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映像】市文化艺术中心 一封历史写给未来的“城市情书”

点击上方“拂晓报” 可以订阅哦!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而地标建筑,当是城市这本书的封面,它见证并创造着历史。新地标以日新月异的速度不断涌现,它为城市及城市中的人带来荣耀。

清晨,当层层雾霭笼罩着老城的时候,晨钟里裹挟着丝丝悠远绵长。细细聆听,似乎能听到昔日那人声鼎沸、鸡犬相闻的繁华。旭日悠悠从东边升起,给老城逐渐披上金色的光芒。老城的青砖褐瓦、吊角屋檐,在地面上画出道道美丽的弧线。

如果说南边是寄托着怀旧和乡情的旧日老城,那么在市文化艺术中心大楼的北边,则是一幢幢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营造出的现代城市。那些大厦的玻璃墙折射着阳光,也折射出浓重的都市气息。

市文化艺术中心位于宿城规划的南北主轴(市政府办公楼-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线上,作为城市分界线,她无形中成了老城区与新城区的坐标交叉点。其设计萃聚了奇石、国画、书法、戏曲、马戏等宿州独特的地方文化内涵,建筑主体外观呈花瓣形状,犹如一朵奇葩,绽放在宿州博物馆、市老干部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职工活动中心等建筑群中。

宿城古往今来的传承与发扬就在此处交汇、扭转。这个串联起古今的坐标,如今成了徜徉在城市发展中的一抹新绿,是广大市民为之骄傲的城市新地标。

夜幕下的宿州市文化艺术中心

宿州大剧院

用精神内涵向时代致敬

任何一种建筑,最初都是实用的,其美学意义是附加的。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在实用性和美学之外,它还会产生第三种意义,那就是成为一座城市的精神符号。宿州大剧院之于宿城,便是这样一个被时代赋予了精神内涵的特殊符号。

高雅的城市艺术殿堂

文艺复兴像少女依赖着佛罗伦萨,好莱坞将最美的年华托付给了洛杉矶,丝绸之路把千年的光阴给了长安城……人们常说,艺术,就是写给城市的情书。而城市,正是有了艺术的秦砖汉瓦,才敲出了悦耳的暮鼓晨钟。

2014年7月1日,伴随着“中国梦·复兴路”市直机关大合唱比赛在大剧院唱响,标志着历时三年建设工期的宿州大剧院正式启用。宿州大剧院以新颖的建筑、别致的外形,成为城市的新地标。宿州大剧院位于市政务新区城市规划的南北主轴,占地约50亩。该项目主体由七朵花瓣形建筑组成,其设计汲取了宿州市独特的地方文化——奇石、国画、书法、戏曲、马戏等魅力文化的内涵。大剧院犹如一朵美丽的花朵,整体建筑采用曲线设计,一气呵成、雄浑有力,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华丽地绽放在宿州博物馆等建筑群体丛中。大剧院的设计既体现了宿州古城文化底蕴的厚重,又展现了新兴城市的现代气息。其作为宿州重要的文化场所,既是传播文化、文明、思想的重要平台,又是文化强市的一个重要引擎。

在2014年以前,虽然我市经济实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但缺乏功能齐全完备的文化场所,实为遗憾,而文化艺术中心的建设正是弥补了这一遗憾。

大剧院承办的各类演出

在今天的宿城,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一些造型高端大气的商业大厦,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这座充满着文化气息的艺术中心。艺术中心集图书馆、大剧院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设计理念上也融入了独有的文化特色,颇具匠心又不失恢弘。尤其是大剧院,在设计中采用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手段,观众厅从建筑声学和舞台视线设计等方面参考了大量国内外剧院设计,以获得最佳试听效果。其舞台设计也考虑了剧场的多项功能,设计了大型舞台、侧台和可调节乐池,力求使宿州大剧院成为专业的剧院。

据悉,大剧院作为宿州文化艺术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1200座的大剧场、200座的小剧场和一个室外剧场,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1200座的大剧场在功能配备上可演出大型歌舞、交响乐和各种综合节目。200座的多功能小剧场可演出中小型音乐会、室内乐、小剧场戏剧,同时具有艺术讨论、学术报告等功能。

近年来,宿州大剧院充分依托其高雅艺术殿堂地位,利用艺术资源优势,组织社会各界走进大剧院,体验高雅艺术,观赏文明教育,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

华灯初上,大剧院好戏连台,让观众幸福留恋。润浸着艺术气息的大剧院又为城市的夜空增添一道风景。不仅如此,剧院还是一所开放的艺术学校,让城市流淌着文化的血脉、彰显着丰富的内涵。

大剧院承办的各类演出

让更多的人走近艺术

这个暑假的很多个周末,在宿城某事业单位工作的高美玲女士和刚刚高考结束的儿子、年迈的婆婆着实感受到了“自家门前”就是大剧院,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视觉盛宴。

“我们最近观看的是市拂晓剧团演员们的精彩表演,以及泗州戏‘拉魂腔’的魅力,和来自市直机关工委举办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大型歌舞类文艺演出。”高美玲告诉记者,“自从这里引进国际知名艺术家和表演团体来演出后,我经常都会来看,每次都不是一个人,或者喊上老公和哥哥嫂嫂,或者拉着同事,我们的生活都随着大剧院而改变了”。

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数百场精品节目在大剧院密集上演。2016年10月25日晚,由安徽省文化厅、宿州市人民政府、韩国艺总联合会江原道分会主办,市文广新局(旅游局)承办的“和·韵”中韩文化交流专场演出在宿州大剧院精彩上演,为观众呈现了精彩的文化盛宴。其中,来自韩国的传统打击乐节目《杖鼓》,鼓声变化多端、铿锵激越,张扬着生命的活力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沈载朗等4名韩国江原道艺术家的表演娴熟而充满激情。我市众多艺术团体也每年都推出新作品,艺术普及教育更是让更多的宿州市民走近艺术……

大剧院承办的各类演出

为了满足不同市民的文化需求,大剧院也会根据不同人群的各类假期,借助特定传统节日的契机,制订出各具特色的演出季。“不同的节目类型会吸引不同层次的观众群,比如戏曲节目,老年观众多一些;儿童剧目,小朋友和家长多一些;话剧,年轻观众多一些,总体来说,观众的基础数量经过培育在逐年增加。”市文化艺术中心负责人李小兵主任告诉记者,三年的时间,艺术中心的艺术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文化品牌,而且不同的讲座和不同的演出会吸引来自宿城乃至全市不同年龄层次的市民积极参与,真正达到了普及的目的。

“艺术普及是一项长远的教育事业,尤其是对孩子们,艺术中心从运营之初,就把对大众进行艺术普及教育作为长远发展的根基,和经营性演出同时并存、两者并重,今后,这仍然是艺术中心的发展方向。”李小兵介绍说,艺术中心不断丰富演出季的艺术形式,音乐、戏曲、话剧、舞蹈,异彩纷呈的演出给不同形式的艺术爱好者创造了走进剧院的机会。第一次走进剧院,就让市民真正感受到艺术的美好,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让更多的市民自觉地走进高雅艺术的殿堂,让欣赏高雅艺术成为市民的精神需求。培养出一个既热情又理性的艺术欣赏群体,正是艺术中心一直以来不断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在艺术中心,一场场演出、一堂堂讲座,让高雅艺术缩短了与市民的距离。文化艺术中心经常举办的“公众开放日”让更多的普通市民走近艺术,了解艺术;宿州的百姓们在不知不觉中正在逐渐接受、喜爱上高雅艺术,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带来的是更深层次的融合,这种碰撞与融合,必将为城市文化的进步注入强劲的力量,也会成为城市文化发展的底气。

“智慧”图书馆

“高能”借阅点亮“书香宿城”

图书馆对于一个城市的文化意义带有标志性特点,这个标志的高度可以代表这个城市的文化深度。阅读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有品位的城市,书香之气不可或缺。书香是城市气质的一部分。图书馆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也是一个文化名片。
图书馆:阅读者的文化天堂

“二十年前的书店,里面布置的都是书,甚至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分界。在里面看书的人,都是倚着书架翻着几本已经发黄的书。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特点,人们对书是一种渴求,只要有一处可以看书、甚至可以提供书的地方已属不易。”周末的下午,带着孙子在宿州图书馆里看书的陈国庆老大爷一边从口袋里掏出随身携带的老花镜,一边对记者说:“时代发展之迅速如疾风过境,卷起猛浪滔天,我们的文化生活也如狂奔的洪流,虽然冲淡了很多特殊时代的印记,却抹不去文化传承中的精华。”城市中的图书馆带着独立的人文关怀来到人们面前,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

阅览室

市图书馆坐落在宿城人民中路、三八河畔,周围环境优美,与宿州博物馆隔水相望,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据了解,市图书馆设有少儿报刊阅览室、少儿文献借阅室、多功能教室、综合报刊阅览室、社会科学文献借阅室、自然科学文献借阅室、残障人士阅览室、地方文献研究室、公共电子阅览室、读者自修室等部门,全年365天向社会免费开放,每周开放时间在66个小时以上。现有藏书已由最初的12万册增加到现在的60万册。图书馆实现了无线网络全覆盖。市民只要持有效身份证件即可办理借书卡。

当记者刚一走进市图书馆,就被馆里特有的书香气息深深吸引住。图书馆的每一层都有一些在静静阅读的年轻人,虽然不知他们聚睛会神地在看些什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此时,他们的思想与灵魂已沉浸在人类文明与历史演变的博览之中。他们在宽敞的图书馆中,如鱼儿得水畅游在知识的海洋,埋头书写着自己的青春!见此情景,记者想起博尔赫斯《关于天赐的诗》里的一句:“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也许,对于热爱读书的人们来说,走进图书馆,仿佛走进了书的天堂,走进了文化天堂!

据市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进入暑期以后,图书馆的人流量每天都在600人左右,在做好基本服务项目免费开放的基础上,图书馆还积极开展延伸服务,分别在社区、学校、军营、乡村建立馆外图书借阅服务点16家,把图书馆办到群众身边,方便大家就近看书。同时,通过举办形式不同的读书活动,吸引人们走进图书馆,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全力打造“书香宿城”。

自助借书

空闲时,去图书馆坐坐,让自己沉静在书香中,享受阅读的快乐,享受那一片宁静,给忙碌的生活增添几缕馨香。图书馆的安静,能让人们穿越时空,任思想随着文字飞越,行走千年,访古问今。这,就是书籍的魅力!

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书,带给人们的灵魂感悟早已延伸出图书馆,它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甚至日常言行。到图书馆阅读其实就是来追寻一种境界,让灵魂得到净化,这才是读书的真正目的和深远涵义!

“传统借阅”高能升级

2016年,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打造了我国文艺类影片的又一票房神话。影片讲述了分隔大洋两岸、身份迥异的男女主人公,因书结缘,进而在鸿雁传书中,由相互的对立和冲突,到逐渐心意相通,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影片以近乎浓墨重彩的方式,向那些正在渐行渐远的笔墨书写、纸化阅读的古典传统,诗词歌赋、家国情怀的古典文化,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古典爱情致以敬意。

当“云中谁寄锦书来”唤起人们曾经美好的记忆,当“去国怀乡”“此心安处是吾乡”激发起观众的深层文化心理,当“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与片中相濡以沫的老夫妇形成参照的时候,相较于常规爱情类型片,该片为观众提供的是一种更加厚实、更富底蕴的审美体验。这些运用恰到好处的古诗词,让古人和今人的感情融为一体。那么传统的阅读习惯如何与今天的高端智能设备相结合,才能让“借阅”也“高能”呢?宿州图书馆的自助借书设备将这一理念完美诠释。

自助图书馆

2015年10月24日,我省首家密闭式玻璃阳光屋设计的宿州市自助图书馆正式投入使用。自助图书馆建筑面积15平方米,可同时接待10名读者借阅图书。市民使用《读者证》进入自助图书馆,选好书后,放在自助借还机的V型槽上,将《读者证》放置在读卡区域,按语音提示即可借阅成功。办理完借阅手续后,自动门会打开。还书时,直接将图书放在自助借还机的V型槽上,按照语音提示操作完成还书手续,然后将图书放在边上的书车里。如果读者携带没有办理借阅手续的图书离开,监控系统会发出报警信号,门禁无法打开。

记者在自助图书馆看到,该馆采用的是密闭式玻璃阳光屋设计样式,室内图书书架和图书一览无遗,设有自助借还机一台——集借书、还书于一体,安装有监控摄像头、空调。读者使用《读者证》刷卡就可进入,分分钟就可办理借书、还书手续。

“传统图书馆引进了智能设备,表明了城市的文化态度以及广大市民共同营造书香满城的文化追求。”据市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自助图书馆拥有各类图书4000册,为了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还将定期更新,该馆24小时服务读者,实现了现有条件下图书馆服务效率的最大化,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城市文化地标

为寻常百姓打开新视角

很多年前,人们在认知城市的时候,那些代表性景观、建筑、雕塑等往往具有认知上的优先权,譬如埃菲尔铁塔之于巴黎,自由女神像之于纽约等。这些城市视觉艺术形态,更多赋于文化的意义,或彰显城市特质,或凝聚城市形象,或凸显城市个性,或承载公众的理想,最终积淀成为城市的象征与符号。地标性公共艺术就是这“点睛”之笔。

城市方炎热,村墟乃尔凉。8月6日清晨7点多,室内装潢设计师邹一铎背着自己最为钟爱的画板,将随手携带的折叠小板凳放在了文化馆门前草坪中的遮阳亭下,左右调整好视觉角度后,便执笔落座,细细勾勒起眼前的建筑轮廓。在大剧院门前的玻璃屋檐下,一只黑色的流浪猫静静地端坐在台阶上,湿漉漉的身体泛着油亮亮的光,顺着黑色皮毛滴落在台阶上的雨水,倒映出喵星人独有的曼妙身姿。一双透着静谧之光的眼睛动也不动地注视着眼前的画家,俨然把自己当作了画笔下的主角。

“2014年,市文化艺术中心建成,改变了宿州历史上没有标志性演艺场馆的缺憾。三年多来,艺术中心从无到有,从成长到发展,正在悄然改变着宿州的文化生态和演艺格局。文化馆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就是布置在文化中心西侧的两个花瓣。馆内有供市民活动和工作人员办公的两个单独出入口,并根据要求设计了各种专业空间。于百姓而言,这种综合的休闲娱乐活动中心是对文化生活品质的提升,是精神需要的巨大满足。”邹一铎右手紧握住手中的画笔,时而用力刻画,时而轻描淡写。他轻扶架在鼻梁上的眼镜,用淡淡的语调说着自己绘画建筑物的心情:“航拍图中的市文化艺术中心像一朵舒展优雅的‘梨花’,于繁华之处盛开。可是,我从这个角度看上去,她更像是一只志在千里、展翅欲飞的大鹏,渴望翱翔蓝天。就像绘画于我而言,是职业更是爱好,即便是在没有经济利润的前提下,我也要用画笔记录这一文化建筑的春夏秋冬,描绘她在阴晴雨雪中的种种形态,和柴米油盐无关,只为陌上花开,不负韶华。”

伊里尔·沙里宁有句名言曾经为无数人所引用:“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一座城市的景观最终反映的是居于其间众生的意识与心态,通过她们,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城市中人的价值取向与审美标准。城市中的公共艺术比比皆是,而能够称得上是地标的少之又少。

市文化馆内举办文艺演出和培训

市文化艺术中心如今已成为城市的骄傲与代言。尤其是市文化馆,内部设有艺术培训教室、舞蹈室、戏剧室、艺术展厅、非遗展厅、多功能厅、小剧场、室外文化活动广场等,是集辅导、培训、展示、文娱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

当时代的发展延续着“马斯洛需求”不断向上走的时候,当国民经济在大国崛起的战略下展翅腾飞的时候,每一个渴望经济与文化同步发展的都市里,都有一个文化地标。她们头顶公益的光环,不为盈利,拼尽全力用艺术人文传递这座城市的温度,用精神内涵向这个时代致敬。

傍晚时分,市文化艺术中心门前广场上,聚集了数十位居住在附近的寻常百姓,他们自发组成了广场舞队伍。当音响悠扬地传出脍炙人口的《欢乐颂》,大家即刻踩着欢快的舞步,尽情地舞动起来。

市文化馆内举办文艺演出和培训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人们诗意栖居的理想,往往伴随着对文化的追寻,宽阔的文化艺术中心广场似乎永远是欢腾热闹的,大家已经习惯了在这个宽敞的露天广场上休闲嬉戏。

一年四季,尽管景致不同,繁华却相似无异。在这里,背靠着老城的缤纷落日,欣赏着新城的繁华夜景,宿城的人儿宛如一个个自由自在的孩子,在时光的隧道中缓缓前进……

文/记者 黄华 图/董虎 苏洋 马峰 摄

编辑/许晗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