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平原君典故 赵国平原君的历史故事

赵国平原君典故?

平原君,名赵胜,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贵族,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

  平原君欲封鲁仲连的典故

  平原君的身世可谓异常显赫。他原名赵胜,是赵国的皇亲贵族,他的父亲是赵武灵王,而他的弟弟则是惠文王,而且他也一直担任赵国的丞相之位。

他在历史上曾经有过非常傲人的功绩,比如说著名的“毛遂自荐”的故事就是出自他的门客毛遂,这充分展现了他任人唯贤的高贵品质。他还联合毛遂一起营救了陷于秦国包围之下的赵国都城邯郸,可以说是一件巨大的功劳。而他和齐国谋士鲁仲连的故事一时被传为佳话。

  鲁仲连是战国时期的齐国齐国人,拥有非同一般的才能和良好的品德,他始终保持自己淡泊名利的志向不曾改变。

有一次他游经赵国,当时的赵国正处在被秦军围攻的生死时刻,鲁仲连用自己的才智说退了秦国的使者新垣衍。平原君因此要封赏他,但是鲁仲连再三图推辞,还说道拥有杰出才能的人之所有能被天下的人所崇敬是因为他们帮助别人是出于真心而不是出于想要报酬。如果我收取了你的赏金,那我不就变成了生意人了吗?在说完这番让人钦佩的话语之好,就向平原君请辞,此身不再见面。

延伸阅读

历史上秦国太子真的被平原君杀了?

《大秦帝国》第三部《崛起》中有一个情节:范雎当政后,提出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离秦国最近的是韩魏,要攻韩魏则赵国往往会掣肘,为了解除赵国的这一掣肘隐患,提出先与韩魏议和,派太子赢倬去魏国当人质,稳住韩魏后攻赵,建议被秦昭襄王采纳,秦昭襄王亲自和赢倬交谈,赢倬没有和芈八子告别就去了魏国当人质,秦国立即发兵攻赵,与赵国在阏与相持。

秦昭襄王太子赢倬质魏当年就死在魏国

赵国君臣商量,派平原君去魏国联合魏国抗秦,魏安釐王惧秦,不敢答应赵国的合纵要求,平原君在信陵君府上听说秦太子赢倬在魏国,就亲自带人去杀了赢倬,逼得魏安釐王不得不与秦国绝交,与赵国联合。赵国又起用赵奢拒秦,结果阏与一战,秦国大败。隔一年,魏国把秦太子赢倬归葬秦国。

《大秦帝国》对赢倬之死的演绎得有明显的漏洞,由于正史缺乏有效的证据资料,赢倬之死原因语焉不详,但笔者以为绝不可能死于平原君之手。结合正史,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一、赢倬不可能死于平原君之手,否则借他十个胆子也不敢去咸阳

之所以说赢倬不可能死于平原君之手,是因为在赢倬归葬秦国的第三年,即秦昭襄王42年,秦王为了替范雎报仇,要求魏国送魏齐的人头来,魏齐吓得辞相逃到了赵国平原君府上,秦王又写信给平原君,邀他到咸阳畅饮十日,平原君斗胆去了咸阳,结果被软禁。秦王要求赵国用魏齐的人头来换平原君,魏齐吓得又跑回魏国,还拐跑了赵国相国虞卿。

秦昭襄王为了帮范雎报仇,追杀魏齐

试想一下,如果赢倬真的死于平原君之手,给他十个胆子也不敢去咸阳送死。就好像你借了别人的钱,债主天天找你要债,你吓得躲起来了。突然有一天,债主发信息给你,说有个聚会请你出席,准备了茅台和上等酒席,请你一定光临,你敢去吗?去了不就自投罗网了吗?

欠钱况且如此,更何况欠的又是一条人命,这条人命还不是普通人的命,而是秦国太子、未来的国家储君的命,如果平原君真的杀了赢倬,去了秦国不被碎尸万段才怪!

更何况,秦王邀请平原君去秦国,是帮范雎要魏齐人头的。一个臣下的仇人,秦王都愿意动用国家力量报仇,更何况自己的儿子,赢稷怎么可能放过凶手?

《史记》里,秦王与平原君相见数日,只字未提太子被杀与平原君有关一事: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秦昭王闻魏齐在平原君所,欲为范睢必报其仇,乃详为好书遗平原君曰;“寡人闻君之高义,原与君为布衣之友,君幸过寡人,寡人原与君为十日之饮。”平原君畏秦,且以为然,而入秦见昭王。昭王与平原君饮数日……

也许您会说,两国之争,不斩来使,平原君是以赵国使者入秦,秦国不能杀。

平原君赵胜

那么,你再仔细看《史记》,秦昭襄王下帖子请的平原君,希望与平原君结为布衣之交,平原君根本就不是赵国使节,所以不存在不斩来使一说。

另外,即使平原者是赵国使节,秦国照样可以不顾外交礼节欺之辱之,甚至执而杀之。别说一个平原君,就是楚怀王芈槐,秦昭襄王照样可以把他诓到武关,然后软禁起来,一直幽禁到死,才把遗体归葬楚国,楚国能奈秦国何?

因此,平原君绝不可能是杀害赢倬的凶手,否则,秦昭襄王不会客气地请平原君来秦国,而是会倾举国之力灭赵,长平之战必将提前打响。

二、魏国也不敢杀秦太子,否则定被秦国猛烈报复

秦太子赢倬既然不可能是平原君所杀,那么难道是魏国杀的?魏国撕票?

仔细分析一下,魏国既不敢杀,更没必要杀赢倬。主要原因是:

首先,魏国杀秦太子相当于对秦国宣战,魏国没那个胆量。

秦国太子相当于秦国未来的储君,在秦国的地位是二把手,无缘无故被杀,相当于是对秦国宣战,必将引来秦国灭国之战。

魏安釐王胆小如鼠,哪敢开罪秦国?

具体可以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秦王政20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失败,那时秦国刚打下赵国,本来燕国并不在立即灭国之列,应该先灭魏,结果因为荆轲刺秦王事件,嬴政以满腔怒火提前对燕国发起灭国之战,不仅要了太子丹的命,也把燕国打残了。

因此,谋杀秦太子相当于对秦宣战的行为,胆小的魏安釐王没那个胆量下手。

其次,活人质才有要挟秦国的价值,人质死了就没有约束力了,更无价值。

人质的价值在于要挟与约束,让送人质的国家投鼠忌器、不敢轻举妄动。人质一旦被撕票死了,那么,其约束力就失去了,送人质的国家没有约束力,就会毫无顾忌地揍你打你,甚至疯狂报复,让你付出十倍百倍的代价。

看香港的警匪片,有许多绑架的情节,如果人质在绑匪手里,那么家属就会有所顾忌,甚至连警都不敢报,想方设法地乖乖地献上赎金。而如果一旦知道人质被撕票,那还有什么顾忌的,直接报警,等待绑匪的不是枪战就是末日。

魏安釐王虽然胆小,但还不至于笨到这般程度,因此断然不会撕票的。

其三,魏国没有任何撕票的理由。

根据《史记》记载,秦太子质魏的时候,两国无战事,实在不知道魏国有何必要撕票!

《史记.魏世家》:(魏安釐王)九年,秦拔我怀。十年,秦太子外质於魏死。十一年,秦拔我郪丘。

根据《史记.魏世家》记载,秦太子于魏安釐王十年质于魏,当年就死在魏国。前一年秦国有攻魏行动,后一年也有攻魏行动,秦太子质魏当年并没有攻魏行动,魏国为什么撕票?

《史记.秦本纪》:三十八年,中更胡攻赵阏与,不能取。四十年,悼太子死魏,归葬芷阳。

根据《史记.秦本纪》的记载,在秦太子归葬前的一两年,秦国没有攻魏行动。

秦太子作为人质,活着才有价值

《秦本纪》和《魏世家》记载虽然小有不同,但至少在秦太子质魏的当年,秦国没有攻魏行动,那么魏国有什么理由撕票呢?

秦太子质魏当年秦国无攻魏行动,如果因为合纵而杀死秦太子,那么就更愚蠢,因为在秦国没有攻魏的情况下,合纵有利于别国,魏国不可能为了别国的利益而让自己担上天大的风险。所以,魏国没有理由杀死秦太子。

三、赢倬死后秦昭襄王很平静,大概率是病死

赢倬质魏,既是秦国的外交需要,也是赢倬自己惹祸上身。

《大秦帝国》第三部《崛起》里描述,秦国因为要攻赵,为了让魏国按兵不动,因此才质太子于魏。

从正史来看,特别是《秦本纪》描述来看,秦国当时确实在攻赵,秦赵之间发生了阏与之战,秦太子质魏以换取魏国按兵不动,是合理的,《大秦帝国》的描写符合历史真实。

秦太子顶撞秦昭襄王

秦王赢稷有那么多儿子,为什么一定要送太子去当人质呢?赢稷当年也去燕国当过人质,但当时他并不是太子啊?

秦太子被送去当人质,一来是要显示秦国与魏国修好的诚意,另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大秦帝国》描述的那样,赢倬在秦王赢稷“除三贵”的行动中站错了队,支持宣太后芈八子、穰侯魏冉、华阳君芈戎等,被赢稷借故送到魏国,以清除“除三贵”的障碍。

当然,史记里说的不是“三贵”,而是“五贵”,除了宣太后芈八子、穰侯魏冉、华阳君芈戎,还有泾阳君赢芾、高陵君赢悝。

作为秦国的太子,在关键时刻应该与父王同心,结果赢倬却与“五贵”一个鼻孔出气,也难怪赢稷要送他去魏国当人质。

赢倬质魏当年就死在魏国,尸体归葬秦国后,秦国也没什么大的反应,秦王赢稷也很平静,没有对魏国大规模动武,由此可见,嬴稷对太子的死是能够接受的,这说明秦太子不是被谋杀,大概率就是病死。

秦太子赢倬归葬秦国

虽然赢倬归葬秦国第二年,秦国又攻打魏国,夺了两个小城,这些行为只不过是张仪蚕食战略的延续,而不是对魏国的报复。

综上分析,秦太子赢倬质魏当年死在魏国,大概率是病死的,而不是死于魏国的谋杀,更不可能死于平原君的谋杀。因为如果真是死于平原君之手,魏国一定会把责任推给平原君,那么秦国一定会对赵国大举用兵,即使不用兵,把平原君骗到咸阳,也断然不会放回平原君的。《大秦帝国》把秦太子之死归咎于平原君,在逻辑上就是个大BUG。

首赞

+1

战国时期四公子赵胜古诗?

诗赞平原君(赵胜)

赵国有君子,

其名为赵胜。

生来尊贵身,

赵王之亲子。

位之极为相,

号称平原君。

食客有三千,

出名为毛遂。

只身请楚兵,

破解邯郸难。

舍身救魏齐,

身陷咸阳困。

终身无奇功,

却也一生安!

大秦帝国之纵横中的四君子?

四君子指的是信陵君魏无忌、平原君赵胜、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这四人都是礼贤下士,结交宾客之人。

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赵胜在赵国因贤能而闻名,司马迁的《平原君虞卿列传》中就赞扬赵胜礼贤下士,简拔人才,重情重义等,但结尾却说赵胜利令智昏。

在长平之战爆发前,赵胜因贪婪而被韩国上党郡守冯亭所骗,主张接受韩国的上党郡,可韩王已把上党郡送给了秦国,致使秦国大怒,决定和赵国交战,从而引起了长平之战,赵国四十余万军队身陷长平,差点亡国,因此对于长平之战的失利,平原君赵胜自然是难辞其咎。

长平之战后,秦军又发动了邯郸之战,赵王派赵胜向魏和楚求援,赵胜同食客毛遂去楚国求援,说服了楚王,搬来了援兵。

赵国击退了秦国大军,从而解了邯郸之围,赵惠文王元年(前298),赵胜被拜相,先后”三去相、三复位”,前后48年,历经惠文王、孝成王二朝,在公元前251年去世,子孙世代承袭他的封爵,后事也在赵国灭亡时同时断绝。

春申君黄歇,楚国大臣,曾任楚相,战国中后期,黄歇游学博闻善辩,楚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12县。

黄歇以明智忠信,宽厚待人、辅佐治国而闻名于世,在邯郸激战期间,率军援赵,共同对抗秦国,并且还率军消灭了鲁国,帮助楚国开拓了疆土,对于楚国在战国中后期的恢复和再度崛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逝,李园暗中埋伏刺客,在棘门杀死了黄歇及其全家。

信陵君魏无忌,战国四君子之首,魏安厘王魏豹的异母弟,公元前276年,魏无忌受封于信陵,所以后续称其为信陵君。

在邯郸之战中,魏无忌以兵符假托皇命来救赵国,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英雄佳话。

邯郸之战后,魏无忌,还曾率领山东诸侯国联军打退了秦军,他曾在军事上两度击败秦军,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的危难局势,但屡遭魏安厘王猜忌而未能得到重用,秦王多次派人离间魏无忌与魏王的关系,魏王终听信谗言,对魏无忌心生疑窦,公元前243年,魏无忌被魏王赐予毒酒而死,18年后,魏国被秦国所灭。

孟尝君田文,是齐威王的孙子,齐国宰相田婴的庶子,齐宣王的异母弟弟,在战国中期,田文曾率齐魏韩三国大军进攻秦国,一度攻破了秦国的函谷关,后来因为齐国君主的猜忌,要杀田文,田文被迫逃到魏国,联合燕国、赵国、魏国、楚国、秦国几乎灭了齐国。

公元前279年田文去世,其后代,在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时,改为薛姓。

长平之战后平原君赵胜的结局?

善终

赵胜(? – 前251年),即平原君。战国时赵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人。赵武灵王子,赵惠文王弟。

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平原君赵胜去世。赵胜的子孙世代承袭他的封爵,他的后嗣也在赵国灭亡的同时断绝了。

平原君赵胜是什么人平原君的历史评价?

赵胜即平原君,嬴姓赵氏,名胜(?-前251年),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的弟弟,是东周战国时期赵国宗室大臣,在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时任宰相,是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以善于养士而闻名。

和齐国孟尝君田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合称战国四公子。

毛遂自荐的原文及翻译?

《毛遂自荐》的原文

秦攻赵,赵使平原君赵胜求救于楚。得十九dao人偕从,无以满二十。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

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

既至楚,平原君与楚王言合从。日中不决。毛遂入,按剑迫楚王,说以利害,致楚王立定合从之约。毛遂谓十九人曰:“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平原君亦自以为不善相士,谓:“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毛遂为上客。

《毛遂自荐》的翻译

秦军攻击赵军,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挑选20个文武全才的门客一起去。经过挑选,最后还缺一个人。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盟约,约定与门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可是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

平原君说:“先生来到赵胜门下几年了?”毛遂说:“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人处在世界上,就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如今,处在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赵胜也没听到赞语,这是因为先生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所以先生不能一道前往,请留下!”

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要是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就会像锥子那样,整个锋芒都会露出来,不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带毛遂一道前往。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楚国)。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兵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

邯郸十大古墓?

1.平原君赵胜墓

与兰陵王一样,历史上有多为平原君,但赵胜名气最大,是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弟弟,是战国四君子之一。 赵胜墓位于肥乡区,交通便利,开车从城区出发10多分钟就可到达。陵区占地12.6亩,保存完整,规模较大,一进大门就可以看到巨大碑楼,石碑正面由明嘉靖年间骠骑大将军张懋忠书写的“赵平原君墓”。碑楼向北沿神道59步的距离便是平原君的墓冢,寓意平原君59岁。陵墓原高近20丈,2000年岁月沧桑,如今的墓冢不足4米,规模的缩小使得美景 “赵陵春雪”不再显现。值得一提的是,战国四君子只有平原君善终。

2.赵奢墓

赵奢墓位于邯郸市区西部紫山半山腰上,距离市区20公里左右,修有专门的旅游大道并开通了公交车,紫山被称为邯郸第一山,历史上很多名士在隐居读书、潜心修炼。 赵奢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八大名将之一,被封为马服君,他的后人为了纪念他改为马姓,赵奢是中华马姓始祖,墓前矗立淡红色花岗岩墓碑,刻有“赵马服君赵奢墓”七个鎏金大字,墓的周围是汉白玉栏杆围城的活动广场,2008年这里举办了第五届世界马氏肯亲大会,共同祭拜中华马氏始祖。

3.蔺相如墓

蔺相如墓位于邯郸市复兴区羌村,在廉颇墓的西面,占地20亩。村子规划建设的非常好,在当地人热情指点下我们找到了蔺相如墓,整个陵区为前庙后冢结构,前面的蔺相如庙气势恢宏,后面墓冢呈园形,坐落在一宽阔的方台上,寓意为天圆地方。据景区碑文记载:这里原有古庙三楹,内有塑像,蔺相如墓在其庙后。历经战乱,几次复检,现存规模为1997年3月重修,2000年8月完工。值得一提的是,陵墓前方的墓碑上刻着:林末,赵上卿蔺公相如之墓。其中,“林末”是什么意思?至今是迷。

4.白起墓

白起墓位于邯郸市区西部邯武快速路旁的林村,属于战国至汉代古墓葬保护范围内,虽然经历了2000年风风雨雨,至今仍具规模。白起,秦国名将,因战功被封为武安君,是我国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杰出军事家,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秦国名将为什么会埋葬在邯郸呢?据传说长平之战后,赵韩楚魏四国联军攻秦,白起拒绝领兵出战,被秦昭王赐死并做了替罪羊,尸首被赵军带回邯郸埋葬在现在的林村位置,以示向赵国谢罪之意。

5.廉颇墓

廉颇墓位于邯郸市邯山区北张庄镇西孙庄村。尽管白起墓很具规模,但是和廉颇墓相比还是相形见绌,站在村子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硕大的墓冢。 廉颇冢占地约10亩,冢前建有廉颇祠为上世纪村民自发复建,祠前雄伟的廉颇塑像。据碑文记载:廉颇客死楚国后,汉朝时廉颇的后人将他的遗骨迁葬至此,安葬这里有落叶归根的意味。

6.毛遂墓

毛遂墓位于邯郸市永年区的永年洼地,原占地几十亩,是“平干八景”之一,现如今的毛遂墓是我在邯郸见过的最荒凉的战国名人墓,在约一亩的菜地中间直径约五六米的坟丘,墓冢前极其简单的墓碑上“毛遂之墓”四字向人们表明了这里埋葬着平原君赵胜最为出名的门客毛遂。据资料显示,韶山毛氏是毛遂的直系后裔。

邯郸作为古代重要的城池之一,不仅战国时作为赵国都城,汉朝是五大都会,临漳更是五朝古都,厚重的历史氛围使得这里古迹众多,英雄辈出,除了上文介绍的六位名相名将以外,还埋葬着:战国名将乐毅、兰陵王高肃、孝静帝元善见等帝王将相,都是很值得游览的景区。

平原君是谁?

平原君,名赵胜(?-前253年),是中国东周战国时期赵国宗室大臣,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封于东武(今山东武城),号平原君。在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时任相,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以善于养士而闻名,门下食客曾多达数千人。和齐国孟尝君田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合称战国四公子。司马迁著《史记》,将平原君与虞卿合立《平原君虞卿列传》,此外,《赵世家》、《魏公子列传》、《范睢蔡泽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鲁仲连邹阳列传》等亦散记有其事迹。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