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 忆
文/李建芳
每当看到“妈妈”、“母亲”两个词语时,就会想起离开人世多年——我至亲的妈妈,我至爱的母亲。一股强大的空落感就会向我袭来,悲伤的泪水就会溢满我的胸,淹没我的心,思念的潮水就会把我带进和妈妈在一起的日日夜夜。
出身名门,不同寻常的成长背景
我的妈妈,乳名锦文,大名张鸿珍。生于1935年3月3日,是卢氏县横涧乡横涧村清朝举人——张玉麟的重孙女,清朝举人——张鉴炯的孙女,太爷爷和爷爷对她非常疼爱。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教她读《弟子规》《千家诗》、唐诗宋词、童话寓言故事和名家名作等。与此同时,还对她进行毛笔、钢笔的习字训练。
可以看出,妈妈是在一个有文化氛围的家庭里长大的。这就是她从小就有了良好的文化素养,具有大家闺秀聪慧贤淑,知书达理的内在气质。而且她还养成了性情温和、优雅安静、心地善良、端庄大方这些女孩的优秀品质。
解放后,受新思想的影响,妈妈走出家门,1954年到卢氏县县立中学读书。白天听课,完成作业;晚上读诗词,学历史……在这里,她接触到不同的人和新鲜的事,眼界一下子开阔了。毕业后就参加了工作,其时她才20岁。
亲爱的朋友,亲们,你会觉得我妈妈很幸福吗?她的出身名门,她的家庭背景,她的健康成长,一路顺风。可是,我要告诉你:她5岁失去母亲,16岁失去父亲,从小就失去母爱浓荫的庇护,还未成年时就失去了父爱阳光的照耀。如前所述,好在有祖辈们的关爱,她才得以走出阴霾,长大成人。
她的童年,青年就是这样的不幸和有幸:有灭顶之灾,又有祖荫的庇护;有太多的痛苦,也有一种特定的幸福;从小失去了应有的爱和阳光,却意外得到了“隔代亲”和格外的宠溺。也许正是这冰与火的双重影响,塑造了她坚强不屈,奋发向上的优秀品格。她的一生短暂早逝,让人扼腕叹息,却美丽感人,让人敬佩动容。她活得有价值,有意义,有风采,从小就养成的优秀品质是形成这一切的重要因素。
青春年华,
追寻人生梦想的年代
我的妈妈1954年8月和我的爸爸结婚。爸爸1955年河南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嵩县师范任教。不久,嵩栾合县,爸爸又被调到栾川一中任教。妈妈也就远离故乡,告别家乡的青山绿水,去到陌生的栾川,先后在县立小学、山关庙、洛庄小学教书。
从我记事时起,妈妈就是齐耳短发,鹅蛋型脸庞上眉清目秀,不高不低、不胖不瘦。笔直的身材配以蓝色上衣,黑色裤子,给我的整体印象是年青美丽,端庄典雅,知性聪颖的女教师形象。但她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好自己的青春,把自己装扮得漂亮一些。那个时代,人人都自觉地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妈妈备课、上课、辅导学生、批改作业、定期家访等日常工作,一项也不马虎。三间不大的房子,隔出一间是妈妈的办公室,外面两间是教室,办公室的门朝向教室。这样,便于管理学生。她一人一校,进行的是复式教学。教室就是她的家,每节课教完大的,教小的,一刻也不闲着。
课上完了,身边还总是围着三五个学生,问这问那,她都从不厌烦,耐心讲解。她还兼做体育、音乐教师,每天带学生跑步唱歌,她教学生所唱的《歌唱二小放牛郎》《社会主义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我至今都还记得。
那时,政治运动多,会议多,妈妈每周两次到十里以外的樊营等地方开会学习。再加上教学方面的会议,年轻的妈妈常常累得张口气喘。
工作忙完了,吃些什么呢?难以填饱肚子。每顿饭都是清汤寡水,到碗底才看见一口糁子粒,或者是几条面。吃饭时,妈妈伸着脖子只喝上面的汤,留下碗底的糁子粒或面条喂给妹妹吃。那种场景,一直印在我的心里,至今依然清晰。
现在回想起来,那么繁重的工作,那么困窘的生活,妈妈实在是太不容易了。但我却分明感觉得到,那时的妈妈,内心是快乐的。也许是因为有学生教,也许是因为有书读……除此之外,她还常常爱唱起一首歌是《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她的歌唱,深情宽广、悠扬委婉,常把我带进优美、富饶、辽阔的大草原,使我想象的翅膀得以舒展。我不知道妈妈为什么那样喜欢这首歌,且百唱不厌。莫非妈妈有一个不了的草原情结,也或许是妈妈有一个美丽的草原梦想……
可惜,妈妈在世的时候,我没有问过她。好多话,现在才想起来要问妈妈,但是,太晚了。谁知道,妈妈的理想是什么,曾有多少话要告诉给我?也许她多少次想说,欲言又止;也许她多少次不想说,又深埋心底。妈妈的心语,随着她的入土为安而永久地藏于大地。
时光流逝,岁月沉淀。我渐渐明白了:美好青春的魅力,虽然没能在妈妈这里开出理想之花,但也装点了妈妈甜美的歌声,润泽了妈妈年青的生命。
动荡年月,教师变农民的冤屈
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总路线、三面红旗高高飘扬。举国上下,群情激昂。爸爸在校办工厂试制骨粉成功,他砌的炼铁炉在试练中出了铁水。一时间,轰动了全县,他成了大跃进中的积极分子,几次受到栾川县人民政府的嘉奖。爸爸当时算是稀缺人才,加之业务过硬,人品好,表现好,组织上已把他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来培养。爸爸很忙,几个月连个人影都见不着,后来爸爸作为中学教师,又集中在洛阳参加肃反运动。
妈妈全力支持爸爸的工作,从不拖他后腿。她带着幼小的孩子,工作着,劳累着,还坚持读书学习。1957年,她考上了洛阳师范。可是姐姐上小学,我也没人带,妈妈举棋不定。最终,她忍痛割爱,做出决定:牺牲自己上学的机会,留下将来让孩子们去上。
心平静了下来,生活恢复了常态。后来,妈妈又给我们生了个可爱的妹妹。不料,保姆中途有事,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保姆,妈妈要坚持教学,困难重重。她觉得这样下去,带不好自己的孩子事小,误了别人的孩子事大。犹豫再三,便选择暂时在家里,一边带孩子,一边找保姆。
两个多月后,找到了合适的保姆,妈妈一刻也不停地就回到了学校。结果,妈妈被认为是1958年后参加工作的。1961年6月,中央因国民经济跌入低谷,农业生产连年减产,粮食奇缺,为减轻政府负担,出台了精简政策,精简的主要对象是1958年以后参加工作的来自农村的职工。妈妈被列入了精简人员之列,这实在是冤枉的。冤枉归冤枉,在那动荡的年代,找谁说理去,就这样妈妈没了工作。
这时候爸爸一个人的薪水要养活五口之家,每个人的口粮极为有限,食物特贵,实在难以养家糊口。于是,爸爸决定离开栾川,返回故乡——卢氏县文峪村。当时,栾川和卢氏之间不通车,整整走了三天,爸爸才把妈妈、我们姐妹三人送到了老家。就这样,我们全家回到卢氏。妈妈和我们姐妹三人共计四口人的栾川县城镇户口转到了卢氏县文峪公社文峪村第六生产队。
从此,妈妈便由一位知识女性(教师)转换为一个农民、一个家庭主妇,离开了她熟悉的校园,离开了她热爱的工作,远离了处处充满艰难、充满挑战却藏着她人生梦想的生活,这就是动荡年月带给妈妈的不可逆转的角色转变。这期间,在重重艰难困苦面前,她拼搏着,幻想着,追求着,她有多少苦痛,她有哪些快乐,我们现在都很难知道。
平民生活, 悄无声息的社会贡献
妈妈回到农村,藏起了自己的梦想。“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既然命运之神把她抛在了农村,就按照农村人的活法好好活下去。她当起了一位农人,扛起了锄,挑起了担,磨面、打场,这些农村人常年干的重活脏活,一下子全部落在了她柔弱的肩上。每一天,她都和村民一样辛勤劳作着。在家里,捏惯了笔杆的手拿起了缝衣的针,纺线织布,一样一样还需从头再来。并且还要带孩子、做饭、洗衣服……她懂得,一个女人,没有可依靠的帮手,家里家外都要靠她,凡是农村人的活她都得干。妈妈任劳任怨,既能吃苦又能受累,总算换来了我家生活状况的好转,吃饭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后来, 我又迎来了三个天仙般的妹妹和一个日思夜盼的弟弟,妈妈每天要操的心更多了,要干的活总也干不完。我很少再看到妈妈在家里看书、读报、写字了。有时,妈妈会和我商量:“你在家里带弟妹,让我下地干活。”她从地里一回来,总是很兴奋。因为生产队长又让她给大家读报纸了。
在文革时期,我常听到有人说,建芳妈抱着孩子在街上看大字报呢!自从举家回到文峪村,妈妈便有了一个新的称谓——建芳妈,没有人再叫她张老师了。时不时有人会说:可惜了,建芳妈一肚子的文化。不过,那些年隔不了几天,左邻右舍的婶子大娘,大伯大叔中就会有人请妈妈帮他们给亲戚朋友写信。还有就是帮东家、西家写一些借条、欠条、收到条等。每逢这时,妈妈不管有多忙,都会爽快地答应,丢下自家的活,拿出笔和纸,按照他们口述的意思及要求写好信,写好各类便条,看着他们满意地离去,妈妈总是显得很开心。
妈妈是生活的强者。面对命运不公的安排,她不抱怨,不悲观,不忧伤。而是调整好心态,坦然面对生活的变故。以一颗平和的心减轻痛苦。在不熟悉的生活里,她选择了自信,勇敢,乐观,走出痛苦,走出郁闷。在希望的阳光下,一路向前:生儿育女,勇挑生活的重担;用她的文化知识,温暖邻里乡亲。以自己的方式为社会做出别样的贡献,绽放自己的光彩。
做事做人,精心的言传身教
妈妈说:女孩子,头等茶饭,二等针线,学会武艺不压人。她告诉我:“和面”,要掌握好软硬度,做到三光——盆光、面光、手光;擀面:薄厚要均匀,还要恰到好处——不薄不厚;切面:左手要按住折叠好的面片,用食指的第一关节点顶住刀再切。不然的话,容易切住手。蒸馍:酵子的使用,面团的软硬,用碱的多少,怎样醒面,搭锅时间,把握火候等关键点和细节都说得一清二楚。
妈妈还教我做针线活,教我纺线织布……在妈妈不厌其烦的耐心指点下,小小年纪的我,就学会了做饭,学会了缝衣……我成了妈妈的好帮手。每逢过春节,我就早早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给全家人各织一双袜子,各做一双新鞋。
怎样做人,妈妈更是特别在意。邻居家的小环姐,比我大三岁,纯朴善良,对谁都好。我们巷子里的孩子中,她年龄最大,便自觉当起了大家的姐姐。有一次,我和她在一起织袜子,她要给我换线。我说,不用换,我给你。小环姐不要,她非要用三份红线换我一份黄线,我不要她的线,她说她有好多红线,硬是把线塞给我。
回到家里,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对我说:“你小环姐做得对,在与人交往中,吃亏是福。你以后待人接物,也要像你小环姐那样。人活在世上,必须和人打交道,要学会与人相处。”
在成长的过程中,姐妹几个的衣服、袜子、鞋等,妈妈都要求我们脱下来就要洗干净。她时时告诫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轻易麻烦别人。
平日里,诸如“一勤天下无难事”、“帮助别人也是在给自己修路”、“行得清风,细雨自来”、“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等等,都会适时地从妈妈嘴里道出。这些话钻进我的耳朵,刻在我的心里,珍藏在我的记忆里,时时矫正着我的人生。可见,妈妈小时候真是熟读了孔孟的书,读懂了增广贤文、朱子家训。教育孩子时,可是派上用场了。
过去在农村,传统观念很强。家家都有好几个孩子,人们大多让男孩子上学,让女孩子留在家里,既能帮着做家务,又节省一笔开销。因此,学校里每班学生五六十人,女同学只有十来个。我们家姊妹七个,只有小弟一个男孩。妈妈累死累活,经济再困窘,也没有动过让我们姐妹哪一个辍学的念头。而且,总是给我们说,要好好上学,读书学习很重要。她还不断鼓励我们,说我们聪明,称赞我们勤奋,认为我们会有很好的学业。
正是因为我们有一位与众不同的母亲,我们姐妹几人都完成了学业,后来都有了工作。妈妈就是这样,在日常生活中精心地对子女言传身教,让其学会做事、做人。她像千千万万个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一样,自觉地肩负着为社会教育子女的责任。为此,付出了她的勤苦,她的智慧,也取得了让她一生欣慰的成就。
苦难岁月,彰显出优秀品质
那时候,整个社会不富裕,我家也不例外。爸爸微薄的收入,要养活九口之家,供六个孩子上学(小妹尚未到入学年龄)。困难可想而知。一分钱都要掰成几瓣花,我家的日子异常艰难。我们姊妹七个,这个不病那个病,如果总到医院去看病买药,那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在这样的境况下,妈妈就是我们的保健医生:感冒了,她会做一碗姜汤,热热的喝了,盖住被子捂捂,发发汗就好了。头疼了,她会按摩穴位,推拿掐压就不疼了。肚子若是不舒服,她会轻轻揉一会儿,然后两手插到左右腰下,往上掂几下,揉揉掂掂就舒服了……只要能节省钱,妈妈再累再苦也心甘情愿。尤其令我惊讶的是:有好几次,我们姊妹中突然有人休克了,妈妈用大拇指掐住鼻跟,或者是用缝衣服的针扎孩子的手指,“哇”的一声就哭了,醒过来了。那一刻,我悬着的心落下来,认为妈妈也太了不起了。
虽然经济困窘,但穿衣的问题还是要解决的,爸爸出外工作,要穿得稍微体面一点;孩子们要去上学,穿着也要能看得过去。那时,妈妈总会旧翻新,大改小。春节前,她想尽办法让孩子们有一件新衣服,老大新上衣,老二新裤子,小女孩买个漂亮头花,小男孩买顶时尚新帽……微弱的灯光下,闪动着妈妈赶做猫头鞋的身影,那是给最小妹妹做的。而她自己只是把平时的旧衣服洗干净穿上,就是过节了。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每到三、四月,青黄不接,妈妈就要四处借粮,维持一家大小的吃喝,想方设法,苦度难关。那时的食物是红薯,她能花样翻新——煮红薯、蒸红薯、烧红薯、红薯面馍、红薯面条、红薯粉凉粉等。到自留地边摘几颗蓖麻,到小路边摘点花椒叶,刨点小蒜,钩点香椿,就能让我们吃得有滋有味。
那时,靠工分吃饭,一到星期六、星期天,我们姐妹几个就和大家一起去干活挣工分。间歇时,有好几次,婶子大娘们看看我,再看看妹妹们;看看妹妹们,再看看我,然后笑着不解地说:建芳妈整天叫孩子们吃的啥,一个个都长得胖乎乎的,水灵灵的。
为了提高生活水准,妈妈总是喂两头猪:一大一小,交替出卖大猪。喂一群鸡,母鸡孵小鸡,小鸡变大鸡。大猪卖了是一笔可观的现钱,考虑用作大方面的开销。鸡蛋用来贴补日常开销:换菜、换盐、换糖……
有时卖了大猪,间或是爸爸发了工资,妈妈买回两个火烧馍,切成小块,分给我们一人一块。碰巧,邻居家的小孩在场,妈妈也会分给他们一块,她从来不尝一口。
过节时,可以改善生活。在农村,清明是吃鸡蛋的节日。那一天中午,开饭了,我们每个人的菜碗里通常都是黑豆芽里有一个荷包蛋。
大年三十,肉煮熟了,妈妈总会挑一些碎肉丝,切好小半碗。刚刚出锅的肉,热腾腾,香喷喷。这时,在场的孩子都能吃上一两口,妈妈只是微笑着看我们吃。
偶尔得到的那一小块火烧馍,还有清明节里的一个鸡蛋,大年三十的一两口肉,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好的美味佳肴,香透一生。现在生活是何等富足,我怎就吃不出当年的那种味道!
时隔俩月、仨月,妈妈会给我们改善生活:包饺子,蒸卤面,做米饭。我们院里住着四家人:对门邓大娘,前屋郭奶奶,上屋宋大叔。做饭时,妈妈总要多做三大碗。开饭前,妈妈让我们一人端一碗送到他们各家,然后才开饭。
有亲戚、或者是孩子们的同学朋友来到我家,妈妈就尽力做好吃的招待他们。妈妈经常告诉我:不论谁到咱家,都是客人,我们要真心实意对人家好。
那些年,要饭的也多,妈妈是有饭给饭,有馍给馍,有面给面。哪怕自己忍饥挨饿,也要这样做。
因此,我曾听见有人说,建芳妈不会过光景。他们哪里知道,我妈有自己待客的礼数,有一颗仁慈的心。她既能做到勤俭持家,又能做到厚待他人。妈妈常说:“过光景不能不节俭,待别人不能不破费”。我妈出身大家,自有大家的风范。
在苦难的岁月里,妈妈迎难而上,带着全家走过荆棘之路,度过坎坷难关。她的优雅温和,贤淑善良,聪明才智给了我们太多的幸福!她的通透明理,她的无所畏惧,在苦难中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直面厄运, 永留人世的高贵魂灵
1976年,阴云笼罩我家,我的小弟小妹在这一年先后去世,妈妈的生命连续两次遭受重创。那些年月,我家的日子虽然过得紧紧巴巴,但时常充满欢声笑语。家里的床就是我们姊妹们表演的舞台,妹妹弟弟是演员,你方唱罢我蹬场:你是白娘子,我是小青儿;你是王银环,我是赵拴保;……这台戏从春唱到夏,从秋唱到冬,唱得爸妈心花怒放,唱得生活甜甜蜜蜜,唱得日子红红火火!这台戏在1976年正月初三戛然而止,7岁的小妹在那天不幸去世。对门邓大伯一生没有生育,逗小孩玩没有分寸,导致小妹被气球堵塞气管,呼吸中止。妈妈想用手指从她口中掏出气球,可怜的小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将牙关咬紧,上下门牙当即脱落,满口鲜血。妈妈的手指被咬破了,患上了破伤风。我家阴云密布。小妹的离去,摘走了妈妈的心,撕裂了她的肺。妈妈整天目光呆滞,神情恍惚。
失去宝贝女儿的痛苦,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妈妈,但她竟能做到原谅邓大伯,一句怨言也没说过。她还对我们说:“邓大伯并没恶意,他也是喜欢小小女的,咱家的人都不要说什么,邓大伯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
1976年8月23日这一天,我们姊妹七人中唯一的男孩——13岁的小弟被医生误诊,手术失误后,住了81天医院,死神硬是把他从我们手中夺走了。妈妈的精神彻底崩溃,她绝望得连魂魄都丢了。但她还告诉我们:医生也不是故意的,咱不找医生麻烦。后来,我们离开了伤心地——文峪。虽然搬家到了涧西村,但妈妈无论如何也走不出亡女丧子的伤痛。一夜一夜失眠,一天一天伤心,妈妈真的要垮了。视孩子为自己生命的女人,一年之内,失去了两个孩子,而且均是意外死亡。不是当事人,谁也体会不到妈妈心中的滋味。终于,妈妈撑不住了:她病了,肝炎。当时我家已是债台高筑,没有钱给妈妈治病,只能靠一些单方,用一些价钱不贵、疗效不是很好的药。妈妈的病日见严重,到后来发展为肝癌。我们都劝妈妈去西安看病,她坚决不去,满心担忧地说:“我去西安看病,又要去借钱,我的病,好不了,白花钱,我不能拖垮全家。再者,我害怕我的病一检查出来,把你爸吓着了。你爸要是再倒下了,咱家可咋办?”当时,谁也说服不了妈妈,任由病情恶化。很快,癌细胞就扩散到淋巴,扩散到全身。病入膏肓的妈妈,只卧床了10天,她生命的灯就熄灭了。我是在妈妈临终前三天才请假,带着孩子回家的。我们守候在她的身边,只见她已瘦得皮包骨头,一口水都喝不下去。谁都知道,癌症病人最后那种深入骨髓的要命的疼,但她没有呻吟,只是静静地躺在床上。见她使劲地睁开眼睛,我们姊妹几人赶紧凑上前去,妈妈用尽最后的力气说:“我走后,你们姊妹几个……要……亲,团结……好……”“会的,你放心!”我们泪如泉涌。妈妈呀,你直面家中的厄运,无论什么时候,都在为丈夫,为子女,为别人考虑,从不顾惜自己。你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做着平凡的工作、细碎的琐事。然而,正是这样才谱写出你伟大而美丽的生命乐章。妈妈才51岁,就走了。她给了我生命,给了我最无私的爱,给了我一笔丰厚的、宝贵的财富。那就是:作为一个人应有的牺牲精神和优秀品质。亲爱的妈妈,伟大的母亲,女儿永远敬重您,永远怀念您!
往期作品回顾:
● 灯 塔● 凝望星空
【作者简介】:李建芳,卢氏县文峪乡文峪村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县实验中学退休教师。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卢氏文友群主办
首席顾问
车迎新
文学顾问
牛爱民 任耀榜 李宏文
张银成 周天鹤 董建中
寇一洵 (按姓氏笔画排序)
文苑编辑部
文苑总编:知一和
文苑主编:卢一辉
执行主编:张淑清
责任编辑:张一瑞 张欣燕
本期编辑:张欣燕
投稿信箱: 一一一 一一一一LSWY1818@163.com
广告联络部
白雪 微信号:baixue7818
邹 楠 微信号:zounan159
(欢迎加微信详谈)
▊声明
感谢关注《卢氏文苑》。网站与公众平台转载《卢氏文苑》所刊发的文章,须征得《卢氏文苑》授权,并请注明出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平台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平台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法律援助单位:
河南共同律师事务所
▊法律顾问:
宋海峰律师
扫码关注我们
请点击“写留言”,留下您的精彩评论!点击“在看”推介给更多的微信好友!投稿作者请提供简介及照片,切忌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