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春联的来历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又叫“门对”、“春贴”、“联语”、“春联”等。一副对联,由字数完全相等的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分叫“上联”,又叫“出句”;下部分叫“下联”,又叫“对句”。它以古老独特的形式,深刻的内涵,或反映民风民俗,或揭示人生哲理,或悬联自警,或勉励后代,或感慨人生。它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家父生前系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楹联作品,在诗词楹联方面有着较深的造诣。他的楹联作品在全国各地对联大赛中多次获奖,曾撰写过《孔城楹联》一书作为礼物奉献给了首届桐城文化艺术节。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鲜红的春联贴在大门上。我们家的春联,几乎从来没有购买过,全是父亲独自创作的。儿时的记忆里,每逢大年三十的傍晚,父亲总要忙着贴春联,而我,自然就成了父亲的得力小助手,时而给父亲递浆糊,时而驻足远观,看看对联贴得是否歪斜了。父亲总会边贴春联边跟我讲述一些和春联有关的知识,我也因此知道了贴上下联的左右顺序和贴春联的由来。每逢新春佳节,城乡随处可见鲜红的对联和门叶,在贴法上很有讲究。如“福”字倒贴,意思是福到了;“财”字横贴,意思是新的一年可发横财;“春”字对角贴,意思是四方春色、四季如春。这些都寄托着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贴春联就更有讲究了。首先,要搞清楚哪是上联,哪是下联。区分的方法是看平仄声,也就是看对联末尾那个字的声韵,仄声字为上联,平声字为下联。贴联时站在门外,面对着门,把上联贴在靠右手的那一边,下联贴在靠左手的那一边,这就算贴对了。犹如请客吃饭,我们桐城人讲究右边为大,属首座。对联也是这样,上联为首,贴在右边。贴错了位置就会闹出笑话。还有横批,它是一副春联的中心思想,应贴在门楣上,横贴。话说很久以前,“年”是个猛兽,它行如风,声如雷,见人吃人,见畜牲咬畜牲。尤其是到了隆冬季节食物缺乏时,“年”就出来骚扰百姓,害得人们不得安宁。天神为了惩罚这种猛兽,就把它锁进深山,一年之内只许它出来一次,那就是腊月三十晚上。每到腊月三十这天晚上,人们就躲在家里不敢出门,甚至彻夜不眠,随时准备和“年”拼斗。因为人们不知道“年”什么时候会闯过来,这过年就像过关一样。因此“年”又叫做“年关”。有一次,“年”又出来了。这时村子里一户人家正在烧一堆竹子,竹节炸得“噼噼啪啪”地乱响。“年”不知何物,拔腿就跑。它一回头看见有户人家绳子上晒了一件红衣裳,那鲜红的颜色闪得“年”睁不开眼睛,于是它转身逃窜。它想闯进另一户人家弄点活物填填肚子,谁知那户人家堂屋桌上闪烁的烛光刺得它头昏眼花,吓得它扭头逃窜,躲进深山老林,再也不敢出来了。从此,人们便掌握了“年”的弱点:怕红色、怕响声、怕火光。因此,每当“年”出来时,人们就在门上贴上红纸、门前放鞭炮、门外敲锣打鼓、屋里点上明灯。“年”被赶走了,过年的习俗便延续了下来。后来,放鞭炮取代了烧竹子,贴春联取代了贴红纸。这个故事说的就是民间春节放爆竹、贴春联这些习俗的由来。责编:小小方审核:一苇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