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还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 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2013年11月24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因为,我们需要延续华夏文脉的民族梦想。 文化是一个国家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自信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将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上升到同一个高度,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文化自主和文化自觉。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发表讲话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经济硬实力到文化软实力,在东西方的比较和激烈竞争中日渐式微,沦为弱势。所谓民族复兴,不仅是经济的复兴,更根本的,则是精神力量和文化的复兴。习近平总书记从来把文化放在该在的位置,从一件件事情做起,从一次次强调做起,从自己做起,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树立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在对其文化抱有强烈信任和发展的理想信念之下,才能获得坚持和坚守的信心,才能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才能克服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才能激发发展创新的活力。“一定要通过学习树立对五千多年文明的自豪感,树立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自豪感。 ”“五千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而且我们是没有断流的文化。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中华文化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是文化的DNA。”因为有着满满的文化自信,不管是考察还是出访,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都闪耀着中国智慧,一言一行都充满着自信。 文化作为一种基因、血脉和传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渗透到人的活动的方方面面,也渗透到道路、理论和制度中,影响更广泛深远。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说:“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时说:“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同时,我们需要吸引世界眼光的大国实力。 文化自信是彰显中国软实力的基础 一个民族的文化力强盛,这个民族的生命力就强盛。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不仅要靠经济实力,最终还要通过文化符号来表达,文化力量来展示。提出文化自信,实际上是中国软实力的最好注释。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说:“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历来对自己的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只是到了近代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文化自信、国民自信受到极大损伤。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时期,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文化自信,之所以说它更基础,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前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在人们的精神实践领域获得信念扎根与牢固认同;之所以说它更广泛,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坚实地走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世界并获得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成为担当并兑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庄严承诺的历史进程;之所以说它更深厚,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具有延续并讲清楚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实践主体性和价值普遍性的文化能量和意义功能。 在当代,文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文化融合加剧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更应为中国社会各界所重视与扶持。我们须知,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明的创造力所在,只有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才能保证中华民族的持续健康成长。 中华文明,拥有悠久的文化积淀。习近平总书记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着自己的文化自信,从中吮吸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营养的同时,也在一步步成就自己的宏伟志向。特别是执政后,在内政外交的不同场合,多次宣示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 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一系列的重大言行举措,无不彰显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和推崇,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饱含着许多耳熟能详的治国理念,学习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可从中获取足够力量,为治国理政不断提供强力支撑。 文化自信来源于源远流长的民族记忆和圆融大气的中国智慧,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也会让我们在这一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坚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文化独特价值,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他一再强调,“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毫无疑问,“讲清楚中华文化”,需要认识到中华文化是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一个整体;需要认识到中华文化既包含着历史,也涵盖了现在,更指向未来。 “讲清楚中华文化”,还需要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与世界先进文化兼容并蓄、互为借鉴、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当年,莱布尼茨受《易经》的启发发明二进位制,而二进位制最终演变出当代计算机技术,充分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之间能够摩擦出惊艳的火花;曾经,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显示出来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等革命文化,让世界惊叹不已;如今,党和人民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总结出来的创新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创造性地提出的中国梦、五大发展理念、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令世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厚重底蕴、巨大潜能。 在已有“三个自信”基础上增加文化自信,意味着将我们民族的生活价值系统及其表达形式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层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滋养,获得活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百年历史,中国人经历了从傲慢到失落,再到回归自信的曲折过程。目前,在“中国梦”的语境下,文化自信越发重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理想和文化魅力的伟大事业。“四个自信”重要论述的提出,由于把文化自信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维度和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源泉,实际上也就从理想建构的高度上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恒的文化魅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