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清真寺
我有一位居住在西安回坊的回族朋友,出于对清真饮食和伊斯兰教的好奇,我向他请教了不少关于回坊的知识,渐渐地对回坊文化产生了兴趣,从而趋势我查询书籍、实地走访,一探究竟。
回坊是回族穆斯林的居住区,西安回坊历史悠远。唐代时阿拉伯、波斯等地穆斯林纷纷来长安交易,因为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相同的原因,依照“同类相聚”的居住规律聚居于此地,逐渐形成在唐代被称之为“番坊”的穆斯林居住区,由此可以肯定,中国历史上的回族坊雏形,最早出现于西安。
到明代后期至清代前期,我国伊斯兰教的经堂教育首先在陕西关中地区兴起并盛行,陕西一度成为当时中国内地伊斯兰教的宗教学术文化中心。
如今,扬名海内外的西安回坊被外地游客单纯地看为是“回民小吃街”是不全面的,西安回坊的更深层意义在于它所包含的穆斯林风俗与文化积淀。伊斯兰教是回族人的信仰宗教,宗教是回族人的生活中心,“依寺而住”的生活是回坊回族老百姓的一大特色,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在写给乾隆皇帝的奏折中陈述:“查陕属各属地方回民较之他省为多……,西安省城内回民不下数千家,俱在臣衙门前后左右居住(今西安市政府为原陕西巡抚衙门旧址)。城中礼拜寺共有七座,其中最大者系唐时建立。”毕沅的奏折中清楚地说到了“西安省城内的回民不下数千家”、“城中礼拜寺共有七座”,可见当时西安回坊规模之大。
后人所说的“七寺十三坊”,十三坊指的回坊的区域面积,七寺也是奏折中所说的七座礼拜寺就是现在西安城内的化觉巷清真大寺、大皮院清真寺、小皮院清真寺、大学习巷清真寺、北广济街清真寺、清真营里寺、洒金桥清真寺,经过历史变迁这些寺院仍保存至今。
参观古建筑是了解文化的最直观途径,西安的清真寺是关中建筑和伊斯兰文化结合结合下的大成之作。我寻访了这七座历史悠久的清真寺庙,拍摄了不少照片,论研究我只能说是很粗浅地学习,对于回坊及其文化也只是管中窥豹。希望外地的友人在西安享受过清真美食之后,到不远的清真寺庙中去参观,去感受不一样的氛围和文化。
我参观的第一座清真寺是回坊中最大的化觉巷清真寺,也是唯一参观需要收费的清真寺。据寺内现存石碑记载,化觉巷清真寺建于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宝元年),有专家指出此碑可能为明代伪托,包括寺内所存元碑也是伪托。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对化觉巷清真寺进行过修葺扩建,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教民再次募资重修。化觉巷清真寺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驰名世界的伊斯兰寺院之一。
参观化觉巷清真寺当天,是一个工作日的早晨,清真寺内庄严肃穆、环境清幽,在那亭台楼阁石坊木塔中隐隐透出一种宗教的神秘力量,让人的心灵宁静。这座清真大寺,是地道的汉式建筑,甚至有园林化倾向,这反映了明清时期西北地区穆斯林文化向汉文化的靠拢。
化觉巷清真寺坐西朝东,整个寺院呈东西向的长方形,四周有青色砖围墙。全寺东西长245.68米,南北宽47.56米,总面积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6000平方米。
全寺沿东西轴线分四进院落,每进庭院均为四合院模式,由楼、台、亭、殿组成,其庭院布置在中国清真寺中别具一格。东端院墙正中的照壁,是全寺中轴线的起点,在这条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木牌楼、五间楼(二门)、石牌坊、敕修殿(三门)、省心楼、连三门(四门)、一真亭、月台、礼拜大殿等主要建筑物。
化觉巷清真寺入口
寺院外部墙壁的精美雕花
寺院外部墙壁的精美雕花
院门内的砖雕大照壁
前院紧邻照壁的木牌楼,建于17世纪初,高约9米,琉璃瓦顶,挑角飞檐,雕梁画栋,与高大的照壁相映衬。
17世纪初的木牌楼
木牌楼南北两边的展室,南展室陈列有一些明清红木家具等,尤其是紧靠展室背墙陈列有一件清三代皇宫使用的红木雕刻五爪龙床。在左厢房紧靠背墙摆放有一对西洋沙发,这对沙发是外国人送给慈禧太后的。在北展室,则收藏有宋、明书法家的拓片等。
木牌楼南北两边的展室
木牌楼南北两边的展室
木牌楼南北两边的展室
展室建筑房梁
展室建筑房梁
展室建筑门栏
进入悬挂有清真寺匾额的五间楼,便来到第一进院。五间楼墙壁上的砖雕是伊斯兰教建筑装饰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不用动物形纹,最常使用的花纹是卷草花卉等物,这种装饰手法,突破了中国古建筑使用龙凤及各种走兽的形制,丰富了中国古建筑装饰内容。
经过悬挂有清真寺匾额的五间楼,便来到第二进院
五间楼悬挂的清真寺匾额
五间楼内的雕砖
五间楼内的雕砖
第一进院景色
二进院内有石刻牌坊矗立其间。石刻牌坊为三间四柱式,中楣镌刻“天监在兹”4个大字,这4字出自《诗经》。分别在 《大雅 大明》和《周颂 敬之》二诗中。《大明》里有天监在此,有命既集的诗句,而《敬之》里有涉降撅士,日监在兹的诗句。兹和此这两个字以前通用,意思是此地 。题额人将两诗中的相关内容,化成一句话,意思是上天正在监视着我们在此时此地的行动。
两侧坊棉分别镌刻 “钦翼昭事”和“虚诚省礼” ,东西有踏道,约建于明代。
二进院内石刻牌坊为三间四柱式,中楣镌刻天监在兹四个大字
石牌坊后南北两侧各竖立冲天雕龙碑一通,一为明万历三十四年“敕建重修清真寺”碑,碑阴镌刻宋米芾手书“道法参天地”五个大字;一为清乾隆三十三年“敕修清真寺”碑,碑阴镌刻明天启年间礼部侍郎董其昌手书“敕建礼拜寺”。
明万历三十四年“敕建重修清真寺”碑
清乾隆三十三年“敕修清真寺”碑,碑阴镌刻明天启年间礼部侍郎董其昌手书“敕建礼拜寺”
第三进院敕修礼拜寺简称敕修殿,在1522-1566年间重修时是当时寺院的正门,是这座寺院历史上最早的一座殿。敕修殿殿面宽三间,单檐歇山顶,朱门金钉,砖雕银饰,门上悬挂“敕赐礼拜寺”金字横匾,为大明礼部侍郎、书法家董其昌手书。
殿内藏有两通石碑。这通碑叫《长安礼拜无相记碑》,1455年刻。这通碑叫《月碑》,是1732年寺院教长小西宁用阿拉伯文撰写的。《月碑》,以穆罕默德《圣训》为理论原则,推出并规定了确定封斋、开斋日期的若干准则。立此碑以方便回民群众计算斋月日期。
第三进院敕修殿
门上悬挂“敕赐礼拜寺”金字横匾,为大明礼部侍郎、大书法家董其昌手书
敕修殿房梁
敕修殿内石碑
敕修殿内石碑
第三进院中央建有一座三层八角形的中国式宣礼楼,又名省心楼,巍然挺立,极为壮观。该楼是穆安津召唤穆斯林来寺礼拜的最高点。宣礼楼两侧各有厢房十余间,南侧正中五间叫南宫殿。
第三进院省心楼
第三进院省心楼
南宫殿
南宫殿内
南宫殿内
南宫殿
跨过饰有雕镂精美的砖刻的连三门,就进到寺院的最后一进院落。首先是一座集牌楼和亭阁于一体的独特建筑一真亭。
一真亭,又名“风凰亭”,中央主亭呈六角形,飞檐尖顶,形若凤头,两侧亭子为三角形,左右翘翼,三亭相连,貌似凤凰展翅。
雕镂精美的砖刻连三门
一真亭前的空亮月台
一真亭前的空亮月台
一真亭
一真亭
一真亭
一真亭
一真亭西面有海棠形鱼池两个,池侧各有碑亭一座,造型正方,周围柱间置木栏杆,亭内各竖石碑两座,北边有一座是记载1392年敕建该寺的经过。元末,大批回回将领建立了殊勋,成为明王朝的开国功臣。著名的有常遇春、郭英、冯胜、蓝玉等。因此,明太祖朱元障对穆斯林采取怀柔政策,对伊斯兰教持宽容态度。他称帝后,于1392年下谕敕建南京三山街及西安子午巷清真寺,并御制至圣《百字》赐清真寺。《百字》称颂伊斯兰教是 仁覆天下,道冠古今 。
亭内各竖石碑两座,北边有一座是记载1392年敕建该寺的经过
亭内房樑
两海棠池间有通道,面向月台,石制栏杆自进入四进院的连三门后,从门内的踏道起,经一真亭、越鱼池、登月台,围绕大殿前后一周,设石门八座缺口两处,故称十门二空亮月台,是目前西安伊斯兰教寺院少有的石件。
礼拜大殿前的空亮月台
月台西端即面阔七间进深九间 、面积1300平方米、可容纳千人同时做礼拜的大殿,是寺里最大的建筑物;殿内天棚藻井彩画六百余幅,构图着色基本一致,但细部各异,为伊斯兰教寺院彩画之独特手法。大殿四周镶嵌有三十幅约四米高的大型木版雕刻《古兰经》。上面为阿拉伯文,下面为汉文。
大殿西墙有一凹壁 ,是穆斯林朝拜的方向。殿内北侧有一间小阁楼,名呼图白楼 ,是领拜者诵祈祷词的地方。殿内高悬三块匣,一块为临下有赫 ,这四个字是《诗经 大雅,皇矣》开头一章的句子,连同上下各句,原为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视四方,求民之莫。这四句的大意是:伟大哟天帝,观察下面很是分明,监视着四面八方,以求得人民的安宁。
礼拜大殿
礼拜大殿顶部
礼拜大殿
大殿外景
礼拜大殿外
礼拜大殿外侧墙壁砖雕
礼拜大殿入口
礼拜大殿内景 (图片采自网络)
礼拜大殿内四周镶嵌有大型木版雕刻 《古兰经》 (图片采自网络)
礼拜大殿外悬挂有明朝皇帝朱棣颁赐保护清真寺的敕谕。该匾是明永乐三年(1405)明成祖朱棣颁赐予西安清真大寺主持赛亦的哈马鲁丁的护寺敕谕。敕文为:“皇帝敕谕赛亦的哈马鲁丁护持:朕惟人心能好善者,必能敬天事上,劝率善类,阴皇度,导化群迷。故以天锡福,享有无穷,爱尔赛亦的哈马鲁丁的,早从穆罕默德之教,笃志清修,导引善类;又能敬天事上,益效忠诚。见兹善行,良可嘉焉,今特赐尔敕谕护持:所在官员军民一应人等,毋得悔慢欺凌,敢有故违朕命悔慢欺凌者,以罪罪之,故谕。永乐三年三月毂旦”。
该敕谕早于国内其它清真寺的同内容碑记,其它同类敕谕内容略有增减,字句改有所动。它对研究明代宗教政策和历代政权与宗教关系等有史料价值。
明朝皇帝朱棣颁赐保护清真寺的敕谕(图片采自网络)
注:部分文字内容采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