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戈为武典故概括30字 止戈为武典故50字

止戈为武典故?

止戈为武这个典故说的是:春秋时期,楚庄王用武力降伏了郑国后,就打算撤兵回国。援助郑国的晋国军队赶到时,战争已基本平息,晋军统帅荀林父认为,没有必要与楚军再交战,也准备撤军。可两人的部将十分好战,结果双方终于打了起来。

楚军袭击了晋军的中军,荀林父思想准备不足,防御也有漏洞,在楚军的攻击下,造成自己一片混乱。荀林父看楚军来势凶猛,一时难以抵抗,就下令说:“快上船过河,先过河的有重赏。”结果军中士卒争先恐后登船。先上船的人用战刀砍断正在攀舷的士兵手指,一时弄得哀声震天,士气大减。驾驭战车的军土从陆路慌忙退却,而马车又陷在泥坑里,结果当了楚军的俘虏,晋军损失惨重,尸横遍野,剩下的残兵败将趁着天黑渡河,才逃了出来。

楚军获得全胜,将士异常自豪。一位将军建议楚庄王说:“我听说战胜了敌人要建筑一个纪念物,将来给子孙看,使他们不要忘了先人的武功。我看您也应该这样做。就把晋军尸首堆积起来,封土为丘,来纪念这次对晋国的胜利吧。”

楚庄王摇摇头说:“你哪里知道啊·你认识‘武’字吗·在甲骨文里,‘武’字是由‘止’和‘戈’两字组成的,‘止戈’才是武!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功啊!武功应该具备七种德行,这就是禁止强暴,消除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基业,安定百姓,团结民众,增多财富。现在晋楚两国交兵,士卒的尸骨暴露在野外,百姓生活不能安宁,这七种德行我一样也没有,拿什么留给子孙,我是没有武功的。我看,咱们还是回国吧。”

楚庄王没有修筑纪念物以表彰这次战功,很快就班师回国了。

成语“止戈为武”就是由此而来。后人用它表示通过正义的战争平息战祸,最后求得和平。而“武”字的创立正是凝聚了我们的祖先非凡的智慧和对军事或战争行为目的的深刻理解。

延伸阅读

止戈为武是何意·出自于哪?

此典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曰:‘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

“止戈为武”,作为成语,在实际生活中使用的并不多,但它却包含了一个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什么才算是真正的武功呢·不是打过多少胜仗,而是止息兵戈。

这个典故说的是:春秋时期,楚庄王用武力降伏了郑国后,就打算撤兵回国。援助郑国的晋国军队赶到时,战争已基本平息,晋军统帅荀林父认为,没有必要与楚军再交战,也准备撤军。可两人的部将十分好战,结果双方终于打了起来。

楚军袭击了晋军的中军,荀林父思想准备不足,防御也有漏洞,在楚军的攻击下,造成自己一片混乱。荀林父看楚军来势凶猛,一时难以抵抗,就下令说:“快上船过河,先过河的有重赏。”结果军中士卒争先恐后登船。先上船的人用战刀砍断正在攀舷的士兵手指,一时弄得哀声震天,士气大减。驾驭战车的军土从陆路慌忙退却,而马车又陷在泥坑里,结果当了楚军的俘虏,晋军损失惨重,尸横遍野,剩下的残兵败将趁着天黑渡河,才逃了出来。

楚军获得全胜,将士异常自豪。一位将军建议楚庄王说:“我听说战胜了敌人要建筑一个纪念物,将来给子孙看,使他们不要忘了先人的武功。我看您也应该这样做。就把晋军尸首堆积起来,封土为丘,来纪念这次对晋国的胜利吧。”

楚庄王摇摇头说:“你哪里知道啊·你认识‘武’字吗·在甲骨文里,‘武’字是由‘止’和‘戈’两字组成的,‘止戈’才是武!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功啊!武功应该具备七种德行,这就是禁止强暴,消除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基业,安定百姓,团结民众,增多财富。现在晋楚两国交兵,士卒的尸骨暴露在野外,百姓生活不能安宁,这七种德行我一样也没有,拿什么留给子孙,我是没有武功的。我看,咱们还是回国吧。”

楚庄王没有修筑纪念物以表彰这次战功,很快就班师回国了。

成语“止戈为武”就是由此而来。后人用它表示通过正义的战争平息战祸,最后求得和平。而“武”字的创立正是凝聚了我们的祖先非凡的智慧和对军事或战争行为目的的深刻理解。

东方朔主父偃止戈为武什么意思?

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意为止战。谓平息战乱,停止使用武器,才是真正的武功2典源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最早提出这一著名的论点。书中记载:潘党曰:“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

楚庄王回答:“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潘党(楚国大夫)认为楚庄王战胜了敌国,应该让敌人的后代都知道,不要忘了楚国的威风。

而楚庄告诉潘党,“武”字是由“止”和“戈”两字合成的,真正的消灭暴乱,是永远停止动用武器,这才是真正的武功。“止戈为武”的思想古往今来一直被众多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成功地运用。后世也常常用“止戈为武”比喻敌国间罢兵休战、休养生息的行为。

“止戈为武”反映古人怎样的情感?

“止戈为武”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向往和平的美好感情。

止戈为武,制止战事称之为“武”。字面上是解释“武”字由止、戈两部分组成;另一方面也是说造字之初人们认为,能够制止战争的才算“武”,武力存在的意义是维护和平。“止戈为武”出自《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书中记载:潘党曰:“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楚庄王回答:“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潘党(楚国大夫)认为楚庄王战胜了敌国,应该让敌人的后代都知道,不要忘了楚国的威风。而楚庄王告诉潘党:“武”字是由“止”和“戈”两字合成的,真正的消灭暴乱,是永远停止动用武器,这才是真正的武功。

01.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尚武的推崇。

“ 兵者,国之大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国与国之间侵略常有、战事频发,经常性比武,所以古代君王推崇武力就不在话下。他们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大必须靠武力征服,必须靠武力保护和发展,所以一时间“尚武”蔚然成风。很多较为开化的君主为了国家的利益不受侵害,也大力发展武力,保护城池。

02.得民心者得天下。

楚庄王所处的时代,正值群雄割据,互相残杀的时代。各国百姓因为战事而颠沛流离,苦不堪言。一些国家为了割据一方,不惜牺牲一切代价,其结果民不聊生,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然而,历代以来还有一些比较开化开明的君主,认识到战争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他们也深刻知道“大兵过后必有灾年”的道理,所以以德治国,武力旨在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做法,深得百姓爱戴和期盼。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楚庄王便是其中之一。

03.“止戈为武”,和平开化。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武力,一个国家发展也离不开武力。然而,武力并不是侵犯,更不是残害,而是保护。“止戈为武”在某种程度上是将战争平息,追求和平。但是当大国利益受到侵犯的时候,在和平解决无望的时候,肯定要以武力解决,这是毫无疑问的。和平年代,我们要时刻站在百姓的立场,考虑百姓福祉,一旦国家利益受到侵犯,正所谓草木皆兵,他们肯定也会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以武可以会友但切不可以武侵略。

一个国家的文明不是武力的体现,而是和平的代言。

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认为“止戈为武”?

个人认为 止戈为武 没有什么错误,只是理解不同,个人理解放下武器为 武 的前提是手中要有武器,如果是城下之盟的止戈为武,反而失去了他的本意 像中国有核武,但承诺不首先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才是 止戈为武 的真正意义

止戈为武是什么意思?

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但它的意思不是“止战”,恰好相反,“武”的本义正是要扛着武器去打仗!因为“止”的本义不是制止,而是指人的脚,引申为行走。

zhǐ

【名】

(“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同本义〖foot〗

止,下基也。

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说文》

北止。——《仪礼·士昏礼》。注:“足也。”

屦校灭止。——《易·噬嗑》

举止高。——《汉书·五行志》

四之日举止。——《汉书·食货志》

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汉书·刑法志》

后来再从行走引申,才有“停止”之义。

此处不是“制止”。

【形】

(会意。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同本义〖valiant〗

武大为于大君。——《易·履》

孔武有力。——《诗·郑风·羔裘》

诚既勇兮又以武。——《楚辞·九歌·国殇》

又如:英武(英俊威武);威武(武力;权势;力量强大);武色(凶猛的神色);武车(威猛的兵车);武健(勇武刚健);武断乡曲(以威势主断曲直)

止戈为武是什么意思以及出处是什么?

意思:汉字武是由止和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 读音: zhǐ gē wéi wǔ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 语法:主谓式;作定语;含褒义。 例句:生逢其时,枉负堂堂七尺之躯苟且偷生,怎是男儿所为?乱世军人就该用自己的热血和英勇从而止戈为武,争来国家的稳定,百姓的安宁。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止戈散马?[ zhǐ gē sàn mǎ ] 停用兵戈,放还战马,意指结束战争。 出 处:《北齐书·神武帝纪下》:“止戈散马,各事家业。”

2、止戈兴仁?[ zhǐ gē xīng rén ] 止:停止。仁:仁政。停止战争,施行仁政。 出 ?处: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将欲止戈兴仁,为百姓请命。”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