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凯
在阳朔镇的西街上,有店就有各自的商号招牌。有招牌,讲诚信,生意会长久兴隆。
张凯 男,汉族,阳朔县人,1955年生,大专文化,中共党员。1972年在城关公社木山插队务农,1975年分配至广西宜山七〇一三厂工作。1986年停薪留职下海经商,在西街开设“小金阁”民族工艺店。1991年辞去工作。1993年加入阳朔县工商联,连任三届副秘书长,阳朔镇商会第一、二、三、四届秘书长、副会长,县政协第五届、六届委员。县文学协会会员,在区、市、县报刊上刊登文学稿件近100余篇。
阳朔文艺作品
阳朔西街的商号招牌
在古时候,桂林市阳朔县寿阳城内的西街就是商家的云集之地。因为阳朔西街东近漓江水东门码头;北面建有“广东会馆”、双月桥;西面建有明、清时期的“江西会馆”、“湖南会馆”。阳朔西街的建筑都是以小青瓦、白粉墙、坡屋面、木格窗、吊脚楼为主的桂北民居的风格,散发着浓浓的古香。
那时,西街名声较为响亮的商号招牌有“天元堂”药铺、“达昌”日杂店、“万利祥”、“陈公兴”食品店、“蒲同昌”、“来兴源”的米酒、烟草铺。听老前辈讲,每逢新春佳节,都有很多舞狮队前来助兴,这时候西街就成了县城舞龙舞狮的“主战场”。狮子还会到每家每户去游玩,各店铺老板都会在招牌上挂起一大包的礼品和红包迎狮,并且用铜盆盛半盆清水,在铜盆中放入几棵青菜和多枚铜币银毫,吸引各舞狮队前来“抢亲”。期间,伴随着锣鼓声和鞭炮声,所有的舞狮人使尽浑身解数,把平时练就的真功夫发挥得淋漓尽致。西街上的鞭炮红纸被铺满了整条街。每当夜幕降临,各商铺的招牌上挂起了宝莲灯、走马灯。西街商铺里的留声机播放着小调、小曲,歌声令人陶醉。此时,西街的夜色十分迷人。我在西街的商铺招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后制作的。那时,西街还有很多铺面没有出租,有的大门旁还砌有砖墙、装有门窗,用来做客厅或住宿之用。我按每月60元的租金,租得30余平方米的铺面,做着工艺品的生意。有很多的国外游客及台湾同胞到桂林阳朔观光旅游。每到中午,上百艘游船停泊在阳朔水东门码头,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涌进西街。当时,认识了一些台湾游客,记得有一位柳州籍的台湾老板建议让我给店铺加块商号招牌,有了招牌客人能快速找到店铺,更方便介绍朋友来做生意。后来,我开始琢磨招牌的名称。经过思考,决定以夫妻名字的各一字取名为“小金阁”店。阳朔县城“人民礼堂”的匾额是当地知名书法家徐惠民先生题撰,刚好那年春节,本人特邀请徐老先生为我书写了“小金阁”三个大字。回到家里,我用老樟木板将字复在木板上,然后自己动手用刀雕刻后,油上红漆、贴上金铂,就将它挂在店铺的大门上,并放了一盘鞭炮,吸引了一批游客进店选购。我逐渐地领会到了诚信经商、和气生财的道理,这样生意就越来越好了。 如今,在阳朔镇的西街,用人名、用地名、中、西文化,综合特色取商号立招牌的各有千秋,如“宝莲轩”古玩店、“旅行者”、“李萍咖啡屋”、“没有饭店”西餐厅、“丁丁酒店”、“可可酒店”等。在阳朔镇的西街上,有店就有各自的商号招牌。有招牌,讲诚信,生意会长久兴隆。
阳朔西街的商号招牌
张凯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