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历史上十大变法 史上五大变法

中国著名历史上十大变法?

1李悝变法

李悝(kuī)变法是指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文侯当政时,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改革。李悝在政治上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严明。经济上主要实行尽地力、平籴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中国变法之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时便对其他各国震动很大,从而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全国性变法,为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铺平了道路。后来著名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无不受到李悝变法的影响。

2吴起变法

吴起变法,是指公元前386年—前381年,楚悼王当政时,任命吴起为令尹,对楚国政治、法律、军事等实行改革的变法运动。经过变法,楚国国力逐渐强盛,在公元前381年,联合赵国大败魏国。

但楚悼王去世后,吴起变法遭到楚国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以失败宣告告终。

3申不害变法

战国时期法家人物申不害在韩国境内的一个改革。申不害除了与其他法家人物一样讲法治外,主要强调君主的统治之“术”,即任用、监督、考核臣下的方法。他认为君主委任官吏,要考察他们是否名副其实,工作是否称职,言行是否一致,对君主是否忠诚,再根据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提拔和清除。“术”的提出,对于当时建立官吏的任免考课制度,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变法使韩国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

4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5王莽改制:

公元8年改制:王田私属,不许买卖;多次改变币制。改制失败,激化了社会矛盾

6北魏孝文帝改革:

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实行汉化政策。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7后周周世宗改革:

采取措施开垦荒田,取消苛捐杂税,重视兴修水利,整顿军队,严格纪律。后周力量增强,为后来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8王安石变法

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9张居正改革:

是明朝中期政治家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而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明朝中叶,贵族大地主兼并土地的情况相当严重。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隐占,拒不缴税,严重地影响了国家收入,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接二连三地发生。明王朝处于危机四伏的境地。

在内政方面,他首先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张居正创制了“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提高内阁实权,罢免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顽固派官吏,选用并提拔支持变法的新生力量,为推行新法做了组织准备。并且整顿了邮传和铨政,他的为政方针是:“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和“强公室,杜私门。”在经济方面,张居正的成绩最为突出。他曾任用著名水利学家潘季驯督修黄河,使黄河不再南流入淮,于是“田庐皆尽已出,数十年弃地转为耕桑”,而漕河也可直达北京。“一条鞭法”则是张居正在经济改革方面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重大变革。

10戊戌变法,

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但戊戌变法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顽固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主要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延伸阅读

楚国是什么变法?

吴起,现在魏国变法,后遭猜忌陷害,逃奔楚国。楚悼王素闻吴起贤能,公元前382年,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吴起变法,旨在富国强兵。变法的内容是消灭世卿世禄制,任用贤能,因此这又是一次打击世袭贵族政治经济特权的运动。

吴起变法打击了楚国大贵族既得的政治经济利益,遭到大贵族的激烈反对。新法行第二年年,楚悼王死去。在楚悼王的灵堂上,楚国贵戚大臣作乱而共攻吴起。吴起跑到楚悼王的尸体下躲藏,贵族射杀了吴起,也射中了王尸。

楚国之法:“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

群臣射王尸者,尽当其罪,因而被夷宗者 70 余家。但变法也因楚悼王和吴起的死而受到挫折。

吴起的变法使楚国国力强盛,曾与魏国“战于州西,西出梁门,军舍林中,马饮于大河。”

楚自庄王以后,又一次打到黄河岸边,使中原国家刮目相看。

吴起又以战略家的眼光,向南扩展疆域,“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 。江南归入楚国势力范围。可惜呀吴起,生不逢时,时运不齐,让人扼腕!

商鞅和吴起变法谁最早?

吴起其实比商鞅整整早了一代,吴起在楚国变法去世时,商鞅那时候还只是公孙鞅或者叫卫鞅,因为此时的商鞅只有十四岁,如果非要给商鞅找个老师的话,吴起其实是他当之无愧的老师和榜样。

吴起变法,指在公元前386年——前381年楚悼王当政时,任命吴起为令尹,对楚国政治、法律、军事等实行改革的变法运动。经过变法,楚国国力逐渐强盛,在公元前381年,联合赵国大败魏国。

但在楚悼王去世后,吴起变法遭到楚国旧贵族的强烈反对,最后吴起被射杀,变法以失败告终。

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有什么异同点吴起变法失败的原因?

(1)相同点:

①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所有制代替的背景下;都是在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经济实力壮大,与原来的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矛盾越来越深的基础上进行的。

②目的相同: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的目的。

③性质相同:都是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④措施相同:都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并且提出了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提高军队战斗力、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

⑤结果和影响相同: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各国在变法中都对旧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进行了改造,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最终确立。同时各国的变法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在各国变法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蓬勃向上的历史时期。

(2)不同点:

①内容的深度不同:商鞅变法更加深刻地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的统治。

在变法中,商鞅提出了诸如“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燔诗书而明法令”“连坐法”“为田开阡陌封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更加明确、更加深刻、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

②影响的深远程度不同: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燔诗书而明法令”“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等许多措施,不仅对整个战国秦汉时期,而且对整个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回答本题的关键是找到比较的角度,设置比较项。一场变法,它基本上包括背景、目的、性质、主要内容及影响等几个方面,对不同变法的比较也应从这几个角度进行。

吴起变法时间是哪一年?

吴起变法,是指公元前386年—前381年,楚悼王当政时,任命吴起为令尹,对楚国政治、法律、军事等实行改革的变法运动。经过变法,楚国国力逐渐强盛,在公元前381年,联合赵国大败魏国。

但楚悼王去世后,吴起变法遭到楚国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以失败宣告告终。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