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学的思想内容及其作品?
一、乡土文学的思想内容是鲁迅提出的“改造国民性”,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二、上个世纪20年代,一些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作家,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三、他们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呈现出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开创了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一大创作潮流的风气。
四、代表作有彭家煌《怂恿》,王任叔《疲惫者》,许钦文《疯妇》,台静农《地之子》等。
五四乡土文学成就?
五四乡土文学的成就
乡土文学是“五四”新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文学收获最丰的领城。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鲁迅、沈从文,到40年代的赵树理、孙犁,再到六七十年代的柳青,以至80年代以后的汪曾祺、莫言……众多乡土小说家为文学史贡献了一大批经典作品,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城风情和民族特色的乡土小说创作流派。
“作为农民的写作”是个伪命题,这种质疑或许会有一定道理。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来自乡土的“新城市人”要想完全摆脱乡土的灌注,彻底告别农民式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意识,却也的确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乡土作家强调自己的写作是“作为农民的写作”,又不完全是矫情或虚饰。
“五·四”时期的乡土文学除了具有情感与理性思维的矛盾、作者的主观情感浓烈之外,对于当时的国民来说,这时期的小说具有一定的启蒙性,作品中无不包含着对新的社会形态的向往。同时,这种情感寄托也是一种审美元素,在价值观的建立与逻辑思想的形成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五四乡土文学特色和成就?
一、五四乡土文学特色是从主观抒情性到客观写实。它的成就:对现代小说的确立有着巨大的贡献。
二、五四”乡土文学具有浓郁抒情性,它表现了乡土作家对故土的热爱,对广大农民的同情以及农民自身弱点的愤怒。
三、乡土文学给当时文坛带来清新的泥土气息,突破了“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狭小天地,影响作家将目光转向社会和民众,拓展了反封建题材,使文学和社会生活结合得更紧密。
四、它对当时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作用巨大,大部分作家从浪漫理想转向对现实的探索。五、乡土作家从早期的主观抒情,到后来客观写实,甚至讽刺,使现实主义在新文学中的主流地位得以加强和巩固。
六、乡土文学作为一个潮流和流派,对现代小说的确立有着巨大的贡献。
中国乡土文学的成就?
“乡土文学”在思想和艺术上取得的成就:
(一)乡土文学真实地再现了旧中国的农村社会,对农村的衰败状况和农民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同情。
(二)描写了各地风土人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化特征。
(三)暴露了农村的蒙昧与落后,具有启蒙民众,针砭国民性的作用。
(四)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生活气息浓厚,其刚健、清新的风格拓宽了现代文学的创作格局。
乡土文学标志着?
60年代末,“乡土文学”的涌现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
“乡土文学”常见于短篇小说的形式,也有少量的诗歌。这一文学的作者多采用当地的方言,讲述本土的传说、故事或现实生活,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基调也多为乐观、抒情的。
如西部的乡土文学作家布雷特·哈特(Bert Harte 1836—1902),作品主要反映西部的边疆生活;或者是新英格兰地区的代表女作家萨拉·奥恩·朱厄特(Sarah Orne Jewett,1849—1909),她的《针枞树之乡》(The Country of Pointed Firs,1896)被认为是其最优秀的一部作品,这是新英格兰农村宁静生活、勤奋劳作和践后衰落的反映。90年代以后,由于过分追求异域色彩而过于肤浅,乡土文学开始衰落,最终被淘汰。
“乡土文学”有什么特点?
乡土小说的主要特征,首先是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与批判。
其次,乡土小说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
第三,在批判和描绘故乡愚昧习俗、麻木人性、凄凉人生时,乡土小说作家仍然抑住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小说大都具有抑郁的抒情调子。
什么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上个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代表作家有彭家煌、王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萧红、台静农,莫言、屈远志等。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