都不能浪费。收秋季节,恨不得把每一块红薯、每一颗花生都找出来!

这季节是爹最开心的时候。

麦收后,肚子可以吃个饱了。一转眼秋庄稼又到眼前,那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爹喜欢秋后啊!

爹喜欢秋后还有重要的缘由呢。

你还记得小时候爹带你到收割后的豆地里捉田鼠的事吧?

秋天的乡村跟画一样。

田鼠在沟坎田地,打出曲折的深洞,从早到晚,将豆粒一颗颗叼进洞里……

田鼠也为活命,可是,它是在抢别人的果实啊,怎么能取不义之财呢!

秋后,乡里人就挎着竹篮子,扛着大铁锹,钉扒,来找田鼠了。大铁锹,钉扒,轮番上阵,一两个时辰就能找到田鼠的仓库。黄澄澄的豆子从土里露出来,能装满大半竹篮子。田鼠呢,有时用铁锹打死了,有时浇上煤油,火柴点燃,扔到河坡野地里,那是一个难受啊,等它拼命跑到水边,已经皮开肉绽,就倒在水里了……

这也有点秋后算账的意思吧。孩子,你们身为公家人,衣食无忧,要珍惜啊。不该拿的钱一分不拿,不该做的事绝不能做。取不义之财,做昧良心的事,早晚要受到党纪国法惩罚!这里有几本法律方面的书,这是镜子啊,你们回去好好读读,经常照照,就不会犯错。爹学问不高,可遵纪守法的道理还是懂得的,李春生将一打法律资料递给儿子……

金黄的田野逝在身后,李秋生忽然明白了父亲的用意,自己的心事,怎能瞒得住父亲呢!

回到城里,李秋后立即将银行卡退还,又将父亲的故事讲述了一遍,并送出一份法律法规材料。

李秋后终于睡了一个好觉,天亮醒来,妻子将早饭端上桌子,他感到从未有过的香甜。他又闻到了阳光中飘溢着的秋庄稼成熟的味道。

作者简介:

牛士中,文学学士,法学硕士,媒体撰稿人,供职于某事业单位。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省内外报发表书评、散文、诗歌一百多篇(首)。

散文界

芦 苇

曹芳

又到芦苇絮飘飞的季节,我依然按耐不住澎湃的心绪。再三忖度,还是驱车回到了老家。

我的老家,村子的四维有一条大沟壑,和别的村庄是接通的,村子里的人们农桑稼穑,都得从沟壑上的一座大桥经过,这条连村的沟壑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为了灌溉大田地和村子到梅雨季节排水用的,也堪称是当时最佳的水利人工设施。只是现在弯弯绕绕的深壑早已干涸,即便是梅雨季节也不曾积蓄流水,只不过当年的壑底到岸两边的大面积的芦苇还在。

刚土地分到户的时候,每到这个季节,葳蕤而粗壮的芦苇会被收割一 空。只剩下枯萎的叶子和锃亮亮而尖尖的苇茬。走远一点,再走远一点,回头望那空旷落荒和一眼瞧到别村的感觉……,曾经令年少的我一度回味。

芦苇各家收割以后大多都是整捆论斤出售了。而我家从来没卖过原棵芦苇,还得大量买呢!因为我父亲会用芦苇,打粮食柘子,芦苇席子,鸡,鸭笼子和芦苇斗笠子。

打成芦苇席卖最多,因为那时不时兴打工,一到秋耕以后,村里的人就在家里待闲,而我的父亲就开始忙活起来了,为了上学的学费,我们也别想闲着,得帮着剥苇皮,父亲把剥掉皮的芦苇一棵棵的用镰刀头破开,再用石磙子碾压以后才能编席,若要编鸡鸭笼子和芦苇笠子就得把一棵芦苇一破四份,那样编出来的小玩意才够美观。

剥掉的芦苇皮还可以烧火做饭,用新鲜的芦苇叶子蒸馒头特别香,最让我们喜欢的是用芦苇絮打做的毛蓊,下面再钉一个木高底,到了下雪天穿上它,踩在雪地上咯吱咯吱的响,里面暖乎乎的还不冻脚。

记得那时候一到寒暑假,我都会带着成捆的芦苇席去集市上卖,但很多时候席贩子到家里来收购的多。我们姐妹的学费和家庭开支全靠父亲编芦苇席卖来支撑。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芦苇席早已没有人再铺床了!连鸡,鸭笼子都不用芦苇编的了,再别说谁还愿意戴芦苇斗笠了。芦苇和父亲编芦苇的手艺如父亲的人一样,被时代的浪拍打到了沙滩上。编芦苇的手艺早已成了过时代的淘汰行业。

唯有每年的端午节,有些人为了包粽子还能想到去看一眼芦苇,从她那瘦弱的身躯上攫走几片新泠叶子。

芦苇为什么没有昔日的旺盛呢?

父亲说:没有人收割过问的芦苇和现在的人一样,缺少灵魂。

我深深悟着父亲的语意。

(芦苇越割第二年越旺,没有收割的芦苇到了春天从侧根部发出的苇丫也不会粗壮,年复一年的自生自灭,令芦苇蜕变成了苇草型的芦苇了)现在的芦苇象现在的人一样失去了原有的模样!

我深深的叹息……!

我怀念昔日的芦苇,昔日的芦苇荡……。

作者简介

曹芳: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做一棵故乡的树

白杨树

三毛说:“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莫名的就喜欢上这段话。喜欢这段话大概是因为曾经也想着做一棵树,一颗平凡的白杨树。大概想以最简单的姿态笑看人生,安然以岁月。

想做一棵树,或许是因为儿时生活多关乎树。

家乡的柳树不是随处可见,也并不鲜见。村头的小河边就有几株垂柳。婀娜多姿的柳枝在温和的早春翩翩起舞。那时少年不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千古名句。只晓得折下一根根柳条拧成口笛吹奏春的乐曲。可惜我实在对不起那被折下的柳条,因为五音不全,使足劲鼓足了腮帮子只能勉强发出哑哑的响声。编帽子我还是会的。小伙伴们用柳条编织出一顶顶帽子,戴在头上,穿越在树林里玩打仗游戏。欢乐的笑声永远留在了记忆深处。

记不起梧桐花开和槐花飘香哪个在先了。只记得一棵棵梧桐树,叶子绿绿油油的。那一树喇叭花开尤其吸引人,一团团,一簇簇,连成片,结成串,挨挨挤挤的。小伙伴儿们最欢喜的是梧桐花落,一个个小喇叭从天而降,我们笑着,闹着,一朵朵捡起,把花儿摘去,留下六角的花蒂,回家用针线串成项链戴在脖子上。

村子东面是一条小河沟,沟沿两旁是清一色的槐树。槐花开了,一串串乳白色的小花,一树一树的,满眼都是。走在路上,仿佛行走在用白玉雕刻成的长廊里。可惜那时没有相机,没有手机,不然漫步槐花丛中,来张美颜照,怎能说不是画中走来的花一般的女子呢?微风轻拂,槐花的香味儿弥漫开来,几里外都也闻得到。诱人的清香因此引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养蜂人,成群的蜜蜂在花丛中飞舞歌唱。孩子们是不怕蜂的,槐树林自然成了欢乐的大世界。放学后,男孩儿女孩儿撂下书包,拿块锅饼,抓把酱豆,牵了自家的羊,不约而同地来到槐树林。没有谁愿意看着羊群吃草,你把羊拴在这边的树上,我把羊拴在那边的树上。会爬树的,噌噌几下蹿上树,折了一枝一枝的槐花抱到羊跟前,便开心地疯玩去。不会爬树的,早已备好了一根长长的竹竿,在一头绑把镰刀,一会儿功夫竟也钩下白花花的一片,捋一把槐花塞到嘴里,甜滋滋的直抵心窝。老人们说起的槐花饼,槐花盒子,听起来还满香甜的。可能是祖母在饥荒年代吃腻了,我也就没有机会品尝到那美食,只是摘了新鲜的花苞咀嚼一番,唇齿间的余香便久久不散。最有趣的是女孩儿们摘了一串串洁白的槐花挂在耳朵上当耳坠。更有人拿了烟卷儿里的金纸,包上一两颗金牙,美哉乐哉玩到太阳落山。在大人们此起彼伏的呼唤声中,羊群的咩咩声伴着我们依依不舍地回家去。槐树林芬芳了我们的童年。回想起来,依稀还听得见村口老槐树下长辈们的声声呼唤。

故乡的村庄树多而密。每户人家房前屋后都是树,路旁河堤还是树,村里村外全是树,树在庄上,庄在林中。一群娃娃过家家,不经意插下的杨树条,历经几年风雨竟也长成参天大树。

盛夏,密密匝匝的浓荫是人们乘凉的好地方,更是蝉的理想去处。不管是哪一种树,也不管是哪一棵树,从地上捡起小土块扔到树上,但凡有响动,都会有几只蝉惊慌逃窜。夏日的蝉好像和小孩子一样清闲,不过我们是有趣的,小河边捞鱼摸虾,树林间追逐嬉戏,而蝉无聊的只会鸣叫,捉蝉便又成了整个夏天最火的竞技项目。手巧的孩子用一截铁丝,一个塑料袋,一根高粱杆,三不两下就制作出一个捕蝉神器。走到树前,踮起脚尖,瞄准目标,猛的一罩,蝉就扑楞着翅膀钻进网袋里。也有的孩子拿了高粱杆的一头做成一个小的倒三角,找到蜘蛛辛苦编织的网胡乱网上几圈,这样粘性很大的网蝉神器也是极好用的。越到中午越听得树林里高亢嘹亮的蝉鸣,好像在故意挑战不爱睡午觉的孩子们。我总是听着蝉的大合唱,待奶奶睡着后,蹑手蹑脚地拿了捕蝉器溜出门去。只要有树的地方就有蝉,只要有蝉的地方就能偶遇几个小伙伴。大家结伴捕蝉,各自装在一个小袋子里,看谁的战利品最多,累了就坐在树荫下给蝉剪翅膀。当然捕来的蝉成了鸡群的口中餐,而逮来的蝶老猴却是少年的餐中宝。蝶老猴是蝉的前身,需树下隐居好几年才破土而出,黄昏出穴,天黑上树,蜕了壳儿就成了蝉。尤其雨过天晴的黄昏后,蝶老猴们蜂拥而出,大人小孩儿拿着手电筒照蝶老猴。树林里比平日的晚上更加热闹。胆子大的会去河边远一点的树林,胆小的就在村子里边的树林。一盏盏手电筒忽明忽暗,一阵阵谈笑声忽高忽低。有的蝶老猴刚爬到树根,还未上树就被逮着。有的一棵树上好几只,正排着错综有序的队列往上爬。逮来的蝶老猴被大人们洗净,用盐腌上一夜,第二天放锅里油炸,酥嫩焦黄,味道鲜美。估计历代皇帝也没享用过如此美味。那时候也有人在河边的小树林照青蛙,听说更是绝世佳肴。奶奶不允许我家里人照青蛙。至于捉蝉照蝶老猴,想捉就捉,想照就照,想去村里哪片林子就去哪片林子。

我们的村子四面环水,东西北均称沟和沟沿。唯有南面是一条无名大河,河沿依然是挨挨挤挤的树。大河之所以无名可能因为还不够宽阔。河沿过去是一条更大的河,美其名曰“汴河”,汴河沿更是密密层层的树。如果打游击战,家乡的树林绝不逊于冉庄的地道。初冬时分,人们会到河沿搂树叶子。拉上架车子,带上耙子、车兜子、蛇皮袋子,还会有一条小的或是大的狗跑前跑后的跟着。家里不是当真缺柴烧,人们还非要搂树叶子,难道是抵挡不住树林赐予的厚礼?那一层层树叶厚厚的,软软的,偶尔会窜出一两只兔子,野鸡,但转眼间就不知躲在哪棵树的后面了。远远的会听见树林里传来唱梆子戏的,还有唱《小城故事》的,不见其人,只闻其声。大人们上尚借干活之名来玩耍,更何况小孩子们。我们除了给大人抻抻口袋就跑去采集标本了。拿了各种各样的树叶子聚在一起跳啊,闹啊……林子上空回荡着欢乐的笑声。大路上冷不丁有一辆卡车开过,喇叭一响,一伙孩子尖叫着迅速散开,退到树林中。待车开远一点,又迅速从树林里钻出来,竞相跑着追逐卡车,跑得大汗淋漓也不管,好像争创吉尼斯世界追车记录。直到卡车无影无踪,孩子们沿大路返回,竟然找不到各家大人在哪一片树丛中。

偷偷拿了家里的被单儿捅马蜂窝,悄悄拿了爷爷的帽壳掏鸟蛋……一棵棵平凡的树总是带给孩童们无限的乐趣,还有一棵棵平凡的树馈赠给孩童们丰硕的果实。

邻居家大场边有棵茂盛的老桑树。老桑树旁边还有几棵不起眼的小桑树。等到桑葚由绿变红,再变黑、变紫,大家聚到树下,爬到大桑树上的,骑在小桑树上的,站在树下等着树上的接济的,跳跃着试图够见低垂的枝丫的。大家说着笑着采食着桑葚,吃得满嘴满腮帮子黑的,紫的,一个个成了大花脸。

西沟沿上长满了一棵棵桃树,一棵棵杏树。可能是先辈们扔下的桃核,杏核长成树,树又结了果,谁也说不清是谁家的。除了毛蛋家的桃子结的又大又红,不能随意采摘,至于毛桃儿、土杏儿,似乎是无人看管的。儿时的我们有一支“小分队”。哪颗桃子红了,哪颗杏子黄了,没有人比我们更早知道。孩子们摘桃摘杏,大人看见了并不责骂。大伯家路边上就有两棵杏树,我领了一帮伙伴摘杏,大伯看见也不生气,只说捡熟的摘,生的留下,别折断枝条。毛桃儿土杏儿吃厌了就想起樱桃来。想吃樱桃就不大容易了,大概因为樱桃好吃树难栽或是物以稀为贵吧。只有去往小学校的路上有两株枝繁叶茂的樱桃树,特别引人注目,但是名树有主,是邻村的一户人家。樱桃成熟的时候主人家常常搬了凳子坐在树下,我们需拿了一分钱,两分钱换取樱桃。石榴树,柿子树,枣树也都有的,但不像毛桃、土杏、桑葚,可以随便吃,必须人家主动给,必须客气一番才可以一饱口福。

故乡的树带给我的是快乐是香甜。我想做一颗树,至于为什么想做一棵白杨树,大概缘于读过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后又读到魏姓大作家魏巍,笔名红杨树,从此自命名“白杨树”。辗转来到塞外坝上20余载,见到最多的自然是白杨树了。由城回村的路不远,出了外环沿途看到的全是长了几十年还是长不大的歪脖子白杨树。这总是令我想起故乡的树。

再回故里,高铁站建到家门口了,周围的村民搬到林立的高楼了,庄稼地变工业园区了,小时的玩伴各奔东西了,沟沿河沿光秃秃的了……那记忆中的树呢?那一棵棵承载太多回忆的欢乐的树呢?在这秋叶飘零的日子,再忆故乡的树。我还是想做一棵树,一棵白杨树,在故乡的岁月里静侯远归的游子,哪怕孤独。

作者简介

白杨树:70后,安徽宿州人,现居河北张家口,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点滴。

风聆吟

窗外

齐飞

秋,总有秋的轻烟

在梧桐落叶间轻唱

依栏的芳容

被惊雷后的残灯怀想

一曲锦瑟是李商隐的惘然

千百年来、惘然尚在

但已经不属于这个秋天

早已圆寂成化石般的感叹

镶嵌在钻戒的宝石之上

那荷语莲梦下的兰舟

是憔碎在红尘中的绽放

绽放出几声管箫的诉求

攀爬在柳树的梢头

完成一次和新月的约定

可是,徒有这一笺相思

写满了我们的故事

然而,邮路在不远处迷失

一处断崖回绝了一切

寄语丢失在记忆的深渊

黑暗在黑暗里遗忘或被记起

望无尽的苍天

却找不到明月隐于何处

抛出的秋寒

奈何被秋的纱窗阻拦

窗的灵魂构件

多少注入了一些神秘的力量

为什么依然显得如此若小无助

挡不住落尘的黄昏

莫不是一个珠帘半卷的怨愤

等待着萧萧秋雨带来的旧愁

共举金樽、醉卧夕阳

然后,化作一对恩爱的鸳鸯

在这个充满爱的世界上

决定今生:依然相欠

作者简介

齐飞:

中华诗词楹联学会会员

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

蚌埠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

书法报蚌埠工作站名誉站长

蚌埠市传统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

中旭国学院名誉院长

蚌埠市艺术摄影家协会文学顾问

天方公司战略发展顾问委员会委员

曾经的缘

袁萍

手捧着我的脸,

落下轻轻的一吻,

你说喜欢我的纯真。

也爱我无忧无虑的笑颜。

你牵着我的手,

说要执手一生。

陪我说着悄悄话,

那悦耳的语音,

如天籁般环绕耳边。

我记住你温柔的脸,

也记住蜜语和誓言。

我相信幸福永远,

更会真情相伴。

我守着你的承诺,

静静等待着那一天。

作者简介

袁萍:山东临沂人,曾在《桃花塬文学》上发表作品《昙花》、《失火的天堂》等。在桃花塬文学社任职。

欢迎在下方 留言评论!

喜欢宿州文艺,别忘了随手点赞哦!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