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山行古诗原文(鲁山山行全诗)

鲁山行古诗全文?

鲁山山行

宋代-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这是是梅尧臣的写景名篇,作于康定元年(1040),即诗人任襄城县知县期间,写的是鲁山山行所见山野风景,表现的是诗人喜欢游历山水的“野情”。

鲁山山行的解释?

【原文】:鲁山山行作者: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注释】:  

①鲁山:在今河南鲁山县。

②适:恰好。野情:喜爱山野之情。惬(qiè):心满意足。   

③野情:喜爱山野之情   

④随处改:(山峰)随观看的角度变化而变化。   

⑤幽径:小路。   

⑥熊升树:熊爬上树。   

⑦何许:何处,哪里。   

⑧云外:形容遥远。一声鸡:暗示有人家。【译文】:  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千万条山路崎岖时高时低。   一路攀登的山峰,(山峰)随着观看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幽深的小路,令我孤独迷路。   傍晚,霜叶落下,熊爬上树,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   人家都在哪里?云外传来一声鸡叫,暗示着有人家,仿佛在回答(只是很远很远)。

鲁山山行的译文和赏析(诗如下)?

鲁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一高一低,蔚为壮观,正好投合我爱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

走到一处可以看到一种好峰,再走向另一处,又可以看到另一种奇岭,一个人在山间小路上行走,曲曲弯弯,走着走着,连自己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有时竟迷失了方向

山林空荡,所以能看到熊瞎子爬到光秃秃的树上;透过稀疏的树缝,还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

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

注释

①鲁山:在今河南鲁山县。

②适:恰好。野情:喜爱山野之情。惬:心意满足。

③随处改:是说山峰随观看的角度而变化。

④幽径:小路。

⑤熊升树:熊爬上树。

⑥何许:何处,哪里。

⑦云外:形容遥远。一声鸡:暗示有人家。

赏析:

这首诗是由北宋大诗人梅尧臣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梅尧臣是宋诗开山祖师,首联: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的心情,颔联:优美的山峰波浪起伏,走在幽静的小路上,仿佛走进了迷宫似的一个迷字,说明诗人当时被路高迷糊了的优雅心情,颈联:霜落了下来,隐隐约约好像看见熊在上树,鹿在喝水,独特的视觉感受,让读者如临其境。尾联巧妙的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鲁山山行是一首写景诗吗?

《鲁山山行》是一首写景的诗,而且还被称作写景大全。这首诗语言朴素,描写了诗人深秋时节,林空之时,在鲁山中旅行时所见的种种景象。其中情因景生,景随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的“野情“,其兴致之高,为大自然所陶醉之情表露无遗。原文如下:

鲁山山行

梅尧臣〔宋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自由独行的经典诗词?

独行

作者:白居易

暗诵黄庭经在口,闲携青竹杖随身。

晚花新笋堪为伴,独入林行不要人。

《鲁山山行》

年代: 宋 作者: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清明夜》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梅尧臣十首经典诗词?

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1.《鲁山山行》

梅尧臣〔宋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绵延的鲁山重峦叠嶂,千峰竞秀,高低错落有致,蔚为壮观,正好迎合了我爱好自然景色的情趣。奇峻的山峰随观看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沉醉于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览的野趣,不知走到了什么地方。霜雪融落,笨熊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山林空荡寂静野鹿正在小溪旁饮水。在这重峦叠嶂之中会有人家居住吗?只听得远处云雾缭绕的山间传来一声鸡鸣。

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山路崎岖,对于贪图安逸,怯于攀登的人来说,“山行”不可能有什么乐趣。山野荒寂,对于酷爱繁华,留恋都市的人来说,“山行”也不会有什么美感和诗意。

2.《陶者》

梅尧臣〔宋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烧瓦工人挖光门前的土来烧瓦,但自家房屋上却没有一片瓦。那些富贵人家,十指连泥也不碰一下,却住在铺满瓦片的高楼大厦。

诗的首二句以陶者“陶尽门前土”与“屋上无片瓦”相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尽在其中。后二句以居者“十指不沾泥”与“鳞鳞居大厦”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可想而知。这首诗运用质朴的语言讽刺时事,控诉与指斥社会中不平等现象,只用事实对照,不加评论,发人深省。

3.《苏幕遮·草》

梅尧臣 〔宋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堤坝上的绿草含水带露,远处的房屋在如烟春色的掩映下若隐若现。雨后天色变晴,江水开阔,到处都是萋萋的芳草。离乡宦游的才子年少成名,他穿上及地的青色章服,衣服颜色与嫩绿的草色互相映衬,十分相宜。芳草把路边一个又一个的长亭连接起来,使得远道凄迷。那萋萋的芳草,仿佛是在埋怨宦游的王孙公子已经忘记了归期。眼看梨花落尽,春天马上又要过去了。日光渐暗,暮霭沉沉,那翠绿的春草也似乎变得苍老了。

词的上片作者描摹出春草的芊绵可爱,用遍地春草映衬出宦游少年的春风得意。词的下片转而抒写宦游少年春尽思归的情怀。这首咏草词虽不着一“草”字,却用环境、形象、神态的描绘,将春草写得形神俱备。

4.《古意》

梅尧臣 〔宋代〕

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

月缺魄易满,剑折铸复良。

势利压山岳,难屈志士肠。

男儿自有守,可杀不可苟。

月亮不会因为缺损而改变它的辉光,宝剑不会因为折断而改变它刚硬的本质。月亮缺了它的辉光很容易会盈满,宝剑折断经过重铸会再次复原。世俗的势力可以压倒山岳,却难以折服志士的心志。男儿自有持定的操守,可以被杀却不可以苟且安生。

这首诗前四句写范仲淹等人能坚持操守,能威武不能屈,是由于他们有崇高的品质;后四句写男儿要坚守志节,首先就得与习惯势力、权臣作斗争。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坚持政治操守、不为势利所屈、要坚定信心去争取胜利的情怀,激励范、欧等“志士”,同时亦在自励。

5.《东溪》

梅尧臣〔宋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我来到东溪边观赏溪景,面对着水中的孤石迟迟舍不得上船离开。野鸭在岸边睡着,充满闲情逸趣;老树伸展着秀丽的枝干,繁花似锦,惹人喜爱。溪旁短短的蒲草整齐得似乎经过修剪,平坦的沙岸,洁白的沙石仿佛多次被粗选细筛。我虽然迷上了这里但不得不回去,傍晚到家马儿已累得精疲力衰。

这首诗的二、三两联,意新语工,都是前四字写景,后三字写意,边叙边议,有浓郁的情趣。全诗围绕看水,写出了水乡的秀丽风光与自己的闲情逸趣,造语平淡,描绘缜密。

6.《考试毕登铨楼》

梅尧臣 〔宋代〕

春云浓淡日微光,双阙重门耸建章。

不上楼来知几日,满城无算柳梢黄。

天上有一点淡淡的白云,春日的阳光轻轻地照在不远处高耸的楼宇上。才几天不上楼来,想不到满城的柳树枝头,就吐出了无数淡黄色的嫩芽。

这首诗从宏观背景,到满城柳梢,从外观“双阙”,到内景宋宫,从院楼群落,到铨楼一处,从春云浓淡,到柳梢泛黄,无不全收诗人眼底,作了层次分明,色调丰富的反映,全诗以自然美为主调,由于诗人素主行文简淡,写自然美也不浓妆而工淡抹,于简淡中见多样,更需识力和功力。

7.《春寒》

梅尧臣 〔宋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诗题“寒”字奠定了全文凄冷的基调。首联点明春阴的季节特征,薄云密布,是诗人心境的流露。中间两联,通过具体物象,来表现春寒,三四句写因寒气袭来,蝴蝶收敛双翅,花蕾无力舒展,这是选取春天最有代表性的蝶和花写天气之寒。五六句写压挂在树枝上的酒旗翻动,足见风很猛;依傍山丘的阴云挟带着阵雨压来,表明雨势之急。

这四句从不同视角形容春寒,这一派峭寒,使天宇充塞着凄冷寥落的气氛,这就把春寒真切地刻画出来。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范仲淹革新失败的历史背景,不难理解诗人此时因改革处于低潮而感情凄苦、心情悲凉的深意。

8.《送何遁山人归蜀》

梅尧臣 〔宋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春风吹来了,染绿了树林,孩子们眺望着柴门。远方山谷回响着杜鹃的啼鸣,触痛了山南蜀客的似箭归心。想象着回到家里时刚好是春社,燕子飞回来了,下马浣洗着旅途中的衣服。天天独自来到水边,知道自己已经摆脱了世俗杂务,可以轻松愉快的生活了。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但是全诗丝毫没有送人时的惆怅感伤,甚至没有对朋友的留恋,有的是为朋友归乡而高兴,有的是对其以后生活的良好祝愿,有的是对朋友归乡的羡慕。

9.《小村》

梅尧臣 〔宋代〕

淮阔洲多忽有村,棘篱疏败谩为门。

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

野艇鸟翘唯断缆,枯桑水啮只危根。

嗟哉生计一如此,谬入王民版籍论。

宽阔的淮河沙洲上忽见一小村,荆条编的篱笆留个缺口便当门。寒风中小鸡得食正在呼唤同伴,老头衣衫单薄怀里还抱着孙儿。小船翘着尾巴仅剩下一根断缆,枯桑被水冲蚀只残留下点点树根。可叹百姓的生活竟然如此悲惨,荒谬的是他们还被视为交纳租税的大宋臣民。

这首诗前两联诗人极言所见村庄在淮水洪灾过后的萧索,后两联写受灾百姓的悲惨且官府冷漠视之,无所抚恤。全诗通过村内外的萧索凋敝,营造了一种悲戚的气氛。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深切地同情下层劳动人民,并且具有强烈的民本思想。

10.《与正仲屯田游广教寺》

梅尧臣 〔宋代〕

春滩尚可涉,不惜溅衣裾。

古寺入深树,野泉鸣暗渠。

酒杯参茗具,山蕨间盘蔬。

落日还城郭,人方带月锄。

这首诗井然有序地描述了诗人游寺的全过程,表现出了一种恬淡田园自然风光,流露出了诗人对恬淡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全诗结构完整,井然有序,意新语工,平淡自然,很能反映出梅诗的特色。

十首梅尧臣著名的诗词?

1.《鲁山山行》

梅尧臣〔宋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2.《陶者》

梅尧臣〔宋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3.《苏幕遮·草》

梅尧臣 〔宋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4.《古意》

梅尧臣 〔宋代〕

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

月缺魄易满,剑折铸复良。

势利压山岳,难屈志士肠。

男儿自有守,可杀不可苟。

5.《东溪》

梅尧臣〔宋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6.《考试毕登铨楼》

梅尧臣 〔宋代〕

春云浓淡日微光,双阙重门耸建章。

不上楼来知几日,满城无算柳梢黄。

7.《春寒》

梅尧臣 〔宋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8.《送何遁山人归蜀》

梅尧臣 〔宋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9.《小村》

梅尧臣 〔宋代〕

淮阔洲多忽有村,棘篱疏败谩为门。

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

野艇鸟翘唯断缆,枯桑水啮只危根。

嗟哉生计一如此,谬入王民版籍论。

10.《与正仲屯田游广教寺》

梅尧臣 〔宋代〕

春滩尚可涉,不惜溅衣裾。

古寺入深树,野泉鸣暗渠。

酒杯参茗具,山蕨间盘蔬。

落日还城郭,人方带月锄。

版权声明