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引导的方向是哪三个?
舆论引导的三个方向是控制信息流、引导影响流、消除噪音流。舆论导向又称舆论引导,是对社会舆论的评价和引导,用舆论对人的主观意向进行引导,进而影响人之后的行为。
舆论引导也是党对思想宣传工作部门和新闻单位提出的政治方向要求。思想宣传工作部门与新闻媒体在反映舆论、评介舆论的过程中有选择地进行报道,对社会舆论所起的影响和引导作用。体现着党的执政能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如何加强新形势下网络舆论引导工作?
1、转变观念,树立科学应对舆情和舆论引导的理念。
2、整合资源,提升应对舆情和引导舆论的保障能力。
3、标本兼治,构建网络舆情应对和舆论引导长效机制。
4、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5、建立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坦诚交流机制。对网上传播的谣言,及时澄清,可以采取必要的堵塞手段遏制传播。
舆论导向的正确方法?
1.成立网络舆论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可以由公司的主要领导,或者宣传部门的一把手任组长,然后班子的主要成员任副组长,各单位、各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为基本成员。
2.配备专业的网络舆情监测平台软件:为了能够及时、全面了解和掌握与己相关的网上舆论舆情,应该采购像识微商情监测系统这样的网络舆情监测平台软件,做好对全网舆情的实时监测,当有舆情滋生时能够及时告警,有助于抢占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的先机,避免危机。
3.及时跟踪、观察、掌握和研判舆情:当监测到舆情后,首先不要有抵触心理,其次是要善于运用网络舆情监测平台软件对舆情进行实时的跟踪、观察、掌握和研判,然后利用网络化语言,采用跟帖、撰写网络评论、微博等形式积极参与网上舆论,引导舆论焦点转向主流,优化舆论环境,防止事态恶化,维护正面形象。
主流媒体进行舆论引导的意义?
正面引导,新闻主流媒体仍然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并在党中央各项政策和重大事件以及活动的正面宣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即最大程度的利用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增强主流舆论的宣传力量,进一步拓展并巩固思想宣传的阵地。而从社会主流舆论形态发展的趋势来看,这也是当下的主流媒体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一是基于主体价值的角度,社会中的主流媒体需要明确自身作为宣传主阵地的地位,并且树立“积极有为”的思想意识,立足党委政府的工作之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最终形成有宣传价值的新闻报道;二是有效创新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这就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即在过程中坚持“深刻、全面、准确、可亲”的原则;三是认真研究自身的发展,并结合其他的新媒体来壮大社会主流舆论。不过总结这些问题,还是需要归结到一个核心:新闻主流媒体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面宣传,弘扬主旋律,从而促进主流媒体宣传的有效进行。
舆论引导的意义?
1、有助于培养大众依法访问的观念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群众经常抱着“大吵大闹、小闹、大吵大闹不解决”和“无法指责”的错误心情,过度访问、采访群众、做极端的行为,增加了访问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因此,通过正确的舆论宣传教育,我们可以告诉群众哪些信访行为是合理合法的,哪些是违法的,哪些是受到制裁和处罚的。帮助群众依法树立信访观念,按照《信访条例》行使信访权利,有效规范信访秩序。
??2、有利于营造和谐的信访工作氛围
??当今,在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转型期和分歧突显期,农田、个人社保、劳动者及其涉法涉诉等行业的信访突显难题已经集中化呈现。他们中的一些人想利用不恰当的信件和访问来实现他们的个人目标。同时,一些意想不到的来信来访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来制造负面影响。
新闻报道如何正确引导舆论?
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闻宣传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指导我们做好新闻工作的思想武器。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党性原则。新闻是有阶级性的,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体现。最核心的内涵就是新闻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超党派”、“超阶级”的新闻是根本不存在的。就我国来讲,新闻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上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做到大事面前不糊涂,关键时刻不动摇。
二是新闻产品绝不等同于纯粹意义上的商品。新闻不是商品,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内容。必须认识到,新闻产品,其价值的本质不在于使用和交换,而在于认知和教育。决不能把新闻和所有作品都作为一般的商品来经营,否则,新闻就会“变味”,甚至干扰和破坏大局。
三是要坚决反对绝对的“新闻自由”。有人认为,新闻媒体是信息传达的工具,应该是纯客观的,不偏不倚的。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客观公正是新闻的特征,新闻要反映客观事实,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反映什么、如何反映,报道的角度、篇幅的取舍却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有很强的倾向性――这就在引导舆论。
二、围绕大局形成强势主流舆论格局
大局就是党和国家工作的主要方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新闻宣传永恒的主题,也是新闻宣传工作的主要任务。实践已经证明,积极向上的新闻舆论能够鼓舞士气、振奋精神,产生巨大能量,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新闻工作只有始终树立大局观念,才能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形成强势舆论。
切实增强主流媒体影响力。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平台,是传达人民心声、体现人民意愿的重要渠道,对社会主流舆论的形成和传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只有牢牢掌握主流媒体,才能切实掌握话语权。要保证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格局中的主导地位,让主流媒体在重大宣传战役、重大新闻报道中“唱主角”,成为“主流舆论场”的关键角色;着力提高主流媒体的权威性,最大限度地压缩噪音、杂音的传播空间。
三、在引导中注意讲究艺术
新闻要具有可读性。无论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还是网络来教育、引导人们,都有一个关键前提:报纸、刊物要有人阅读,电视、网络要有人看,广播要有人听,否则,舆论引导就是一句空话。必须提高舆论引导的能力,在提升吸引力和感染力上下功夫。当前要特别注意转变党报、党刊和电台、电视台时政、科技文化类节目的报道方式,避免政策宣传文件化、工作报道概念化、会议报道模式化、典型报道脸谱化,既要通俗易懂、喜闻乐见,又不庸俗、低俗、媚俗。
四、高度重视新兴媒体的作用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日前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2亿,较2009年底增加 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 31.8%;手机网民规模为2.77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播主体日益多元、传播渠道逐步多样,QQ、MSN、博客、播客、维客、3G、数字电视、楼宇电视、电子书、电子期刊、电子杂志……强化网络舆论引导刻不容缓,当务之急是必须建立快速反应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首先要加强主流网站建设,抢占网络“阵地”,增强政府正面引导舆论能力;其次要实行网络新闻发布制度,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再次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党委外宣部门、政府网管部门以及公安网监、文化稽查等要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做到网络监管全覆盖;此外要强化各级各类媒体、媒介的协同,调动所有媒体、媒介的积极性,构建立体舆论引导机制。
五、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新闻工作者队伍
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扎实的新闻功底。做好新闻工作,没有扎实的新闻功底不行。要想具有扎实的新闻功底,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要把学习当作第一需要,把学习当成终身大事,既要从书本中学,又要在实践中学,还要向同行专家学。既要努力钻研业务,又要了解和掌握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各方面知识,努力成为学习型、知识型、专家型的“复合型”记者、编辑。
为什么要舆论引导?
为什么要做好舆论引导
做好舆论引导,首先要明白何为舆论引导,舆论引导又包括哪些内容。舆论引导又称舆论导向,是一种运用舆论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舆论导向包括三方面内容:
① 对当前社会舆论的评价;
② 对当前社会舆论及舆论行为的引导;
③ 就某一社会事实制造舆论。正向舆论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而负向舆论则对社会发展起到破坏和阻滞作用。
做好舆论引导,首要条件就是必须牢牢地把握政治导向,坚持正面、积极的引导。如果大的方向错了,那么舆论引导也就起不到正面的作用。在发表言论时,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认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要从大局出发,为大局服务。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时代感、紧迫感,增强忧患意识、阵地意识、创新意识、表率意识。
其次要快。发现舆论问题要及时,做出反应要迅速,要在第一时间把握回应网络舆论的最佳时机。应对舆论危机最大的连个弊端就是滞后和被动。一般评论者发言集中在某个事件发生后的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在这个事件内应对处理是引导舆论的最佳时机。如果错过这个时机,就算引导舆论的言行能被网民关注,但之前的言论内容已经被广泛接受,先入为主的观念很难改变。
最后,引导舆论的言论要接地气,选用最容易被广大网民接受的语言,切忌生硬晦涩。亲民易懂的语言才最容易为广大网民接受。
网络舆论引导可以借助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系统来搭建预警平台,代替人工搜集数据,网络舆情监测要求达到实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能满足系统舆情信息服务市场三个要素,实时性:舆情获得越早,给应对和处置留下的余地就越大,而网络舆情的发展往往是爆发式的,机会稍纵即逝,一旦错失最佳时机将追悔莫及;全面性:网络舆情容易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信息量大,容易使很多重要信息被忽略;准确性:海量信息条件下,如何准确地掌握问题核心,不为纷扰所困,是得出正确判断的关键。
不论有怎样及时的反应,机智的引导措施,最有效的舆论引导还是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掌握舆论主动权。有关部门及时地把处理相关工作的进展和各方面的“行动信息”发布出去,这样既能赢得广大网民的信任,也能掌握舆论引导上的主动权。如果事件发生后,信息发布者失语或信息延迟,就很容易为各种负面的、不负责任的信息传播创造条件,为以后扭转网络舆论方向增加困难。需要指出的是,职能部门在与网民互动时,采取一种解决问题、平等理解的方式,更易被网民接受。
舆论引导六种方法?
1.适当管理信息源头,保证灾难报道权威性
基于我国国情及舆论生态,在灾难的现场报道信源方面进行媒体管理十分必要,但也应注意此类报道的短板,积极避免:即容易单维度同质化报道,出现“聚焦救援,抗灾救灾不见灾”现象,危及政府的公信力。
2.把握舆论的链式阶段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事发初期,应尽快、持续性公布客观权威消息,密切注意不实消息、扩大化解读的观点出现;救援黄金期,需及时回应调查过程,挖掘、集纳网民自发正能量观点言论,加大推送力度;随后,舆论开始挖掘灾害发生原因,问责相关责任人,应及时给事故定性,推出解释性观点;最终进入对灾难事故的反思阶段,舆论希冀看到管理者采取的善后弥补性举措,举一反三以防灾难重演。
3.媒体联动整合传播,形成舆论引导合力
积极整合主流媒体、网络媒体、意见领袖三大力量,推动报网互动、台网互动,推送有分量、有影响力、有说服力的报道、网言网语,放大主流声音,形成舆论引导合力。同时,多关注网上声音解答,将传统发布的集纳式释疑解惑与“微释疑”相结合,引导舆论就争议话题快速达成共识。
4.灵活穿插正能量事迹,凝聚社会精神力量
在时机选择上,可在事故前期挖掘素材,予以事实报道,中后期予以大力推送,灵活穿插于信息流;在数量上,应“贵精而不贵多”;在关注角度上可选择“以小见大”,可凝聚同心同德,共克时艰的素材。
5.树立灾难报道专业责任意识,妥善处理现场惨烈画面
要积极引导媒体理性专业报道,远离煽情,尊重死者,对血腥刺激画面处理后播放,要照顾家属情绪,防止二次伤害。
6.谨慎择机如实报道英雄人物,防止宣传过度引发网民反感
灾难事故肇始及救援阶段,灾情成为网络最热话题,在“生命第一”的使命下,不宜急于生硬的塑造英雄人物形象,否则易让民众产生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