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案例(时间管理的故事)

时间管理案例
说是故事,其实也不是故事。
春节时,友发来信息,让我推荐时间管理方面的书。我:……“时间管理”是为数不多的令我闻之哆嗦的词儿,于此一事,努力多年,从没赢过。
将近二十年前,作为管理培训生,我开始了在外企的工作。两年的培训期里,由Master Coach(类似主教练?)艾琳全面负责我的培训,无论我轮岗到哪支团队被哪位上司领导,都需要每六周向艾琳汇报一次。艾琳是位优雅得体、温柔而严肃(换成严厉也可以)、井井有条、一丝不乱的香港女士。没有谁的办公室像她一样齐整,也没有谁的时间观念像她一样分秒皆计。她日常有多温柔,发起飙来就有多严厉——对此,我深有体会,有多少次被鼓励,就有多少次被发飙啊。不过也正因为毕业之初遇到了她这样的细节完美主义者,我才养成了不少受益至今的工作习惯。工作之初,各种生涩磕碰,尤其轮岗到香港团队,语言文化都有些隔阂,整天埋头于工作中的细枝末节,仿佛大学里积累出的一技之长们,个个全无用武之地(见《大事与小事》)。只是没想到第一个引起艾琳注意的问题,不是旁的,竟是我没认为是问题的时间管理,具体表现是我往往九十点钟下不了班。用她的话说,这点子工作量还加班成这样,等你成了罗素C (公司的大冒号),岂不得天天睡在公司了?(为什么加班这个事情其实一言难尽,尽管没有社会经验,我还是本能地认为应当只反思自己,不评论他人。何况和团队一起加班也有加班的乐趣,呵呵。)于是在对我的诸多指导之后,艾琳请来了当时当地知名的咨询公司,对我们部门进行了整整两天时间管理培训——我的关于时间管理的象限理论和之后多年的自我实践都源自于此,可以说这个培训相当有帮助。
那么我下不了班的问题后来怎么解决的呢?其实简单,不久之后轮岗到艾琳手下,她每天五点半准时下班,我这不也就撤了么……整整十年后,我在新加坡和来自各国的同事们一起参加了为期两周的全球领导力培训,其中有一个下午讲的是包括时间管理在内的资源管理。看到屏幕上久违的象限理论,我举手说,时间管理的象限应该是三维甚至多维的,除了X轴Y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之外,至少还有Z轴,既然在讲资源管理嘛,这个Z轴就可能是“资源配合度”,例如一件原本既不重要也不紧迫但需要他人的时间和资源配合才能完成的事情,会受他人象限的影响,成为自己需要立刻处理不能拖延的任务。前不久,我以切身实例与小儿讲了讲这个Z轴。小儿对于每天课外需要完成什么,有着自己的时间表,被他放到时间表的最后的任务往往离不开我的帮助(我的时间、陪伴、讲解、接送或者我的电子设备)。我与他的时间安排难免会有冲突,会出现因我无暇提供帮助导致他无法独立完成任务的局面,令他沮丧。因此,我与他讲,在他的时间安排中,除了“重要性”、“紧迫性”、“兴趣”之外,还要加上妈妈(或者其他人、其他资源)的可获性availability。直白地说,也就是你的时间不是你一个人的时间,你安排时间时要考虑其他人安排的时间。绕不绕?
你的时间不是你一个人的时间。这大概是每位妈妈最大的体会。年轻时有大把追韩剧做美容逛商场的时间,有了孩子后,好像每天一睁开眼,一天的时间就已经自动瓜分完毕了。因此,过去这十年中,我一直在努力处理多线程事项,工作的家庭的生活的个人的,希望每天能够尽可能多地完成任务(像游戏里的过关打怪一样),尽可能地多些夜深人静只属于自己的时间。可是,对时间管理再有心得,也抵不过拖延症中的战斗机(见《寻拖延症的解药》)……斗不过自己的说。所立的每个flag,其实都是在和自己的拖延或者好听地说酝酿作斗争,比如运动,比如读书,比如码字,比如学语言,比如家务,等等等等。
回到为友推荐时间管理方面的书这事儿上,这我哪儿能瞎建议呢,误己误人,当然要转头问元先生。元先生说,时间管理方面最好的书是《Seven Habits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我说,咦,这是时间管理的书?他说,七个习惯讲的是时间管理的“道”,书店里琳琅满目的其他相关书籍讲的是时间管理的“术”,“道”的本质问题不解决没有形成良好习惯的话,讲方法论的“术”就算有效也不持久……
原来这就是我的时间管理看似有效却不持久的原因。果然佛家的“莫向外求”讲得有道理。莫向外求。时间管理,尤其如此。(本文图片除了第一张由安迪前年绘制外,其余均搜自网络;“酝酿”一则来自南教授的朋友圈)

时间管理案例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