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什么意思?
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23]现阶段,以工代赈是一项农村扶贫政策。国家安排以工代赈投入建设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工程,贫困农民参加以工代赈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直接增加收入
以工代赈项目可以不进行招标吗?
招标投标活动要求公开进行,而涉及国家安全、国家秘密的项目有保密的要求,项目的有关情况是不允许公开的,因此这类项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不进行招标,所以招标公告也不能外发。当然,是否属于涉密项目需要相关部门的认定。
涉密项目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采购信息可公开,但是采购的具体内容涉密;另一类项目连采购信息也要绝对保密。后一类项目显然不能挂公告,前一类项目最好是发布招标预告,最大范围地征集供应商前来投标。操作涉密项目,一定要把握好分寸,严防泄漏任何应该保密的信息。
法律依据:《招标投标法》第六十六条规定:“涉及国家安全、国家秘密、抢险救灾或者属于利用扶贫资金实行以工代赈、需要使用农民工等特殊情况,不适宜进行公开招标的项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不进行招标。”
延伸阅读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原创稿
“以工代赈受益面大、带动效应强,能为群众特别是农民工、脱贫人口等规模性提供务工岗位,支持他们通过劳动增加收入,进而拉动消费特别是县域消费,是稳就业保民生的重要举措,要加大实施力度。”不久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下发维持经济企稳回升势头“任务书”,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部署加大重点工程以工代赈力度,拓展就业岗位,带动农民工等增收。
以工代赈近年来频频出现于国家宏观政策中,是指通过组织困难群众、失业人员参与工程建设获取劳务报酬,以取代直接赈济。作为一项帮扶政策,以工代赈自1984年启动实施以来,国家已累计安排以工代赈资金(含实物折资)超过1600亿元。各类以工代赈项目帮助困难群众、失业人员依靠劳动获取报酬,同时也树起劳动光荣、奋斗出彩的旗帜,引领带动广大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活、改变命运。
受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出现新的下行压力,当前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正加快落地见效,经济总体有所恢复,但恢复的基础还不稳固,稳就业任务依然繁重,低收入群体存在规模性失业、规模性返贫的可能。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使部分暂时没能就业的务工者有活干、有收入,有助于守护好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以发展促就业,以就业保民生。以工代赈的突出价值就在于,它打通了有效投资与就业消费,连接起大工程与小民生、大发展与小家庭。加大以工代赈实施力度,扩大面向农民工、脱贫人口的以工代赈规模,能够实现促发展、稳就业、保民生等一举多得的综合效果。
推动经济企稳回升,生产和消费、城市和农村、大国制造与小民营生都需要重视起来。以工代赈是一项集基础设施建设、就业促进、收入分配、救灾赈济和区域发展为一体的综合性帮扶政策。增加困难群众、失业人员的收入,不仅能直接改善其生活状况,收入增加还能刺激消费欲望、提升消费能力,而这又能传导到县域经济和基层经济活动中,畅通小商小贩、集贸市场等经济微循环,从而让基层发展的“烟火气”旺盛起来。只要老百姓有固定的收入,基层社会稳定就有保障,发展的信心就有支撑,经济企稳回升的地基就能更为牢固。
以工代赈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以工代赈资金使用管理,做好项目实施工作,是确保以工代赈发挥实效的题中应有之义。国务院常务会议就以工代赈提出明确要求:一是政府投资重点工程要在确保质量安全等前提下,能用尽用以工代赈;二是在重点工程配套设施建设中实施一批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劳务报酬占中央资金比例由原规定的15%以上提高到30%以上;三是在项目前期准备和建设各环节明确以工代赈任务要求,督促及时足额发放劳务报酬。三项要求,分别从实施范围、投入保障、报酬发放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显示出通盘考虑、一体谋划,确保以工代赈取得实效的决心。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各地务须准确把握以工代赈在实施范围、收益对象、建设领域、赈济模式、资金渠道等方面的政策要求,结合基层实际破解政策落实、项目管理、组织群众务工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真正发挥出“造血式扶助”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