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衣带水的水指什么河 一衣带水的水是指哪里是什么水

一衣带水的水指哪条河

一衣带水的水指长江。一衣带水意思是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出自《南史·陈纪下》。

一衣带水典故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延伸阅读

“一衣带水”作为汉语成语,意思是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出自《南史·陈纪下》。

如今常用来形容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地域相近仅隔一衣带宽,不足以限制交往。泛指地域相近,仅隔一条水。

以上意思已经从最初的原意扩大了,如果真正读懂“一衣带水”的原本出处,

就会觉得,“一衣带水”的背后,有一种“志在天下一统”的霸气,有一种“拯救天下苍生”的悲悯。

 

一、 “一衣带水”典故出处

“一衣带水”最早出自《南史·陈后主本纪下》:“隋文帝仆射高颎(jiǒng)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隋文帝杨坚与陈后主陈叔宝。还有就是文中与隋文帝对话的仆射高颎

隋文帝与仆射高颎(jiǒng)对话的背景:南北分治,隋尚未统一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公元581年,杨坚代北周称帝,建立隋朝,史称“隋文帝”。隋文帝有统一南北之志,建“隋”之后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

而当时长江南岸的陈朝后主陈叔宝却十分荒淫,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致使朝政败坏,民不聊生。并且,陈后主对隋朝欲统一江南的举动,不以为意,依恃长江天险,认为隋军过不了长江。

隋文帝欲一统天下而灭陈,对担任尚书左仆射的高颎说:“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意思是说,

隋朝与陈朝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长江之水”不过“一衣带”宽而已,面对陈朝朝政败坏、民不聊生的局面,我身为天下之主、百姓父母,岂能不管?理当拯救百姓苍生于水火。

这里“一衣带水”“水”,最早指的就是“长江”这条河流。

 

二、 “一衣带水”的字面之意

“一衣带水”很容易想当然第一反应断句读为“一衣”、“带水”。

而单纯从字面上来说,“一衣带水”可断句为“一衣带”、“水”——

这里的“一衣带”,指一条衣带宽;而“水”,指水域。

连在一起,“一衣带水”就是指“一衣带”宽之“水”域宽。

“一条衣带宽的江河水面”将两者阻隔分开,以此来形容两者之间只隔着“一条衣带宽的水”,其距离当然近啦。

撇开“一衣带水”最早出处,如果按照字面之义来理解,是很容易用成如今所泛指“地域相近,仅隔一条水”之义。

 

三、 “一衣带水”的统一寓意

如果将“一衣带水”典故,置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中国历史背景下,置于几百年“南北两立”的背景下,置于一代雄主隋文帝“志在天下一统”之心的背景下,就有了没说出来的此寓意——

“长江”,不过只是“一衣带水”而已,岂可成“一统天下”的阻隔。

“一衣带水”,对于志在统一中国的隋文帝来说——

“一衣”,天下归于一统之版图,“衣带”为一衣腰带,岂可让“腰带”将“一衣”分作两半。衣带,衣带——“衣”必有“带”,衣带本是一衣整体,岂可让“带”将“一衣”分成两截。

“长江”,作为统一中国疆域版图的“腰带”,南北本就一体,“长江”岂可如“腰带”一般将中国统一“一衣”版图分为二。本就是“一衣带水”之统一地,岂可是“一带水”所能阻隔分离?

隋文帝“一衣带水”的语气透着——“长江”不过只是“一衣带”宽之水而已,雄主自然霸气!

就好比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欲划江而治一样,就如毛主席所写“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一样,百万雄师过大江。

 

四、 “一衣带水”原文记录

隋文帝“志在天下一统”“一衣带水”的霸气在《南史·陈本纪下》中记录的原文记录表露无遗——

《南史·陈本纪下》中原文记录:

1、隋文帝谓仆射高颎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隋文帝说了此话之后,怎么做的——

2、 命大作战船。人请密之,隋文帝曰:吾将显行天诛,何密之有!使投杮于江,若彼能改,吾又何求。”

意思是——

隋文帝下令大造战船,(这是准备渡江伐陈)。有人建议秘密行事,不要让陈知道,

隋文帝却说:我将替天行使诛灭南陈(显行天诛,霸气!),有何秘密可言,

让人将建木战船的碎木片投掷长江中(明着告诉你,造战船就是替天讨伐灭你陈!行使天诛

这里的“杮”: 指木杮,指的是“从木头上削下的碎木片”。

3、及纳梁萧瓛、萧岩,隋文愈忿,以晋王广为元帅,督八十总管致讨。

意思是——

这里的西梁“萧瓛、萧岩”造反被南陈后主接纳,南陈后主是“逆天而行”,隋文帝更加恼火,以杨广为元帅,统讨陈之事。

4、 乃送玺书,暴后主二十恶。又散写诏书,书三十万纸,遍喻江外。

意思是——

先是“用送盖有玉玺大印的书简,直接指明暴晒后主二十恶行(显行直接,丝毫不遮遮掩掩);接着“又书写三十万纸诏书布告,告喻长江以外之遍地”。(布告天下陈后主之逆行

解放战争渡江战役

五、 高颎献灭陈之策

开皇七年(587年),萧瓛、萧岩背叛隋时,南陈后主却接纳了他们,隋文帝对此非常恼火。同年十一月,杨坚问平陈之策于将相。高颎献策说:

“江北气候寒冷,水田收割较晚;江南气温较高,水田收割较早。

估量陈国收获季节,我们略略征集点人马,

声言要掩袭陈国,他们必定会屯兵防御,这足以废其农时。

他们屯兵,我们就解甲,如此再三,贼人以为常。

以后再集兵,他必不信,在他们犹豫的时候,

我们就过江,登陆而战,士气倍增。

另外,江南地湿,房屋多为茅草竹子,

所有的积蓄,都没贮藏到地窖里。

我们可以偷偷派人去,就风放火,等他修好后,再去放火。

不过几年,自可使陈国财力俱尽。”

隋文帝采取了高颎的计策,经过七年的准备,在公元588年冬下令伐陈。

隋文帝派晋王杨广为元帅,率领五十万大军渡江南下,并很快就攻下陈朝的都城建康,俘获陈后主,隋灭南陈统一中国。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