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粤语培训
“有时候我反倒觉得自己像是外地人,除了家人和少数朋友,身边找不到几个人可以讲粤语。”
作为土生土长的深圳本地人,朋友小杰曾向我吐槽。
这也正是深圳常被说“很不广东”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于粤语的式微,一直让很多人耿耿于怀。最近的两件事,让这个话题再度引起热议。
第一件事,发生在深圳。
在一个高规格的深圳企业家座谈会上,有企业家建议将英语列为深圳的第二官方语言,发言的原文如下:
“建议对标深圳和香港的差距,把英语列为深圳、至少是窗口单位的第二官方语言。除此以外,还配备中英文对照的申请书、办事程序、文件,通过语言上提高要求让民众和国际接轨,从而进一步在体制上接轨,也能吸引更多的外国人来深生活。”
第二件事,发生在隔壁广州。
广州百年名校——执信中学,开办粤语选修课,学生、市民、媒体纷纷点赞。
对于以粤语为母语的深圳人来说,看到第一个消息已经坐不住了:“凭什么?!”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广州老大哥完成了一记漂亮的补刀。“深圳不保育粤语就算了,甚至要优先全民推广英语?”
借用鲁迅先生的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01遗忘粤语,可说忘本
在深圳,粤语也曾有过高光时刻。
深圳原居民中,广府系在人数上并不占优。据宝安县志等文献记载,1979年深圳建市之前,31.41万的原住民以客家人为主,客家人占深圳原住民的六成以上。
但广府系所处地利优势明显,主要分布在如今深圳的中部和西部。虽然不同区域,在口音上还有围头、白话、莞宝等细分,但都属于粤语范畴。
改革开放浪潮下,罗湖率先崛起,与香港交流合作日益密切,成功将粤语推上了C位。
“我还记得小时候(90年代初)在路边还能看到‘学粤语’的各种广告信息;去喝茶一定要讲广东话才能下到单;跟陌生人说话首先讲粤语。”一位深二代同事如是说。
via ShenzhenWeekly
而后,随着普通话的推广,以及外来人口数的激增,语言环境逐渐萎缩,粤语群体逐渐沦为少数,甚至出现“千万别和深圳人讲粤语”这种略带讽刺的调侃。
正如谈起深圳取得的成就,大家都会心照不宣归功于外来人口,这不可否认,但往往也同时会选择性地忽略原居民们的贡献。
同理,随着粤语在深圳越来越无用武之地,小众和遗忘似乎已成必然。
时势造英雄,粤语如今的境况正是英雄迟暮。
因此,不少人认为,倘若真将英语列为深圳的第二官方语言,那不是接轨国际,那是忘本。
粤语里就有一个很形象的词:过桥抽板。
via ShenzhenWeekly
这里插播一个冷知识,中国从来没有指定所谓的“官方语言”。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采用了“国家通用语言”这一说法。这是一个法律术语,主要是从语言功能角度说明“普通话”的使用范围,着重强调的是其在国内的“通用性”。
所以更会不存在一个城市有“第二官方语言”的说法。
02英语要学,粤语更要学
并没有要否认学英语重要性和必要性。
不然为什么学校要教,考试要考呢,是吧?
但在本土语言被边缘化,没有任何保育措施的情况下,就要“通过语言上提高要求让民众和国际接轨”,未免显得有些急功近利了。
语言除了是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情感的纽带。
关于粤语以及广府文化的源远流长,网络上很多,这里就不赘述了,举一个十分现实而直观的例子吧。
我爷爷奶奶那一辈人,大多都是只会说粤语,而且完全听不懂普通话。如果我的儿子,也就是我爷爷的曾孙,只会讲普通话,那么荒诞的一幕就发生了,拥有直系血脉的两代人,竟然“鸡同鸭讲眼碌碌”,想想都觉得可笑又可悲。
via ShenzhenWeekly
对于方言的传承,父母和家庭的作用,无疑是重中之重,但现实往往又是另一种情况,不妨来做道选择题。
如果现在要给小孩报培训班,英语和粤语只能二选一,你会怎么选?
我相信,即便母语是粤语的深圳本地人,大多数也会在短暂犹豫后,选择英语。
一边感叹下一代连母语都不会说了,一边给报着价格不菲的外语班,这大概是很多家庭的真实写照。
学英语和学粤语事实上并不冲突,但孰轻孰重,可见一斑。当作为主阵地的家庭都如此,也就无法苛责社会和大环境了。
?
via ShenzhenWeekly
因此,当我得知侄女所在的幼儿园有开设粤语课时,我是又惊又喜的。
她所就读的幼儿园在宝安,将每周五定为粤语日。从老师在校门口迎接打招呼开始,园内的广播,播放的儿歌,整体的教学和交流,都会在这一天切换成粤语频道。
平常会讲粤语的小朋友会被邀请做起“小老师”,嬉笑玩闹中潜移默化地获对母语的自豪感。
家长们的反馈也很不错。讲粤语的家长觉得很好也很有必要,大环境下小孩子一直讲普通话,确实不少连粤语都不会讲了。母语非粤语的家长也觉得是件好事,毕竟可以免费学到粤语,多掌握一门语言。
如果这种做法可以在深圳推广,又或者像广州执信中学一样,在校园开办粤语选修课,是否可能会让粤语如深圳校服一样,成为深N代、新深圳人的集体回忆和归属感载体呢?
个人认为,是有其可能性的。
via ShenzhenWeekly
//
在我们往期一篇粤语话题的推送里,有一位读者的留言获得了高赞:
“我喜欢深圳人的原因之一就是:明明他们会说粤语,却为了能跟你交流而选择说一口并不那么标准却亲切得不得了的粤味儿普通话。’来了深圳就是深圳人’,这句话真不是盖的,这个包容性绝对是一线城市里排头号的,北上广都做不到。”
这种包容性从何而来?从另一位读者的留言中恰好能窥见一二:
“我是深二代,从小粤语,普通话,客家话,英语,一起学习和长大;现在有了深三代,家里也是从小就用粤语沟通~现在孩子牙牙学语的年纪,粤语能交流 ,普听话听得懂,能蹦些英文单词,还能说几句客家话,从她身上,映射着这个城市的包容性~”
同时这位读者也做出了一个非常好的示范,如何让粤语,薪火相传。
曾看过这么一句话,说得挺好。
“普通话和英语,可以让你走得更远,而粤语,却可以让你不会忘记从哪里出发。”
文 | k君 摄影 | Vennphang
本文由深圳微时光原创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撑粤语,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