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吴王阖闾残忍?
伍子胥太缺德,灭楚之战天怒人怨。
伍子胥父亲和兄长的死,的确令人感到比较凄凉,毕竟他们是忠臣孝子,却遭遇了如此不公平的待遇。
不过伍子胥后来报仇的手段,实在是令人感到胆寒。他带兵攻入楚国国都以后,将杀害他父亲的楚平王给挖了出来鞭尸,这在当时来说,是很令人惊讶的一件事。
不仅如此,他强烈建议吴王阖闾,必须要彻底消灭楚国,所以一定要将楚国的宗庙给全部捣毁了。所以当时阖闾将楚国祭祀先贤的宗庙尽数捣毁,楚国失去了相应的根基。
对死人如此残忍,那也就算了。伍子胥对楚国的活人也豪不手下留情。伍子胥进城以后,完全放纵手下的士兵对楚国国都内的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阖闾本人霸占了楚昭王的夫人,伍子胥甚至将楚国大夫的家人们全都抓了过来,按照男女分成了两队。大夫的女眷们,全都被吴国将士们给糟蹋了。
他们对楚国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以至于楚国复国以后,不少女子因为失身自缢而死,楚昭王的夫人更是觉得失身于阖闾,对不起楚昭王,所以自尽谢罪。
如此行径,长达三月有余。阖闾为什么不愿意那么早回到吴国呢?他在楚国的小日子过得实在是太舒服了,他舍不得回去。
郧公之弟怀曰:“平王杀吾父,今我杀其子,不亦可乎?”郧公止之,然恐其弑昭王,乃与王出奔随。吴王闻昭王往,即进击随,谓随人曰:“周之子孙封於江汉之间者,楚尽灭之。”欲杀昭王。王从臣子綦乃深匿王,自以为王,谓随人曰:“以我予吴。”随人卜予吴,不吉,乃谢吴王曰:“昭王亡,不在随。”吴请入自索之,随不听,吴亦罢去。—《史记》
因为他们对楚国造成了如此大的破坏,所以引起了楚国百姓的群情激奋。几乎所有楚国百姓,都开始反抗吴国。吴国军队也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一时之间无法应付楚国百姓们的反抗。所以在这个时候,阖闾选择回国,这也是一个原因。
吴王阖闾用过什么样的权谋?
阖闾名叫姬光,是吴王寿梦大儿子诸樊之子。寿梦有四个儿子,诸樊,余祭,余眛,季札。寿梦想传位给季札,因为季札非常贤明,广受称赞,寿梦非常疼爱。但是季札前面有三个哥哥,根据宗法制,季札是不可能继位的。所以寿梦临终前立下一道遗命,他死后由老大继位,将来传给老二,然后传给老三,最后传给老四。想通过这种方式把王位传给季札。寿梦死后,老大老二老三先后继位。当老三临终前想把王位传给季札的时候,季札坚决不受,然后就出走消失了。老三没办法就传给自己的儿子僚。公子光对此非常不满,他是老大的儿子,本来根据宗法制,他是有可能继位的,所以就密谋想要发动政变。吴王僚就吃烤鱼的爱好,世人皆知,此时从楚国逃亡过来的伍子胥当了公子光的谋士,寻找到一个刺客专诸,就开始训练做烤鱼。过了一段时间,烤鱼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吴王僚不信任公子光,所以不敢去请吴王僚,就开始宴请朝中的大臣吃烤鱼。吴王僚听闻后就迫不及待地想去公子光家里吃烤鱼,但是吴王僚身边的侍卫戒备很严,想靠近都得搜身,所以专诸事先准备了一把有毒的匕首藏在鱼肚子里,这就是鱼肠剑。当专诸靠近了之后就抽出了匕首,刺死了吴王僚,专诸被侍卫杀死。公子光事先准备充足,吴王僚一死,马上发动政变,趁机夺位,继位后改名阖闾!
吴王阖闾临死前为何杀孙武?
吴王阖闾没有杀孙武。
孙武也不是夫差杀死的。孙武看出到夫差沉迷酒色,杀了好友伍子胥,不值得辅佐,因此归隐山林。孙武后来是寿终正寝。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是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后世尊称为兵圣或孙子,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吴王阖闾的“阖闾”怎么读?
吴王阖闾的“阖闾”的读音是:“hé lǘ”。
吴王阖闾,姬姓,名光,又称公子光,吴王诸樊之子,春秋末期吴国君主,军事统帅。
吴王阖闾的典故:
爱吃咸鱼。阖闾带兵渡海攻打越国时,船上没粮了。正张皇的时候,无数金色大鱼游了过来,它们自投罗网,成了吴军的口粮,而且数目如此之多,直到吴军班师,还没吃完。阖闾回来问那些鱼还在么?身边的人回答说都腌成了鱼干。于是阖闾就大吃特吃起来,不觉得咸,反而觉得味美,还当场写下了一个字,上面是美,下面是鱼,这字后来演变成了“鲞”,专指鱼干。
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和宋襄公、秦穆公是同一个人吗?
不是。吴王阖闾(?―公元前496年),一作阖庐,姬姓,名光,又称公子光,吴王诸樊之子(《左传》、《世本》作吴王余眛之子),春秋末期吴国君主,公元前514年―公元前496年在位。越王勾践(约前520年―前465年),姒姓,名勾践,又名鸠浅、菼执,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前496年即位,曾败于吴国,被迫求和。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宋襄公,宋桓公次子,子姓,名兹甫(?-前637年),《史记》中说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时宋国第二十任国君,在位于前650年至前637年。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儿子,宋成公的父亲。秦穆公(前682年—前621年),一作秦缪公,嬴姓,赵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还是缪氏先祖。被史家之绝唱—《史记》认定其为春秋五霸之一。
有什么有关吴王阖闾的成语典故?
如火如荼 卧薪尝胆
如火如荼【出处】:《国语·吴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缯,望之如荼。……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丹甲,朱羽之缯,望之如火。”
卧薪尝胆,读音wò xīn cháng dǎn,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终能够苦尽甘来。
吴王阖闾打败楚国后,成了南方的霸主。越国是吴国的临国,它与吴国素来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国国王勾践即位。为了征服越国,吴王发兵攻打越国。两国在槜李地方展开了一场大战,吴王阖闾满以为可以打赢,没想到打了个败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伤,再加上上了年纪,回到吴国,就咽了气。
吴王阖闾死后,儿子夫差即位。阖闾临死时对夫差说:“不要忘记报越国的仇。”
夫差记住这个嘱咐,叫人经常提醒他。他经过宫门,手下的人就扯开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吗?”
夫差流着眼泪说:“不,不敢忘。”
夫差为了报父仇,叫伍子胥和另一个奸臣伯嚭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于是被抓到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与喂马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里虽然很不服气,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还问自己:“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这就是后来人传诵的“卧薪尝胆”。
勾践决定要使越国富强起来,他亲自参加耕种,叫他的夫人自己织布,来鼓励生产。因为越国遭到亡国的灾难,人口大大减少,他订出奖励生育的制度。他叫文种管理国家大事,叫范蠡训练人马,自己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救济贫苦的百姓。全国的老百姓都巴不得多加一把劲,好叫这个受欺压的国家改变成为强国。
越王勾践整顿内政,努力生产,使国力渐渐强盛起来,他就和范蠡、文种两个大臣经常商议怎样讨伐吴国的事。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要去打齐国。伍子胥急忙去见夫差,说:“我听说勾践卧薪尝胆,跟百姓同甘共苦,看样子一定要想报吴国的仇。不除掉他,总是个后患。希望大王先去灭了越国。”
吴王夫差哪里肯听伍子胥的话,照样带兵攻打齐国,结果打了胜仗回来。文武百官全都道贺,只有伍子胥反倒批评说:“打败齐国,只是占点小便宜;越国来灭吴国,才是大祸患。”
这样一来,夫差越来越讨厌伍子胥,再加上伯嚭在背后尽说伍子胥坏话。夫差给伍子胥送去一口宝剑,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的时候,气愤地对使者说:“把我的眼珠挖去,放在吴国东门,让我看看勾践是怎样打进来的。”
夫差杀了伍子胥,任命伯嚭做了太宰。
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践作好了充分准备,大规模地进攻吴国,吴国接连打了败仗。越军把吴都包围了两年,夫差被逼得走投无路,说:“我没有面目见伍子胥了。”说着,就用衣服遮住自己的脸,自杀了。
后来勾践北上中原与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使自己成就了一番伟业!
血色衣冠吴王阖闾怎么玩?
做好两步就一点都不难了:
1,偷人。开局登孙武。然后孙武带5000剑兵从港口出发,去打寿春的儒须港(好像叫这个名字),打下后从家里调两三个人开始登司马的将,重点是要偷到恒温。此时寿春和庐江都会出兵打这个港口,没关系,登到恒激励就撤退。兵从儒须港撤出来就去打虎林港,打下来后还能偷一波大明的人。人偷的差不多了,就找机会溜回老家吧。
2,引兵。在第一回合登孙武的同时,家里出2队兵,其中1队是1兵,还有1队带5000剑,1200钱,多带点粮食。这2队兵一起进金陵引兵。金陵炸窝后,1兵的将大明的人引到越国地盘上即可,他们就自己打起来了。
与此同时,5000剑兵一路直奔金陵柴桑交界处,在金陵一侧建个阵,然后再去会稽柴桑交界处建个阵。
两个阵建好后,在阵被打破前,两家电脑都不会发展。我们埋头发展即可。当然,你也可以不断将明军引去会稽,同时消耗两家的实力。
吴王阖闾和夫差读音?
吴王阖闾的正确读音是wú wáng hé lǘ。吴王阖闾(前547年-前496年),姬姓,名光,又称公子光,吴王诸樊之子(《左传》《世本》作吴王余眛之子),春秋末期吴国君主,军事统帅。吴王阖闾元年(前514年)到吴王阖闾十九年(前496年)在位。
夫差拼音: [fū chāi]夫差(约前528年-前473年),姬姓,吴氏,春秋时期吴国末代国君,阖闾之子,前495年─前473年在位。
吴王阖闾历史成就?
阖闾当上吴王之后,为了巩固政权,任贤使能,提拔伍子胥为行人,以宾客的礼仪对待他,让他参与谋划国政,而且能做到用人不疑,把治理国家的大事交给伍子胥处理。并在后来对楚作战中,重用孙武。
史书记载,短短几年中,吴国民众足以保命而没有流走的农民,有丰收的年景而没有大的灾害,吴国的官员都大公无私,吴国上下关系和谐,诸国都臣服于吴国,四境之内没有侵犯的”。阖闾由此而得到人民拥护,民众都竭力为其劳作,没有流亡的人。
阖闾登上王位后就接受了伍子胥“从近制远”的建议,即先破楚、后图越,同时结好北方诸国,并以此为吴国的战略方针。实践证明,这个战略决策行之有效,短短数年间,吴国便西破强楚,北面威胁齐晋,南服越国。正如越国谋臣范蠡所分析:“如今吴楚两国结仇,构怨不解;.齐国虽与吴国不亲近,但是吴国的一大强援;晋国虽然不归附吴国,但仍然与吴国交好。吴国内有谋臣为其决断,邻国又可以作为援助,这样的局势怎能不利于吴国称霸”。
吴王阖闾的历史故事?
阖闾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吴国是周朝的周武王分封的诸侯国之一。阖闾在孙武和伍子胥的帮助下打败了楚国,吴国开始强盛起来。吴王阖闾一生都在为吴国的兴盛做出努力,因此也留下了许多成语典故,其中最有名的是他与孙武之间的故事。
孙武是春秋时期著名放入军事家,人们尊称他为孙子,他写下了著名的《孙子兵法》。孙武在了解了阖闾的目标和决心之后,认为他是一个可以做大事的君主,于是带上《孙子兵法》去见阖庐。阖闾看过之后,心里非常认同,但还是决定考验一下孙武。
于是他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但是书上的兵法怎么应用在战场上呢?我希望你用你的兵法训练一只军队给我看看。”
孙武说:“当然可以。”
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着训练可以吗?”孙武也说可以。
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妃子当队长,并叫她们每个人都拿着长戟。队伍站好后,孙武开始训练女兵们听从阵列号令。他三番五次地告诉女兵号令的内容,谁知众女兵不单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孙武见状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应该是将官们的过错。”于是又将号令内容详尽地再向她们解释一次。可是女兵们仍然只是大笑。
孙武便说:“刚才你们不听命令,可能是将官的过错。这一次将官交代清楚,你们还是不听命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妃,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可是孙武说:“我既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就命人将两女队长斩了,再选两位宫女做队长。自此以后,都开始认真操练,再不敢儿戏了。
阖闾也任命孙武做大将军,终于打败了楚国,而故事中的“三番五次”和“三令五申”这两个成语也流传至今,意思就是再三命令或告诫下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