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简介哪里人 张之洞简介和生平事迹

张之洞简介?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人称为“张香帅”,祖籍直隶南皮,出生于贵州兴义府,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1863年,张之洞中进士第三名,后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创办大批军民用工业。他还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等学校。1909年去世,谥号“文襄”。

延伸阅读

张之洞大事年表?

1863年得中第三名进士及第,进入翰林院,被授予七品衔编修,正式步入仕途,成为官僚阶层中的一员。

任山西巡抚

1881年-1884年

1881至1884年间任山西巡抚。一上任便勤考吏属,振作革弊,劾罢贪纵害民的县官,奖励好的官吏,严禁鸦片,胪举人才,编练军队,清查仓库。

抗击法军

1883年-约1884年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因力主抗争任两广总督。1884年法国在越南猖獗,边疆告急。上疏建议战守,请严督滇、桂之战,急修津广之防。四月被召进京,上陈抗法之事,多所谋划。

创办两湖书院

1890年

1890年张之洞在都司湖经心书院旧址,创办了两湖书院。

筹建汉阳铁厂

1889年

1889年筹建汉阳铁厂。

开办湖北织布局

1892年

1892年在武昌开办湖北织布局。

帮助康有为在山海建立强学会

1895年11月

1895年11月接待康有为。后以会外赞助人的身份,捐款500两,拨公款1000两,帮助康有为在山海建立强学会。

建议并监修的芦汉铁路

1899年-1906年

1899年建议并监修的芦汉铁路,到1906年完成,命名为京汉铁路。

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1900年

1900年中国北方掀起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便主张坚决镇压。先后镇压了湖北天门县、荆州府等地的人民焚烧教堂、医院的行动,还会同沿江各省奏请力剿“邪匪”,严禁暴军,安慰使馆,致电各国道歉。

逝世

1909年10月4日

1909年10月4日在白米斜街寓所(今北京西城区什刹海湖畔白米斜街11号院)去世。

张之洞是张良的后代吗?

是的

张之洞,1837年出生,字孝达,号香涛,祖籍河北沧州。由于他父亲在贵州做官,所以,张之洞出生于贵阳六洞桥。张之洞是汉朝开国功臣张良的后代,也是唐朝官员张九皋的第39代孙,张九皋可能不熟悉,但是,他有个哥哥非常有名,就是名相张九龄。张之洞也是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张养浩的16代孙,张之洞还一位堂兄叫张之万,是道光二十七年科考的状元。

张之洞是哪的人?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1][2]),字孝达、香涛(一说号香涛)[55],时任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3],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

张之洞于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时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并多次署理两江总督。[5]八国联军入侵时,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1909年)病卒,赠太保,谥文襄。有《张文襄公全集》传世。

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后世将其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政治上,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校前身)[51]、湖北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47]、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6]

张之洞 民族英雄?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有《张文襄公全集》。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一句话概括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他在中国教育由封建传统向现代化迈进过程中,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张之洞到底出生哪?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中年后别号壶公、香岩居士、无竞居士等,晚年自称抱冰老人,去世后被追谥“文襄”,故又称“张文襄公”。直隶南皮(今河北省南皮县)人。1837年9月2日,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其父张瑛时任兴义知府,张之洞就出生在贵州兴义府署。

张之洞四岁入读私塾。清科举制规定,考秀才、举人,必须于原籍应试。十二岁的张之洞就回到原籍南皮,第二年,即道光三十年(1850年),张之洞考中童生,入南皮县学,成为秀才。十五岁参加乡试,考中第一名解元,中举人。十九岁考取觉罗官学教习。1860年入山东巡抚文煜幕府.1862年入河南帮办团练大臣毛昶煦幕府,帮助防剿捻军。同年12月,张之洞族兄张之万署理河南巡抚,张之洞入其府署,草疏言事。1863年,入京会试,张之洞时年26岁,被慈禧点为探花,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同治六年(1867年)四月,张之洞被钦派为浙江乡试副考官,七月到任,八月,简放湖北学政。1870年10月,学政任期已满,卸职回京,11月充翰林院教习庶吉士。同治十二年(1873年)六月,张之洞出任四川乡试副考官,三个月后,简放四川学政。1876年12月卸职返京,充文渊阁校理。1879年3月,补授国子监司业,9月,补左春坊中允,10月,转为司经局洗马。1880年6月转翰林院侍读,晋为右春坊右庶子。8月,充日讲起居注官,9月转左春坊左庶子。1881年3月,补授翰林院侍讲学士,6月,充咸安宫总裁,7月,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光绪七年十二月(1882年1月)张之洞授命为山西巡抚,由敢为大言的书生一变而为经办事实的大吏。

一分钟了解张之洞?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出生于贵州兴义府(今安龙县),祖籍直隶南皮,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

1852年中顺天府解元,1863年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教育方面,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有《张文襄公全集》。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